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美的特征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0-22 19:45:24阅读:280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美的特征

美的存在是具体可感的。所以会是这样,是因为美具有形象上的具体可感性,观赏上的愉悦感染性,标准上的客观规定性。

凡是美的事物都以具体的感性形象出现,没有形象就没有美。中国古代的训诂学著作对形象作过这样的解释: “形,见也。” “象也者,像此者也。”就是说,凡是形象都具有一定的客观存在的物质形式,都是可见、可闻、可触、可感的。抽象的概念只存在正误是非,谈不到美丑。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誉,但如果我们只是读地理教科书上对它的地形地貌的介绍,则无法引起审美感受。只有亲身荡舟漓江,观顾两岸的秀岩叠彩,才会感到从来没有象桂林这样奇、这样秀的山,象漓江这样清、这样静的水。因为此时的桂林山水就在你的眼前,是具体可感的形象。

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的形象可感性是不言而喻的;即使带有感情抽象意味、重在心灵感受的音乐,大多也是通过特殊的音乐语言,创造具体生动的联想形象,去感染、激发听众的。黑格尔说“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就形象对于美的重要性来说,这种观点是切中肯綮的。

当然,并不是具有形象的可感性就一定是美的,美是指那些肯定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形象。丑也有其可感性的特点,但它们对人的本质力量不是肯定,而是否定;不是积极的,而是消极的。这种形象的内涵性质是决定美丑的界石。

关于美的愉悦感染性,曾引起西方古典美学和我国古代美学的普遍关注,直到十九世纪末,西方仍然有“快乐说”的美学观出现。我国古代最早的字书《说文解字》,对“乐”这个象形字的解释,不仅是把它当作音乐的象征符号,而且还标志着由音乐引起的快感。所谓“乐者,乐也”就是这个意思。“快乐说”的美学观点虽然混淆了主体心理、生理因素和美的客观社会性的界限,但它确实注意了美的一个重要表现特征,那就是观赏的愉悦感染性。复杂的生活美,更会引起复杂的心理活动。美的事物都具备这种共性,而且美的品级越高,其审美愉悦性的程度就越强烈。经过高度集中了的艺术美,当然比分散的现实美具有更大的感染力,所以人们在艺术欣赏中常常获得更大的审美教育,甚至达到忘我的境地。托尔斯泰认为艺术的作用主要就是感染的作用,正道出艺术观赏的愉悦感染性的特征。所谓“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而人们又甘心情愿的去当这个疯子、傻子,正是艺术美具有那种勾魂摄魄的力量所致。

美所以具有愉悦的感染性,这是由于美的本质决定的。美以形象对象方式体现人的本质力量,欣赏美可以观照自我,可以“想起人以及人类生活”,形象地肯定现实中美好的存在,暴露现实中丑恶的存在,就会激起人们的多种美感情态。

美的客观规定性,是说美是一种具体性的存在,是人与外在对象的统一;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它不是与人无关的东西,也不是人们凭主观意志可以随便改变的东西。

客观事物本身提供了美的物质基础,但物质的自然属性并不就是美。自然物质是早已有之的客观存在,但远在人类的理智用语言表出之前,所有的人都顺着粗野的自然本性,当时自然是无美可言的。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美是与人和社会联系在一起的。红色是某种自然对象物的自然属性,但红色成为美的对象,则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就是说当人们把红色与自己生命的活力联系起来的时候,当人们在红色中体味到光明与温暖的时候,这时红色才真正成为美的对象,为人们赞颂。事物的自然属性只有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或者本身就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时候,才产生了人们对它的美丑的判断。植物的美是在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之后的事。

美的客观规定性,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这个感性现实的运动基础之上的,不通过感性现实的活动,也不可能产生美。实质上,美的客观性正是来源于社会实践本身的客观社会性。自然美是人的实践的产物,社会美是人的实践的直接表现形式,艺术美是在前二者的基础上的再创造,更集中地体现了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列宁说: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人类实践本身就是物质运动的感性形式,所以我们在理解美的客观规定性,以至美的本质时,都不能离开这个基点。

