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题 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是《孟子·公孙丑》中的第一篇。公孙丑,姓公孙,是孟子的弟子。《公孙丑》是公孙丑记录的孟子的言行。
本文中,孟子先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然后分层加以论证,说明了“天时”、“地利”、“人和”等影响战争胜负的三要素中,“人和”起着决定性作用。并由此推论到治民、治国、治天下不能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甲之利”,而要靠“得道”,即实行“王道”、“仁政”。这和他的“仁者无敌”、“保民而王莫之御”、“得乎丘民(民众)而为天子”等思想是一致的。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的特点是结构严谨,思维缜密。例如,文章的第四小节在充分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论点的基础上,再推进一层,顺理成章地指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两段间以“故曰”相连接。“故”字概括上文,“曰”字总领下文的议论,过渡极为自然。孟子接着指出使居民不迁居并不能靠划定疆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并不能靠武力的强大。孟子这段话针对各诸侯国争战的状况,提出自己独特的主张,推出主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所谓“得道”,可视作得“人和”,得人和者,人心所向,望风披靡;失人和者,人心所悖,不战自溃。这里推出的结论一正一反,正反对比,相辅相成,可以看出作者思维的严谨。
还值得注意的是:从文章末段看,孟子是反对战争的,但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孟子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而打的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宣传自己的“仁政”思想。
本文阐发引申,析理精微,层层深入,显得逻辑性很强;排比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议论气势宏大,感情奔放。
-
谢枋得,字君直,信州弋阳人也。为人豪爽。每观书,五行俱下,一览终身不忘。性好直言,一与人论古今治乱国家事,必掀髯抵几,跳跃自奋,以忠义自任。 宝佑中,举进士,对策极攻丞相董槐与宦官
-
唐宋八大家《苏轼·教战守(策别安万民五)》散文名篇鉴赏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①?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
-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夔州(治今重庆奉节)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
-
榆林港之夜没有云影,也没有涛声,月下海湾像草原结满薄冰。老榕树长髯低垂,月季花芬芳凝聚,只听见游鱼唼喋,又细又轻。安详的军港,多么 "> 《张南垣传》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张南垣传 (清)吴伟业 张南垣名涟,南垣其字,华亭人,徙秀州,又为秀州人。少学画,好写人像,兼通山水,遂以其意垒石,故他艺不甚著,其垒石最工,在他人为之莫能及也。 君为人肥
-
军装我是喜欢的。那种颜色,叫军绿,它不是草地的绿,也不是山林的绿,似乎是草地山林的绿里染了硝烟,有了不易穿透的质地,綠得厚重深沉,绿出了几分思想。就像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子,经历了一番生活的磨难,善良依旧
-
《凤栖梧》 年代:宋作者:柳永 帘下清歌帘外宴。 虽爱新声,不见如花面。 牙板数敲珠一串,梁尘暗落琉璃盏。 桐树花深孤凤怨。 渐遏遥天,不放行云散。 坐
-
苏叔阳(1938— ),是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出现的很有影响的作家。河北保定人。曾用笔名舒扬、余平夫。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河北北京师院、北京中医学院任教。197
-
新疆锡伯族的饮食与其民族传统、居住环境等息息相关,有强烈的民族色彩,既保留了本民族的习惯,又吸收了周边民族的精华,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饮食文化。《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和《锡伯族历史与文化》等书
-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出处唐bull;白居易《长恨歌》原文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