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诗·苏轼》原文与赏析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首诗无论从内容或表达方式上看,都比较怪。因此清代纪昀说:“此随手写四句,本不是诗,搜辑者强收入集。千古诗集,有此体否?”这正指出了这首诗的怪异不群之处。但纪昀否定它是诗却不公允,我们不能因其不落窠臼就大惊小怪,诗中的“怪”,往往是创新的表现。
这首诗的两联,每联各成一单元。每联之前,先设一个假定的前提,然后再提出问题,实际上是以问语的形式进行否定。与此同时,于否定中又暗藏肯定。这个肯定又成为下一联的前提,然后又对此前提加以否定。如此反复设了两个前提,作了两次否定。两个前提相续相生,执其两端。两个否定相续,否定之否定,于是“肯定”就在其中了。
诗的第一联说:假如只有琴的话,它能自己发声吗?如果能的话,那么“放在匣中何不鸣?”意谓光有琴是不能自己发声的。
诗的第二联说:假如只有手指的话,它能自然发声吗?只有琴不能发声,要有指头弹的条件,如果又执另一端,以为只有指头便能发声那又错了,“若有声在指头上”,那么“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人以极浅显通俗的事理向人说明琴要发声必须以指头弹拨琴弦,只有两者俱备,且发生关系才能有声。缘此,正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主客观要统一起来才能完成各种事情。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如果分离开来,割裂开来,孤立起来,那将一事无成。佛家《楞严经》上说:“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这和苏轼的诗意基本一致。
苏轼在此讲的道理人人得知,所用的比喻也可谓个个可晓,可是因其巧为组合,则成艺术佳制。因其怪异而令人醒目,因其深刻而发人深省,也就脍炙人口了。
-
邓艾字士载文言文翻译 邓艾字士载是选自《三国志·邓艾传》其中的一篇。本文的内容是邓艾字士载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邓艾字士载文言文翻译 原文: 邓艾字
-
高考文言文实词翻译方法和答题技巧 一.通假字 通假字不常出现,而且高中课本要求掌握的通假字也就是一百来字,翻译时,如果照某字的一般意义翻译不通,就应该考虑该字是不是
-
人和人是狼。 生狼犹恐如羊。 狼到天边不改性。 狼披羊皮还是狼。 狼窝里少不了骨头。 狼给羊领路最危险。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狼肚子里没有好心肝。 狼给羔羊领
-
岳钟琪(1686~1754),清朝名将。字东美,号容斋,平番(今甘肃永登)人,清圣祖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岳升龙“以母年逾九十,乞入四川籍”,34岁的岳钟琪也随之入了川籍。康熙五十
-
报任安书文言文的原文和翻译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顾自以
-
褚翜[shà]字谋远,少以才干称,袭爵关内侯。于时长沙王义擅权,成都、河间阻兵于外,翜知内难方作,乃弃官避地幽州。后河北有寇难,复还乡里。河南尹举翜行本县事。及天下鼎沸,翜
-
【原题】:义荣见示禅月山居诗盥读数过六根洒然但余素不晓佛法今以受孔子教中而见於穷居之所日用者和成七首
-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翻译与解读 以道佐人主者01,不以兵强天下02。其事好还03。师之所处,荆棘生
-
司马迁发愤书写《史记》《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的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
-
多方第二十多方第二十 【原文】 惟五月丁亥,王来自奄,至于宗周[1176]。周公曰:王若曰[1177]猷[1178]!告尔四国多方惟尔殷侯尹民[1179]。我惟大降尔命[1180],尔罔不知。洪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