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书事·赵鼎》原文与赏析
赵鼎
寂寞柴门村落里, 也教插柳纪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 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 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竟藉青苔卧, 莫管城头奏暮笳。
赵鼎(1085—1147),字元镇,宋代解州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进士。宋高宗时,曾两度任宰相,支持岳飞进兵,收复失地,被秦桧诬陷,贬谪吉阳军(今广东省崖县)。但秦桧仍不断对他进行迫害,最后因气愤不食而死。
这首诗是诗人贬官崖县时所作。诗篇记叙了一个偏远而荒凉的村庄的寒食节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愤懑和不平。
首、颔二联记叙了一个偏远而荒凉的村庄的寒食节的景象,表现了这个穷乡僻壤的人民宁静而淳朴的生活。首联记叙荒凉冷落的柴门村庄,在寒食节来到的时候,家家户户得插上柳枝,标志着冬季寒冷枯黄的景色已经过去,草木开始返青抽芽。这是古代的一种风俗。颔联说粤中一带,地处偏远,中原寒食禁烟火的习俗还没有传到这里,只有村民们合家上坟祭祀的风俗。“庞老”,即庞德公,东汉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县)人,隐居在襄阳鹿门山种田。荆州刺史刘表几次请他出来做官,他不肯,就带上全家到鹿门山中采药去了。一次,另一个隐士司马徽来看他,正逢他携带家眷上坟扫墓回来。诗人运用这个典故,是说柴门村落在寒食节之际,这里的老百姓也如庞老一样,举家上坟,颇有节日气氛,为与下联作对比埋设了伏笔。接着,诗人在后两联于叙事之中,寄寓着无限的感慨。诗人由粤国人在寒食节全家上坟的热闹场面,联想到历代帝王陵墓因时过境迁, 已无人凭吊,连一碗麦饭的祭祀也享受不到,陵旁仅有山谷中的溪流边和野外的小路旁开放着雪白的梨花,显得何其寂寞和冷落。“汉寝唐陵”,泛指历代帝王的坟墓。“麦饭”,用磨过的麦子连皮做成的饭。古代民间上坟,多用麦饭祭祀死者。这联与上联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 荒凉冷落的村庄在寒食节尚且还有祭扫活动,而曾煊赫一时、主宰天下的历代帝王,在他们死后,风流殆尽,陵墓却冷冷清清。这一对比,委婉曲折地反映了诗人政治上遭受挫折之后,轻视功名利禄,向往山村生活的心情。在颈联中,出句与对句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寒食时节,历代帝王的坟墓上连一碗祭祀的麦饭也没有,寂寞荒凉,与此相反,而无帝王墓穴的山溪野径,却盛开着一片雪白的梨花,显示了早春的盎然生机。由此更反衬出了诗人轻名利、泄怨情和向往山村生活的心情。
末联描写诗人醉卧青苔、懒听暮笳召唤,在豪放旷达之中,诗人流露出内心的愤懑和不平。笳是古代北方的一种吹奏乐器,类似笛子,军中多以吹笳来报时。诗人竟然不理睬城头上那报时的笳声,可见诗人对贬谪崖县是何等的气愤,其间当是诗人怨恨之情所致。
这首诗,遣词造句极为朴实,诗人寓抒情于叙事之中,由于对比明显,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诗人的形象也刻画得十分具体生动,读之,诗人邪种酒饮完躺在青苔上的形象历历如在读者眼前。
-
瘗旅文 王守仁 【原文】 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云自京来者,不知其名氏,携一子一仆,将之任,过龙场,投宿土苗家。予从篱落间望见之,阴雨昏黑,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明早,遣人
-
文言文古今异义词整理 1、行李 古:出使的人,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行装。 2、师徒 古:军队士兵,如“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今:师傅与徒弟。 3、左右
-
崔光远,系出博陵,后徙灵昌。勇决任气,长六尺,瞳子白黑分明。开元末,为唐安令,与杨国忠善,累迁京兆少尹,为吐蕃吊祭使,还,会玄宗西狩,诏留光远为京兆尹、西京留守。乘舆已出,都人乱,火左藏
-
《龙说》文言文翻译 “龙”“云”相互依存,形象说明圣君与贤臣相互依存。贤臣固然不可无圣君,而圣君更不可无贤臣。说明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圣君和贤臣缺一不可。下面小编为
-
马森,字孔养,怀安人。父俊,晚得子,家人抱之坠,殒焉。俊绐其妻曰“我误也”,不之罪。逾年而举森。嘉靖十四年成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太平知府。民有兄弟讼者,予镜令照曰:&ldquo
-
【原题】:得合门报以予班学士诏复赐衣带因怀初锡倏阅十年感恩纪事二首
-
过故人庄文言文翻译 《过故人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律,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下面是关于过故人庄文言文翻译的内容,欢迎阅读! 过故
-
“二十四史”指的是哪些书二十四史是我国历代编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合称,一直被历朝统治者视为正统,因此又称为“正史”。二十四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即公元前2550年,下至明朝崇祯十七年,即公元1644年,长
-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1],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 烽火连三月[3],家书抵万金[4]。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 "> 明媚的近义词|明媚的解释|造句
【明媚】: 注音:miacute;ngmegrave;i 释义:(1)[景物]明丽妩媚。 (2)[眼睛]明闪闪有魅力 (3)鲜妍悦目。 造句:阳光明媚,我们应该多出去走一走 明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