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文学主张
苏轼没有留下专门的文论著作,他的文学主张散见于部分诗文和他同后辈往还的书札中。这些零散的言论汇集起来,可以看出苏轼对文学的社会功能、艺术价值、创作规律等重大问题都有独到的认识和精辟的见地。
苏轼重视文学的政治作用和社会功能。他强调文章要“有为而作”,遵循其父苏洵“言必中当世之过”的教导,讲求诗文的实际效果,排斥抵制形式主义的文风。他在散文方面以韩愈为师,说韩愈“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在诗歌方面则对杜甫推崇备至,说“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在词方面,他主张打破诗与词的界限,反对诗庄词媚的传统说法,认为词中“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开拓了一条“以诗为词”赋予词以严肃主题的新路。
苏轼对文学的艺术价值有正确的认识和阐述。他继承了欧阳修的观点,对文与道的关系作了切合实际的说明,认为二者是结合而非从属的关系。对道的理解,苏轼也更宽泛,除了治国之道,他更重视文章之道,即文学的艺术价值。他反复强调“辞达”,发扬了儒家传统的文学观点,说“辞至于达,足矣,不可以有加矣”。这就不再是象韩愈那样仅仅把文看作载道的工具了。苏轼引用欧阳修把文章比喻为“精金美玉”的言论,也可看出他对文学自身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的重视。
苏轼对文学创作的某些规律也作了探索。他主张作家为文先要“了然于心”,有了创作冲动才能写出好的诗文。他强调立“意”,重视内容,也认为要有与内容相适应的不同的形式。进入写作时,则“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也就是在“求物之妙”把握描写对象的本质之后,自由挥洒,不拘一格,摆脱各种清规戒律的束缚。基于此,苏轼认为诗、词、文应该有多样化的艺术风格,不能人为划一,正如世间的美女肥瘠各异却各具姿质一样,文学的风格也该各呈异彩,各具其妙。
-
鲁仲连与田单论攻狄 田单将攻狄,往见鲁仲子。仲子曰:“将军攻狄,不能下也。”田单曰:“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馀卒,破万乘之燕,复齐墟。攻狄而不下,何也?
-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
孙承宗传文言文翻译 导语:传主孙承宗一生几起几落。最初是秀才,在边境省份讲授经文,他喜欢向一些低级武官和老兵们探求询问军事险要地形和关塞,因为这精通边防事务。以下是
-
【4041】AI·未来(李开复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1.2万字,2018年9月第1版,62元)△共8个部分:[1]中国的“斯普特尼时刻”;[2]从竞技场杀出的世界级创业者;[3]中国的另类互联网世界;
-
《新唐书·韦嗣立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原文: 嗣立,字延构,与承庆异母。少友悌,母遇承庆严,每笞,辄解衣求代,母不听,即遣奴自捶,母感寤,为均爱。第进士,累调双流令,政为二川最。
-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九龄幼聪敏,善属文。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 开元十年,三迁司勋员外郎。时张说为中书令,与九龄同姓,叙为昭穆,尤亲
-
太史公《自序》:“年十岁,诵古文。”周以前书皆是也。自魏、晋以后,藻绘之文兴,至唐韩氏起八代之衰[2],然后学者以先秦盛汉辨理论事质而不芜者为古文[3],盖六经及孔子、孟子之书之支流余肄也[4]。我国
-
慈圣光献曹皇后,真定人,枢密使周武惠王彬之孙也。明道二年,郭后废,诏聘入宫。景祐元年九月,册为皇后。性慈俭,重稼穑,常于禁苑种谷、亲蚕。 庆历八年闰正月,帝将以望夕再张灯,
-
张仪受辱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②,苏秦自以不及张仪。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
-
【注释】 ①春醪:酒名。醪:浊酒。 ②危樯:指舟船。 【评解】 这首词通过景物描写,抒发作者的惜春情怀。上片写暮春季节,燕子穿阁,杨花飘落,而春醪味薄,难解闲愁。下片写桃杏凋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