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陈子昂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陈子昂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生于豪族之家,年少时任侠尚义,轻财好施。十七八岁以后方慨然立志,专精故典,数年间遍览经史百家。二十一岁西入咸京, “游太学”,后再入洛阳,名噪一时。有《陈伯玉集》。
陈子昂在美学上,不仅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一反齐梁延至初唐的浮艳的形式主义诗风, 而且在美学理论上高举起诗歌革新的旗帜,以“思古人”复“汉魏”为口号,以“风骨”和“兴寄”为审美标准, 以“齐梁间诗”为批判对象,确立了自己的诗歌理论体系,从而开一代诗风。他的诗歌理论集中反映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他提倡发扬《诗经》“风雅”“兴寄”的优良传统,曾说: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窃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在其《喜马参军相遇醉歌序》中也曾提到: “诗可以比兴也,不言曷著?”他认为“兴寄”或“比兴”不仅是表现手法,更深刻的含义是应当有思想内容,为社会服务。他还提倡发扬建安文学传统,标举汉魏风骨,曾说:“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并赞美东方虬的《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这就是他对汉魏风骨的阐释,也是他的诗歌审美标准的具体化。提出风骨问题也就是对晋宋以降柔弱诗风的否定。陈子昂改革诗风的口号表面看来带有复古倾向,实质是要求诗风的革新,提倡比兴,就是要求诗歌有社会内容;标举风骨,就是要求诗歌有刚健清新的风格。这不仅对扭转时尚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卢藏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评陈子昂诗论; “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翁然,质文一变。”不为过高。当然,陈子昂的诗论也有局限性,它并未能与齐梁以降诗的新变完全合拍,如声律说在当时已使诗的技巧日臻完善,突出了诗的节奏美和音乐美,已为律诗的产生开辟了道路。但陈子昂却无暇顾及。
-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咏闲居是重要主题之一,也称为闲适诗。对诗人们来说,所谓闲,不仅仅是没事做或不做事,而是相对出仕忙于公务而言,所以闲居诗往往成了隐居诗的代名词。司马光退居后,不能忘怀于朝廷政治,所
-
【模棱两可解释】形容对事情的两个方面都认为可以,没有表示明确的态度和主张。模棱:含糊,不明确。两可: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 【模棱两可造句】 ①他对问题从来不明确表态,总是模棱两可,让人
-
朱震,字子发,荆门军人。登政和进士第,仕州县以廉称。胡安国①一见大器之,荐于高宗,召为司勋员外郎,震称疾不至。会江西制置使赵鼎入为参知政事,上谘以当世人才,鼎曰:“臣所知朱
-
福禄欢喜 长生无极 仁爱笃厚 积善有征 如松如鹤 多寿多福 颐性养寿 屡获喜祥 云山风度 松柏气节 筹添沧海日 嵩祝老人星 椿树千寻碧 蟠桃几度红 鹤算千年寿 松龄万古春 菊水人皆寿
-
段太尉逸事状 柳宗元 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日群行
-
“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承受痛苦,另一颗心则在沉思。” “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另一颗心宽容。”哈利勒·纪伯伦——黎巴嫩最著名的诗人、散文家、画家,阿拉伯海外文学最杰出的代表,
-
上苍给了我两三秒我迅即跨出两三步用通身大汗抱住摇摇欲坠的你你被无声的力击中又被黑暗的光击穿一个叫脑梗的幽灵霸占了你的中枢神经白色的救护车白色的火白色的隔离衣白色的冷我和女儿在病危通知上签下失血的姓名抢
-
文言文练习:超然台记 超然台记 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
-
【4228】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承制,25.7万字,2019年5月
-
沙滩与孩子我领着两岁半的小外孙来公园玩沙这片人造沙滩已经三岁了去年的此时,孩子刚学会走路在沙滩上像活动的贝壳一年后的今天,孩子的腿草一样长高。他跑来跑去,沙滩吃力地接受着来自孩子双脚的踩踏三棵悬铃木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