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战争
十七世纪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一场封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这次战争以德国为主要战场,西欧、中欧和北欧一些重要国家先后卷入,持续了三十年。十六、十七世纪之交,西欧一些国家资本主义关系逐渐发展,宗教改革运动在各国相继展开,尼德兰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欧洲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欧洲各国政治经济利益的冲突、封建王朝和诸侯的领土纷争以及宗教意识的矛盾,构成三十年战争的复杂背景。神圣罗马帝国成为国内外各种矛盾的焦点。宗教改革后,德国诸侯势力不断增长。诸侯之间的政治冲突,经常在宗教的掩盖下进行。1555年奥格斯堡和约签订后,七大选侯中,勃兰登堡、萨克森和巴拉丁三大选侯信奉新教;其余四大选侯,以捷克国王为首信奉天主教。新教诸侯既害怕丧失已取得的土地,又企图占有新的领地。卡尔文教力求争得与路德新教同等的地位。天主教诸侯因在反宗教改革中地位增强,拒绝承认卡尔文教,并竭力打击新教诸侯。王室哈布斯堡家族拥有广大领地,势力最强,在宗教上与天主教诸侯一致。因而,在十七世纪初,德国形成了两个敌对的集团:以巴拉丁选侯腓特烈为首的“新教同盟”和以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连为首的“天主教同盟”。德国诸侯集团间的斗争,因欧洲国际局势的影响而变得更加复杂。哈布斯堡家族与法国王室的争端仍在进行,尼德兰反对西班牙的革命斗争尚未结束。教皇、皇帝、西班牙都支持天主教同盟,法国、荷兰和英国等则支持新教同盟。欧洲各国对德国的干涉,旨在阻止它强大,一旦德国成为欧洲国际冲突的战场时,他们就可乘机掠夺它的领土。
三十年战争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1)捷克起义和巴拉丁被征服时期(1618-1624年)。战争以捷克人民反对哈布斯堡家族统治和天主教控制的起义而揭开序幕。自1526年捷克重新并入神圣罗马帝国后,工商业被外国人控制,本国资产阶级政治权利被剥夺。1612年,耶稣会士斐迪南任捷克国王后,力图恢复天主教的统治地位,并下令禁止新教徒活动,激起人民的反抗。1618年5月,以图伦伯爵为首的三十人委员会领导布拉格人民起义,冲进王宫,把国王的两名钦差从窗口扔了出去。此事成了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事后,捷克组成临时政府,宣布独立。1619年,捷克国会推举新教同盟领袖巴拉丁侯爵腓特烈为国王,对皇帝斐迪南作战。捷克军队一度攻抵维也纳近郊。斐迪南得到天主教同盟的支持,让马克西米连指挥镇压起义的军队,允许他占有被征服的土地和取代巴拉丁选侯的位置。1620年11月8日,梯里率领天主教同盟军,在布拉格附近的白山一带打败捷克军队。腓特烈逃走,布拉格陷落。随后,巴拉丁被占领,捷克被强迫重新天主教化。(2)丹麦时期(1625-1629年)。皇帝和天主教同盟的胜利,威胁着德国新教诸侯的利益,并使法国政府深感不安。1625年,法国促成英国、荷兰和丹麦三国签订反哈布斯堡同盟,并资助丹麦出兵德国。一些新教诸侯支持丹麦的军事行动。1626年,皇帝利用捷克贵族瓦伦斯坦的雇佣军,打败新教诸侯和丹麦的联军。1629年,丹麦被迫签订“律伯克条约”,保证不再干涉德国事务。皇帝斐迪南颁布“复原敕令”,规定新教诸侯应将1552年后侵占的教产全部归还给天主教会。(3)瑞典时期(1630-1634年)。瓦伦斯坦势力的加强引起诸侯的不满,1630年他被免职。哈布斯堡家族的胜利,使追求波罗的海霸权的瑞典惴惴不安。1630年7月,瑞典在法国支持下占领波美拉尼亚,并同勃兰登堡、萨克森选侯联合,打败天主教同盟的军队。皇帝联合西班牙,于1634年9月在诺德林根大败瑞典军队,一直追到波罗的海沿岸。于是,萨克森和勃兰登堡选侯脱离瑞典阵营,同皇帝缔结布拉格和约,规定占有的教会土地以1627年为准,保持四十年不变,卡尔文教依然未得到承认,腓特烈后嗣的选侯爵位及巴拉丁领地仍被剥夺。(4)法国时期(1635-1648年)。瑞典的失败,使一直在幕后操纵的法国不得不亲自出马。