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宗炳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宗炳
字少文,南阳(今河南镇平)人。南朝宋画家。曾著有《画山水序》,它是我国最早的、体系较完整的山水画论。在《画山水序》一文中,宗炳对山水画的创作和鉴赏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宗炳受道家影响较大,他的绘画和画论都体现出道家的审美观。道家“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他的创作动力,因而他强调选择和反映自然美时主观能动作用。绘画不是简单地“感物”,而是“含道应物”,达到主、客体的和谐契合。 “应会感神,神超理得”。认为在创作过程中,经过感应阶段,才能得到神理。对于创作山水画时心与物关系的认识,一方面是“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书策之内,况乎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也”,主体静观外物,客观地描绘,从而反映出客体山水的特征。同时他又强调,画家必须“闲居理气”,才能神畅无阻, “万趣融其神思”。创作就是在主客体交互作用下实现从自然美到艺术美的升华创造。
对于自然山水和山水画的欣赏,他提出“澄怀味象”或“澄怀观道”的命题。 “澄怀味象”对人们鉴赏中主、客体关系的认识,是符合审美心理活动的规律的。 “味”的获得,必须具备主客体两方面的条件,主体要“澄怀”这与老庄的静观、虚静的思想是一致的;客体要有“象”。老庄认为,象是道的体现,而宗炳也认为山水以其形呈现道,才成为美。有限的“形”呈现了无限的“道”,这样客观山水才成为审美的对象,才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审美必须具备主体的审美态度或心胸和客体的“象”,两者缺一不可。“澄怀观道”命题,是对老庄美学的一大发展,它将观道与审美结合起来,指出了观道的具体途径,观道与审美是合而为一的,这就在新的高度上,对审美关系作了概括。
宗炳还指出了山水或山水画的审美功能,即“畅神”,也就是一种精神愉悦,这是对山水画审美功能的自觉认识,也是可取的。
-
当人们去世的时候,在世的亲戚会为去世的人烧纸钱,让去世的人在阴间能够有一定的钱财,能够过得更好。你有梦过烧纸钱吗?你梦到烧纸钱会不会害怕呢?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梦见烧纸钱有什么寓意吧!
-
中学生多读文言文大有裨益 1、学习古文语言,增强运用能力。流传下来的文言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文约意丰,含蓄蕴藉,语言讲究推敲,注重精练,色彩鲜明,譬喻形象。像“文采若云
-
进入那一片杨树林之前,声音仿佛出自地平线黛蓝的色彩之中,呼吸被某种器物穿透,人像一只飞翔在故道上空的鸟。仅存的这一堵寨墙很像一个灯座,阳光热烈的时候,站在寨墙上犹如沐浴在焰火中。墙体布满墨绿的苔藓,与
-
程千里列传 程千里,京兆人。身长七尺,骨相魁岸,有勇力。本碛西募人,累以戎勋,官至安西副都护。天宝十一载,授御史中丞。十二载兼北庭都护充安西北庭节度使突厥首领阿布思先率众内
-
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少弟也。幼有业尚,除著作郎,不就。兄弟分财,昙首唯取图书而已。辟琅邪王大司马属,从府公修复洛阳园陵。与从弟球俱诣高祖,时谢晦在坐,高祖曰:“此君并膏
-
邹祗谟《远志斋词衷》说:“咏物固不可不似,尤忌刻意太似。取形不如取神,用事不若用意。”此词深得其中之昧。处处说燕,而终篇无一燕字。说它写得不像,却很像;说它像,却又不太像,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取其神
-
《百家姓·汲》文言文历史来源 历史来源 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春秋时魏宣公太子曾居于汲邑(在今河南省卫辉市)时称太子汲。其支孙遂以"汲"为氏。 家族名人 汲
-
【3375】硬解中国经济发展之谜(蔡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1.1万字,2014年1月第1版,39元)△共10章:三十年仁政乃成;发展是硬道理;改革是根本动力;全球化与中国因素;发展阶段与转折点;
-
略说“曲笔”词如达意宁迂回,曲笔殊非典故堆。若味永须风厚积,惟情激始韵偏裁。全然水到渠成计,何必移花接木才。争似涓流清见底,悠然转 "> 毛泽东身高多少?揭秘毛泽东的真实身高
——访毛泽东的保健医生王鹤滨老人 为平息近几个月来互联网上的关于毛泽东身高之争,6月15日笔者在北京甘家口探访了今年87岁高龄的医学博士王鹤滨老人(注:王鹤滨1949年起担任毛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