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王安石》原文与赏析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皇佑二年(1050),王安石知鄞县期满,返回故乡临川,途经杭州,在游飞来峰时写下了这首诗。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在今杭州市西湖灵隐山东南。千寻塔,犹言千丈塔,高高的宝塔。南宋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灵隐飞来峰,初无塔,兼所见亦不至甚远,恐别指一处也。”故一说飞来峰在绍兴城外的林山,唐宋时上面有座应天塔。传说此峰是从琅琊郡东武县飞来的。王安石此番究竟登的何峰,不必考定,只了解其大致的写作时间就可以了。因为登何峰无碍于内容的理解,而写于何时却关系到诗中的感情。
起句隐写一个“登”字。“飞来峰上千寻塔”是登的对象,山为飞来,塔有千寻,极言其高,为下面的俯视、远眺以及议论找了一个立足点。次句用“闻说”虚度,仍然在写山高。听说天鸡一鸣则天下鸡皆鸣,太阳也就出来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写登山也写有“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王安石这里的“闻”是虚的,故称“闻说”,而“见”日升却是实的。诗人登高远眺,太阳从海天相接处升起,光芒万丈,瑰奇无比。由此可见诗人站得高,望得远,心胸阔,热情高。
下两句寓论于景。用“不畏”、“自缘”勾合两句,缘果探因,化实为虚,语调高昂。这既是前面写景的延续,又是借景言理,承前的递进与生发,将写景、抒情、明理合为一体。从诗句可见诗人身居最高层,一任浮云在脚下飞度,仍昂首天外,放眼四极的高大形象。
王安石写这首即景抒怀之作,实有所寄寓。“浮云”既是实写,又化用典故。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李白《登金陵凤皇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都以浮云喻邪臣。诗人说对浮云遮望眼“不畏”,正是他刚强无畏的表现。他的有名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斗争口号,便是这种精神的发扬。王安石力图变法,可是一直遭到奸邪的反对和攻击,他都是抗击排除,不畏浮云蔽日的。诗人并进一步交代了“不畏”的原因,是因了“身在最高层”,高瞻远瞩,洞察奸邪之徒的鬼蜮技俩,也便无所畏惧了。
王安石给人们揭示了居高能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规律,也鼓舞着人们不断攀登,登上“飞来峰上千寻塔”,站到生活的高峰、历史的高峰,踏浮云于脚下,从而做生活的主人,推动社会历史前进。
-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作品赏析【注释】:①凌波:形容女子
-
凤酥不将肋斗儿匀,巧倩含娇浚红镌玉有痕,暖嵌花生晕。旋窝儿粉香都是春。 作品赏析【注释】:
-
赵长卿这首《阮郎归》,题为客中见梅。词的意蕴是以梅花象征客子,词的主旨在题目藏而不露。“年年为客遍天涯。”年年为客,极写飘泊时间之漫长。遍天涯,道尽飘泊空间之辽远。词人开篇径言与家乡的隔绝,真实地
-
西北大地上的歌者——单永珍诗歌论◎许峰法国著名思想家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指出: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的一种根
-
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江上秋风无限浪,枕中春梦不多时。琼林花草闻前语,罨画溪山指后期。(蒋诗记及第时琼林宴坐中所言,且约同卜居阳羡。)岂敢便为鸡黍约,玉堂金殿要论思。
-
上联:八表齐开清淑景 下联:一人王谢老性情 上联:八表齐开清淑景 下联:一生王封淡性情 上联:八表齐开清淑景 下联:十分张尽淡泊人 上联:八表齐开清淑景 下联:一山李尽淡泊人 上联:八表齐开清淑景
-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年代:宋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
-
怎样正确地翻译文言文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
-
刘休宾,字处干,本平原人。祖昶,从慕容德度河,家□北海之都昌县。父奉伯,刘裕时,北海太守。休宾少好学,有文才,兄弟六人,乘民、延和等皆有时誉。 休宾为刘彧虎贲中郎将,稍迁幽州刺史,镇
-
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曰:“汉、晋以来,诸王皆为树置失宜,不预立定分,以至于灭亡。人主熟知其然,但溺于私爱,故前车既覆而后车不改辙也。今诸王承宠遇之恩有过厚者臣之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