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举忌“落”字
作者: 剑锋杨桂珍 【本书体例】
范正敏
范正敏,生平不详。今据涵芬楼排印明抄本《说郛》著录云:“宋范正敏,福州长溪县令。”他著有《遁斋闲览》一书,共十四卷,属笔记小说。
柳冕秀才,性多忌讳。应举而同辈与之语,有犯“落”字者,则忿然见于词色。仆人误犯,辄加杖楚。常语“安乐”为“安康”。忽闻榜出,亟遣仆观之。须臾,仆还,冕门迎问曰:“我得否乎?”仆应曰:“秀才康了也!”
(选自《遁斋闲览》)
士人柳冕,生性多忌讳。去参加科举考试,同辈中谁如果提到“落”字,就会惹得他脸色难看、出言不逊。仆人如果无意中提到“落”字,柳冕就会鞭挞他。他常常把“安乐”一词称为“安康”。忽然听说金榜贴出来了,柳冕马上派仆人前去查看。不一会儿,仆人回来了,柳冕在门口迎候问道:“我考中了吗?”仆人应声回答说:“秀才‘康’了”。
本篇作者以幽默谐谑的笔触,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下封建士子追求功名的变态。
柳冕追求功名的变态心理,首先表现在柳冕的性格上,他“性多忌讳”,最怕人说:“落”字,因为说“落”字,就意味着“落第”,是很不吉利的。非但如此,有其忌必有其行,对同辈,是“忿然见于词色”;对仆人,“辄加杖楚”。这些都表现了他重忌讳的变态心理。其次表现在他的言语上,他常语“安乐”为“安康”,因为安乐中的“乐”与落第的“落”字同音,为避讳,只得将“安乐”改为“安康”。以我们今天的观点看来,这种改称是大可不必的,而柳冕之所以这样做,乃是由他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产生的变态心理所致。当柳冕听说考试的金榜贴出之后,马上派仆人前去查看,冕门迎问曰:我得否乎?仆人曰:秀才康了也!这一简短的对话利用谐音字表达了柳冕失第的事实,又与前面“性多忌讳”相呼应,从而使故事显得浑然一体,又达到了幽默讽刺之趣。
-
[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节选)》 原文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用,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是也!虽罢驽,亦尝侧闻
-
宋史程颢传文言文翻译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宋史程颢传
-
李清臣,字邦直。七岁知读书,日数千言,客有从京师来者,与其兄谈佛寺火,清臣从傍应曰:“此所谓灾也,或者其蠹民已甚,天固儆之邪?兄惊曰:“是必大吾门。” 治平二年,试秘
-
214 邴(bǐng)214 邴(bǐng) 【寻根溯源】 邴姓主要有三种来源。一是源自以封地名为姓,是晋大夫邴豫的后代。邴(今河南成武县东)是春秋时的一个城邑。晋国大夫邴豫的封地就在邴,他的后代
-
北人食菱文言文原文和译文 北人食菱 明代:江盈科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
北方有佳人 李延年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一 北方有位绝色女子,超俗出众卓尔不群。 秋波一闪放弃城市,美目再盼放弃国家。 即使明知倾覆城邦
-
《苏轼治西湖》原文及翻译 导语: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苏轼治西湖》原文及翻
-
六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要求准确达意, 必须遵循以“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的原则, 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不可以随意地更换,我们看看下面的六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
-
文言文的哲理句子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文言文的哲理句子的内容,欢迎阅读借鉴。
-
得情卷九得情卷九 【原文】 口变缁素,权移马鹿;山鬼昼舞,愁魂夜哭;如得其情,片言折狱;唯参与由,吾是私淑。集《得情》。 【译文】 能说善辩的人,可以把黑的说成白的;有权势的人,可以颠倒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