县令捕蝗文言文翻译|注释|道理 县令捕蝗两个县令共同点
文言文
钱勰为如皋县令,会岁旱蝗发,而泰兴令独绐群将云:“县界无蝗。”已而蝗大起。郡将诘之,令辞穷,乃言县本无蝗,盖自如皋飞来,乃檄如皋请严捕蝗,无使侵邻境。穆甫得檄,辄书其纸尾报之曰:“蝗虫本是天灾,即非县令不才。既自敝邑飞去,却请贵县押来。”未几,传旨都下,无不绝倒。
翻译
钱勰担任如皋的县令,恰逢当地爆发蝗虫引起的旱灾,而泰兴的县令却欺骗郡的长官说:“当地没有蝗虫。”不久,蝗虫成灾,郡长官责问,泰兴的县官无言以对,于是说县里本来没有蝗虫,大概是从如皋飞来的。于是下公文给如皋的县官要求捕捉蝗虫,不能让它危害邻近的地区。钱勰拿到公文,就在对方公文的末了写了首诗回复他:“蝗虫原本是天灾,而不是官县没有能力。既然是从我的地盘上飞出去的,就请你们将它们押来。”不一会儿,回信到后,县内无不为之绝倒。
注释
(1)钱勰(xié):宋朝人,字穆甫。
(2)为:担任。
(3)如皋(gāo):古地名,今江苏如皋县。
(4)会:遇到。
(5)岁:年。
(6)独:却。
(7)郡将:郡的长官。
(8)檄:向……发公文。
(9)鄙邑:对自己所在县的谦称。
(10)郡将:知府。
(11)令:县令 。
(12)绐:欺骗。
(13)云:说。
(14)已而:不久。
(15)盖:句首发语词。
(16)诘:责问。
(17)不才:没有才能。
道理启示
在其位,谋其政。遇到问题要想办法去解决,而不是选择逃避,更不能推卸责任。
县令捕蝗两个县令共同点
《县令捕蝗》中如皋和泰兴两个县令共同点是都不负责任,推卸责任。
-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1],云深不知处。 [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他写诗 "> 《送杨少府贬郴州》赏析
送杨少府贬郴州是给杨少府的赠别诗。杨少府,其名不详,少府是杨氏的官位。他是因事受贬将去郴州。郴州,即今湖南郴县。杨少府原来大概是在京城长安任职的,这次被贬到郴州将县尉,即任州的武官。少府是县尉的敬称。
-
《山花子》这首词从“记前生”句可以看出,是写怀念亡妻的。这是残荷引发的怀人之作。上片前两句是荷塘败落的实写,以“飘残”而感知了季节之悲,同时也是人生之秋的写照。而泥莲被藕丝萦绕,既是实景,又是不绝
-
贺拉斯(公元前65—前8)为古罗马诗人。父为获释奴隶。青年时代先到罗马求学,后到雅典深造,非常推崇希腊文化。凯撒被刺后,贺拉斯在雅典参加了共和派的军队。共和派失败后贺拉斯家中的土地财产被没收,公元前四
-
一道淮水从曹多勇的小说世界中蜿蜒流过,这条活泼又深沉的大河承载了多少复杂的况味,使得曹多勇的小说境界因此美丽、开阔了许多。曹多勇出生在安徽淮南淮河边上的一个普通村落,这个名叫大河湾的村子也成了他文学地
-
无名氏〖水仙子○失题〗「青山隐隐水茫茫」 无名氏〖折桂令○微雪〗「朔风寒吹下银沙」 无名氏〖塞鸿秋○山行警〗「东边路、西边路、南边路」 无名氏〖塞鸿秋○
-
“三十六计”始于何时三十六计,即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三十六计”这一说法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而《三十六计》一书成书则是在明清时期。该书由后人集结而成,并没有真正的作者。因为书中大部分计谋来自孙
-
[定义]表达者不直接用常用词语,而是借眼前之物,以一种特殊的说法或借用熟语来表情达意的一种修辞方式。见陈介白《修辞学》和《新著修辞学》。">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诗经·唐风·绸缪》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出自《诗经·唐风·绸缪》 【全诗】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
-
上片抒发壮志难酬,抛却浮名、填词传恨的苦衷。词的开端:“十年磨剑,五陵结客,把平生、涕泪都飘尽。”这是说,词人的性格,本来是豪爽刚毅的,与豪侠结友,佩剑自随,想建立一番事业,但事与愿违,处处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