1635年5月,法国对西班牙宣战,荷兰、威尼斯和匈牙利等支持法国。主要战场仍在德国,同时也在西班牙、尼德兰和意大利等地展开。初期法国受挫,西班牙从南北两路夹击法国,直到四十年代初,优势才转到法国方面。1639年,西班牙进军尼德兰的海、陆两条路线已被切断,内部发生混乱,无力支援皇帝。1643年法军在洛克瓦大败西班牙军队。1645年瑞典军队击败巴伐利亚和帝国的军队。1646年,法瑞联军不断取胜,甚至攻入士瓦本和巴伐利亚。皇帝和天主教同盟无力再战,被迫求和。交战双方从1643年起开始正式谈判,谈判分别在威斯特发里亚的两个城市进行。1648年10月签署“威斯特发里亚和约”,瑞典得到易北河、奥得河等重要河流出海口区域和五百万塔里尔赔款;法国得到阿尔萨斯的大部分,并彻底确定了对洛林的权利;荷兰和瑞士的独立获得确认。条约规定,德国诸侯有和外国缔约的自由;不经诸侯同意,皇帝无权宣战、媾和、征兵、课税;实行“教随国定”原则,由诸侯确定其国家的宗教信仰,卡尔文教取得与路德教的同等权利。勃兰登堡选侯和萨克森选侯都得到了新的领地。勃兰登堡选侯原来就领有普鲁士,现更增强了本国的力量,后来形成普鲁士王国。巴伐利亚公爵得到选侯头衔,成为第八选侯。德国诸侯实际上成为独立的君主,神圣罗马帝国事实上已不存在了。
-
中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春秋》 【点睛之笔】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孔子曾经为其做过修订,也是儒家经典之一。它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之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
-
“一个小园儿。两三亩地。”开篇引领全词,似儿歌、童谣般浅显明了,读来轻松亲切。一个小园子,两三亩地,词人如话家常一般谈论自己的生活,透露出一丝清心寡欲和知足常乐的坦然。“花竹随宜旋装缀。槿篱茅舍,
-
在前首诗的结尾,诗人写道:“细逐空香百遍行”。在那飘忽无定的“空香”之中,伊人的倩影已仿佛出现在诗人的眼前,诗人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 《公季成不识贤》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公季成不识贤 【原文】 公季成①谓魏文侯曰:“田子方虽贤人,然而非有土之君也,君常与之齐礼,假有贤于子方者;君又何以加②之?”文侯曰:“如子方者,非成所得议
-
对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改革文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与此同时,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
-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
-
宋史种谔传文言文翻译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宋史种谔传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宋史·种谔传 原文: 种谔字子正,以父任累官左藏库副使,延帅
-
孟子的思想集中反应在《孟子》一书中。“施仁政,行王道”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他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暴力治国,认为只有用“德”才能使人“心悦诚服”。ldqu
-
高岩仄宇是关于描写山的词语.高岩仄宇高岩仄宇的拼音:gao yan ze yu 高
-
最近看了一篇某杂志编辑访谈刘再复先生的文章,我非常惊诧,惊诧于刘再复先生对两部古代文学名著的恐惧感。刘先生把《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视为中国人的“地狱之门”,因此着有《双典批判》一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