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拉特珂夫与《水泥》
革拉特珂夫,费·瓦(1883—1958)是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贫农家庭。童年时代当过童工、学徒。中学毕业后,当过小学、中学教师。1906年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不久被捕,流放三年。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在白匪军统治下的地区积极开展布尔什维克的地下活动,后来参加红军。国内革命战争结束后去莫斯科工作。曾任过《新世界》的编委,一九四五——一九四八年为高尔基文学院的院长。革拉特珂夫于1900年发表处女作《走向光明》。在九十年代作家创作的一系列短篇小说曾受到高尔基流浪汉题材作品的影响。象《苦役》(1904)、《三个老乡》(1905)等。这些作品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在本世纪的作品曾受当时在创作上追求过分的雕饰、夸张等风气的影响,如《火焰驹》(1922)比较有代表性。作家经过艰苦的探索,在1925年创作出了著名的长篇小说《水泥》(旧译《士敏土》),确定了他在苏联文学中的地位。这部文学作品以国内战争后恢复一个水泥厂的生产为题材,通过主人公格列勃·楚马洛夫从前线到生产战线以后,担任工厂的党支部书记。他以主人翁的态度和热情积极领导全厂工人克服各种困难,同官僚主义作斗争,使全体工人团结一致,终于恢复了生产。在这一过程中也重新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包括家庭关系。达部作品是苏联文学中第一部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小说。革拉特珂夫的功绩在于他开创了文学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领域。在同一时期许多作家笔下的国内战争的参加者都带着浪漫主义的光环。他们对于未来的认识是片面的,把未来与现实进行艰苦卓越的日常建设对立起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革拉特珂夫指出:“就是要讲日常生活,要知道,这也是理想,这一理想成了我们英勇劳动的义务。”鲁迅先生对《水泥》给予很高评价,称它为“新俄文学的永久的碑碣”。在三十年代,作家写有《动力》这部长篇小说(1932-1938),塑造了德聂伯水电站建设者的形象。这部作品所涉及的社会道德问题比《水泥》还较为深广,可以说,《动力》中的人物是《水泥》中的形象在新形势下的继续。此外这一时期还写有《醉了的太阳》(1929)、《新土地》(1929)、《刘巴沙的悲剧》(1934)等。在卫国战争期间,作家写了一系列通讯和评论,还创作有多部后方劳动者英勇支前事迹的作品。如中篇小说《母亲》(1943)、《宣誓》(1944),这一阶段最出色的作品是《宣誓》。在作品里歌颂了撤退到乌拉尔舍身忘我支援前线的列宁格勒工人。战后年代作家还写有自传四部曲,它们是《童年的故事》(1949)、《自由人》(1950)、《荒乱年代》(1954)和未完成的中篇《不安的少年时代》(1958)。假如说《水泥》和《动力》的主人公是革命的工人阶级的话,那么在自传四部曲中反映的核心是俄罗斯农民的道路和命运。革拉特珂夫曾两次获得列宁勋章。作家于一九五八年因病逝世。
-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 虚词泛指没有完整意义的词汇,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的词。具有必须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语法成分、不能重叠的'特点。
-
焚香文言文翻译 各位同学们都知道,文言文翻译一直是我们的难题,各位,我们看看下面的焚香文言文翻译,一起阅读吧! 焚香文言文翻译 【原文】 静室焚香,闲中雅趣。芸尝
-
梦见珊瑚是什么意思梦见珊瑚,预示着你会在近段时间遇到各种朋友。生活会很丰富多彩的。梦见美丽多彩的珊瑚,预示你会结识四面八方的朋友。梦见红色的珊瑚,表示你将有一位尊贵的朋友。www.zgjm.net梦见
-
形象层面 文学作品形象层面的艺术元素,在抒情性作品,主要是意象和意境;在叙事性作品,主要是人物、情节、环境、氛围等。由于人物、情节等元素内容丰富,还可以再往下细分。 一、理论知识 (一)故事情
-
孔雀东南飞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孔雀东南飞 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
-
莱蒙托夫,米·尤(1814—1841)是俄国诗人。一八一四年十月十五日生于退伍军官家庭。三岁丧母,自幼性格忧郁,孤僻。一八二八年入贵族寄宿中学,开始练习写诗。一八三〇年考入莫斯科大学,毕业后在彼得堡担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才思敏捷而又喜爱学习,不以向才能不如自己的人学习为羞耻。 [出典]《论语》 注: 1、【原文】 子贡问日:“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
-
1怎么说呢,桂花难受了两天才敢把自己的事情告诉给建国,她怎么个难受?是下边难受,奇痒,而且痛,说痛又不对,是奇痒。她背着人把下边洗了又洗,难受极了,还把手指头伸进去挠。但她明白,那条该死的蚂蟥已经在里
-
梦见为亲友有损失悲恸万分,生活会幸福愉快。梦见加入了伤心忧虑的人群,能交上患难之友。女人梦见孝服,会生男孩子。梦见仇人悲伤,是祥瑞,能打羸官司。梦见自己穿着孝服,别人却兴灾乐祸,预示会与很多人为敌。
-
美国南方文学*后起之秀田纳西·威廉斯*的代表剧作。1947年上演,同年出版。获1948年普利策奖。1952年作者把此剧改为电影文学剧本上映。在当年十大最佳影片的名单上,此片名列榜首。导演伊利亚·卡赞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