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法言》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法言》
西汉扬雄著。是一部仿孔子《论语》的语录体的哲学著作。扬雄的思想是矛盾的,既有唯物的,也有唯心的;既有复古崇圣的倾向,也有革新的要求,反映在他的《法言》里,也包含着瑕瑜互见的矛盾性。但扬雄所生活的时代,正是辞赋盛行的时期,在《法言》中所反映出来的对当时形式主义文风的批评以及其他的一些文艺美学观点,还是颇有见地的。
《法言》中反复强调了文与质并重的问题。强调的方式一方面是从对辞赋批评入手,引发出作者的基本观点;另一方面则是正面论述文质统一的重要性。扬雄本人是有名的辞赋家,而且年轻时颇喜好艳丽之文, 但到写作《法言》时,对汉赋的看法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法言》中把赋视为“雕虫篆刻”、 “壮夫不为”的东西,因为汉赋“文丽而务巨”,以辞胜事,甚至是在搞一种文字游戏。这种否定是符合赋体文章发展实际的。赋从荀子开始,发展到西汉,越来越成为文辞艳丽而内容贫乏的东西,他看到了这个事实,因此才发生了早期与晚年对赋的不同评价。那么,对赋评价的依据是什么呢? 《法言·吾子》中说: “景差、唐勒、宋玉、枚乘之赋也益乎?曰:必也淫。淫则奈何?曰: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如孔氏之门用赋也,则贾谊升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所谓“则”,是指法度、法则;所谓“淫”,是说侈靡、过度。意思说赋的内容应该符合法度,这样便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徒有华丽的辞藻,却无正当的内容,就应该弃置不顾。而“则”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是“圣人之道”,即孔孟儒家的伦理道德,这也是“质”的含义。《法言》强调内容与形式并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尤其对内容更为关注,但也决不是一般的否定形式,还是在《吾子》篇中就有:“女有色,书亦有色乎?曰:有。女恶华丹之乱窈窕也,书恶淫辞之淈法度也。”原来“书”也应该讲究外表,但必须以不惑乱法度为原则。正是从这个观点出发,《法言》否定了“辞人之赋”,却肯定古代的圣人。 《先知》篇中说: “圣人,文质者也。车服以彰之,藻色以明之,声音以扬之,诗书以光之。”只有汤武孔孟这些先贤们,才真正做到了文与质的统一。这种观点是作者尊孔崇经思想的表述,也是对孔子“文质兼备”的美学思想的进一步阐释。
从文质兼备的美学观出发,《法言》对古代的“礼乐”特别推崇,认为礼乐具有平治天下的重大社会意义和作用。乐有“正道”、“淫声”之别,其实就是孔子说的“雅乐”、 “郑声”,君子“非正不视,非正不听”,因为“正道”可以培养人的美德,而“淫声”会使人恣意放纵,陷于邪恶,所以要对“乐”进行观察辨析。《法言》中的这种审美观与孔子的兴雅乐放郑声是一脉相承的。但它也不是兼收并蓄,泥古不变,而是“因而知革”,看到变化,这样就使得书中阐述的音乐美学思想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因素。
在对文艺本质的认识上, 《法言·问神》中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音,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这里的“心”是指人的思想感情,“言”和“书”都是思想感情的表现,要想使人感动,就必须使心见诸于声、画,这种声、画也便“皆由于心”。 《法言》中关于文艺主情的美学观,在古代文艺美学史上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看法,许多作家、理论家都曾论述过,应该说这是审美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探索文艺本身规律的富于成果性的建树。
-
周郑交质 (隐公三年) 【题解】 周王朝从平王东迁开始,一步步走向衰败,所导致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再也无法控制各诸侯国了,以至于发生了郑庄公与周平王交换人质的事情。周、郑双方以交质开始,以交恶结束
-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内容】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也字的考点简介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时,“也”字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虚词,也是高频考点。大家一定要集中一个时间段把18个高考虚词的用法仔细咀嚼,真正弄
-
“中国”指的是哪里“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朝,至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因为当时华夏民族已经拥有较为先进的农耕文明,并且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礼仪制度。而周围的四夷仍旧裹着树叶兽皮以打猎为生,为了和他们区分开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年代:唐作者: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
-
登桂江观音阁阁前山拥翠芙蓉,斜日烟光影万重。雨后落花愁欲醉,春来芳草思偏浓。骖鸾未拟从前客②,携鹤频看别后容③。两月寒云萦绪乱,坐 "> 做梦梦见黑白无常怎么回事?
黑白无常这样的人物,我们经常会在玄幻、古装电视剧当中看到。多数在人们快死的时候,黑白无常才会出现。黑白无常算是中国旧时封建迷信当中的产物,到现在民间还流传着黑白无常的故事,许多人会拿来吓唬孩子们。
-
沈佺期《杂诗三首》这是一首写闺情闺怨的名诗,诗中明显地流露出反战的情绪,这是初唐连年争战的特定历史环境所产生的厌战思想的反映。不过诗中还希望能有良将出师,早日结束战争,思想内容也有积极的一面。诗人
-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汉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
-
杨士奇文言文翻译 导语:杨士奇(1366~1444),明代大臣、学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汉族,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杨士奇文言文翻译,希望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