美虽然可以造成审美者的美感差异,但并不是没有客观标准的,这个标准的客观性,是由对象事物的自身的底蕴造成的,是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被发现的,实践条件的差别,虽然会给标准的统一性带来差别,但总体上是不会影响美之所以为美的。这些不同形态的美,不论是否具有共同美的性质,它们的审美价值都是客观存在的,虽然它们都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相关,但却并不因此而失去标准上的客观规定性。相反,倒是因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基本实践过程,而造成了属人的美的标准的客观共通性。

美在标准上的客观规定性,还与美的对象的合规律性、合目的性有关。历史上那些为争取自由的民族民主解放斗争是美的,因为它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是对正义、进步的积极肯定,是人的自由自觉要求最高形式的积极肯定,是人的自由自觉要求最高形式的对象化体现。相反,那些剥削阶级对劳动人民的镇压,他们的荒淫无道是丑的,因为它扼杀人的本质,使人失去所以为人的条件。文艺作品虽然属于观念形态的一种,但作为审美对象化的创造,

它体现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这是不变之变的标准,也是变化不变的标准。尽管艺术欣赏是极为复杂的精神活动,有些作品人们对它始终是毁誉不一,但真正美的艺术品,不管一时是否得到承认,但从长远看,其艺术美的价值是无法抹煞的。

TAG标签: 古文赏析

  • 上一篇: 中古亚洲文学
  • 下一篇:返回列表
  • 猜你喜欢
    • 富兰克林《因小失大》原文

      因小失大 ◆ 富兰克林 那时,我是个7岁的孩子。在一个假日里,同伴们往我口袋里装满了铜板。我立即向儿童玩具店跑去。路上,我瞧见别的孩子手里拿着哨子,哨子吹出的声音把我迷住了。我就把铜板统统掏出来,

    • 掌上明珠造句七则

      一、 语义说明:比喻极为珍爱的物品。 使用类别:用在「珍奇宝物」的表述上。 掌上明珠造句:01这颗夜明珠,他天天拿在手上把玩,真是名副其实的掌上明珠。 02这些古董是他的宝贝,每一件他都视如掌上明珠,

    • 岑参《玉门关盖将军歌》全诗赏析

      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身长七尺颇有须。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南邻犬戎北接胡,将军到来备不虞。五千甲兵胆力粗,军中无事但欢娱。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

    • 刘过《水调歌头》全诗赏析

      弓剑出榆塞,铅椠上蓬山。得之浑不费力,失亦匹如闲。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错,世事沐猴冠。老子不分别,内外与中间。酒须饮,诗可作,铗休弹。人生行乐,何自催得鬓毛斑。达则牙旗金甲,穷则蹇驴破帽,莫作两般

    • 让诵读成为文言文高效教学的引擎

      让诵读成为文言文高效教学的引擎   少教多学的思想自古就有,《论语》中就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论述,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就曾提

    • 高中文言文晁错阅读训练

      高中文言文晁错阅读训练   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 “张仪者,魏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

    • 梦见衣服没了怎么回事

      梦见衣服没了,得此梦,事业可得他人相助,财运难以提升之征兆,为人过于自我,则生活多有不顺之事。如做此梦,得此梦五行主火,预示身边多有小人之预兆,火代表礼仪,则人情世故处理不良,多有与他人间口舌是非之争

    • 朱昱《一棵老槐树(外一篇)》

      离开故乡,想着的还是故乡,最忘不了的,是一棵常常走进梦里的树。那是一棵槐树,不大,比我还小几岁。今年槐树应该三十岁,三十岁的一棵树,人们有时候称其为老树,我却感觉它一点都不老,因为比我还小几岁。因此,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全文出处作者注释翻译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很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