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声无哀乐论》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声无哀乐论》
三国嵇康作。全文以主、客问答的方式,反复阐述了作者一系列的音乐主张,诸如音乐的创作、演奏和欣赏的关系;感情表达和音乐表现方式的关系;创作与表演的关系;音乐欣赏和条件反射的关系等等。总括起来,就是如何认识音乐的性质及其社会作用。
在音乐性质方面,嵇康的理论,明显地呈现心物二元的本体论观点,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心意和声音有着各自不同的轨迹,彼此不相交织,无法把二者连缀在一起。声音本身并无哀乐之分,它有自己的体度,并不因为人的爱好不同而变易曲调。这样他便把音乐与心意完全对立起来了。不过他在具体阐述这种观点时,却不能自圆其说,我们恰恰可以从他论述的矛盾中,发现他对音乐美学的重大贡献。他说:“然声音和比,感人之最深者也。劳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夫内有悲痛之心,则激切哀言。言比成诗,声比成音。”这恰恰说明,音乐是人的哀乐感情的表现,是音响的组合。嵇康硬要把以表情为主的音乐还原成各种简单的音响,企图说明声音与哀乐无关,就势必陷入声情二元论。认识上的矛盾,反映了他思想、性格上的矛盾。嵇康反对儒家道统,然而又没有彻底摆脱儒家礼教的束缚;他崇尚老庄,又任侠嫉恶;他反对董仲舒的关于音乐要“应天”、“顺人”的说法,而他却走上了否定音乐与人的感情、社会政治必然联系的极端。因为这种理论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他无法说清楚,相反, “东野主人”对“秦客”的反洁,却引导我们作了正面的理解。为了说明一切美好的乐曲,尽止于“和”的境界, 《声无哀乐论》反复提到了音乐与欣赏的复杂关系。 “夫曲用每殊,而情之处变,犹滋味异美, 而口辄识之也。” “夫声之于音,犹形之于心也。有形同而情乖,貌殊而心均者。”尽管在理论上,嵇康并不承认音乐对人的感情有任何影响,也不承认音乐随人的感情变化而变化,但在艺术审美实践中,他却无法回避二者辩证统一的事实。上述引文,说明嵇康已经初步意识到欣赏者的主体条件问题。由于欣赏者主观上的感情、心境的差异,因而也引起不同的心理效应,就是文章所说的“躁、静、专、散”等不同的形态。总之,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了许多重大的音乐美学课题,尽管是初露端倪,又是瑕瑜互见的,但对我国古代艺术美学的发展却带有抛砖引玉的意义,特别是在当时艺术社会功利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时候,嵇康的理论,对探讨艺术本身固有规律,就更具有积极意义。
-
诗的第一句“搴帷拜母河梁去”,即掀开门帘,告诉老母,儿就要起程动身了。但因为是游幕谋生,(游幕是指旧时知识分子离开本乡到外地寻求教学或投向官府求职)这种告别是无一定目的的,所以只能说河梁去。一方面
-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怎样的一本书《人间词话》是一部在学术界享有盛名的文学批评名着,由着名国学大师王国维编着。《人间词话》也是我国学术史上第一部用西方文艺理论来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着作。这本书自出版以来
-
解元杀敌文言文翻译 导语:解元,宋朝名将字善长,吉安吉水人。从保安军德清砦[zhài] 起兵,积累功绩任命清涧都虞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解元杀敌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清平乐》“词语浅薄”,甚而疑为后人伪托。这首词表面上抒写了一位思妇离别之苦,实际上通过女主人公的内心描写,塑造出一位热情、大胆,对生活充满强烈追求的可爱的妇女形象。诗人借梦中相聚,一方面把不合理
-
诗一开始就把皇帝车骑到东庄比作是从天而降,将宴会音乐比为仙乐,宴会之盛大非凡,也就不言而喻。三联描绘东庄景色气象阔大,南山渭水尽收眼底,尾联说明皇帝车驾流连忘返的原因。">
-
瓦对瓦最深处的记忆是盖房撩瓦的情景。小时,很欣赏盖房撩瓦的协调动作。地面小工将数目不等的瓦一页页叠成高高一摞,搬起用劲上抛。脚手架上的人稳稳将瓦摞接住放在脚手架上。一页页瓦,在匠人手里,坐实在泥浆上。
-
记得那天是秋日的午后,三四点钟光景,天空一片蔚蓝,暴热的太阳好像还没有把夏日里的威力释放殆尽,家家户户门口晾晒着稻谷,屋里屋外弥漫着稻谷的清香。大人们收割稻谷,翻晒稻草,整理稻田。趁天气晴朗,让稻粮归
-
陈玉伦作品晚歌酒气吹寒气。你用鼻尖搅动湖面的月影九点钟缩小秒针枝叶般坠落长椅上,来试探腿骨的比热你递过来,一个拐角和一种尺寸。弯腰 "> 《东海有勇妇》赏析
全诗分为四段。“梁山”四句为第一段,是比兴性文字,作为发端。言夫妇之深情可以感动无情的土石。前二句言事,后二句言情。“东海”以下“大义明”以上十四句为第二段,写东海勇妇“捐躯报夫仇”。其义,可比报
-
文言文李氏有一鸠练习题 (文言文)李氏有一鸠,能为人言,过于鹦鹉,甚慧,养之数年矣。日则飞翔于廊楹帘幕间,不远去,夕宿于笼,以避狸鼠。见僮婢有私持物及摘花者,必告其主人。 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