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荀子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0-21 23:19:11阅读:938

一部总结先秦哲学思想的重要著作。这部著作并不都是荀子自己所作,有些可能是荀子弟子关于荀子言行杂记。《汉书·艺文志》著录“《孙卿子》三十三篇。”三十三篇应是三十二篇。刘向的《孙卿新书》叙录说:“所校仇讎孙卿书,凡三百二十二篇,以相校,除复重二百九十篇,定著三十二篇。”原有三百二十二篇,去掉重复,实际有三十二篇,现存《荀子》三十二篇。唐朝杨倞为《荀子》作注,并把三十二篇的次序作了一些变动。今本《荀子》就是经过杨倞重新编排的。《荀子》注释本有:杨倞的《荀子注》、清王先谦的《荀子集解》、梁启雄的《荀子简释》等。

《荀子》产生于战国末期,这时封建制度已确立,全国统一的政权即将形成,封建割据的局面即将结束,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科学都有了新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正处在上升时期,对于发展生产,改造社会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在思想上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个学派都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荀子》一书反映了这一时代的思想潮流。荀子站在儒家学派的立场上,批判总结了诸子百家之学,提出他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荀子》的重要篇章有《天论》、《解蔽》、《正名》、《王制》、《富国》、《王霸》、《成相》、《性恶》、《劝学》、《礼论》、《非十二子》等。它总结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自然观上,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认为天就是自然界,而自然界有它自己的运动规律。因而主张“明于天人之分”,把天(自然界)和人(人类社会)区别开来。“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肯定宇宙运行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天不因为人怕冷就取消了冬季,地不因为人们厌恶辽远就缩小了面积。自然界的变化没有意志,没有目的,也不受人的意识所决定。指出天地合而产生万物,阴阳交互作用而引起事物变化,这是自然界自身的运动,“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为天职。”它从根本上否定了上帝的存在。同时还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强调人定胜天,“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认为人可以征服自然界,利用自然界,“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认为贫富全在人为,“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这就是说,“天能生物”,“地能载人”,这是自然界的事情,人能“辨物”,“治人”,这是人类社会的事情。天与人各有所能,又各有所不能。指出要做到“制天命而用之”,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就要“明于天人之分”,只有“明于天人之分”,才能“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则天地官而万物役矣”。但又说“天地始者,今日是也”,认为天地开始时的情况和今天是一样的,“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具有循环论的倾向。在认识论上肯定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认为人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强调认识必须依靠于人的感觉器官,“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认为认识客观事物,只有通过感觉器官与外界事物相接触,才能产生感性认识。还主张认识要用“心”进行思维,“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为天君。”指出“心”对于感觉器官有统帅和支配的作用。要通过“心”的“征知”的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进行验证。“心”必须“虚壹而静”,才能有正确认识。思维依赖于感觉,感觉是获得知识的出发点。同时认为单凭感觉也会造成错觉,如鬼神观念就是人的错觉造成的。人在“感忽之间,疑玄之时”,将一些假象错觉当作真实存在了。因而主张“凡观物有疑,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吾虑不清,则未可定然否也。”就是说,在思想不清的时候,不要轻易下判断。但又错误地夸大“心”的作用,把“心”看作“出令而无所受令”,可以离开感觉经验,不受外界条件的制约,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主张“性恶论”,反对“性善论”。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认为人性“好利”,“疾恶”,所以要以“师法之化,礼义之道”进行教化,才可以为善。反对先天的道德观念论。指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重视教育和环境对人的影响。在逻辑思想方面,强调名实相符,同异有别。不能用名以乱名,用实以乱名,用名以乱实。在政治上提出“礼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思想。在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开源节流。实行“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的轻徭薄赋政策。

《荀子》总结和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成果,正确解决了天人关系,提出人定胜天的光辉思想,以及“制名以实”的思想,对于逻辑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林逋论学问》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林逋论学问 原文 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又必欲知其方;不独欲知其方,又必欲为其事。而以既问于师,又辩诸友,为当时学者之实务。盖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既为人则不得不学

  • 黄景仁《和仇丽亭(五首选一)》鉴赏

    仇丽亭名养正,杭州名士,工诗词。黄景仁十九岁时,应浙江观察潘恂的邀请去过杭州,因得与仇相识,两人唱和很多。">

  • 《贾谊论》文言文阅读

    《贾谊论》文言文阅读   《贾谊论》 〔宋〕苏轼)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

  • 《忆旧游·送人犹未苦》赏析

      此词开头“送人犹未苦,苦送春、随人去天涯”三句下笔点题:暮春送人。二个“苦”字连用,点出送别的悲伤:词人在苏州仓台为幕僚,送别友人是常有的事,还不觉特别悲苦,但在此暮春季节,风雨送春归之时,友人向

  • 安步当车|安步当车的意思|故事|典故|近义词|反义词

    安步当车的意思: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词目】:安步当车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同义词】:缓步当车、缓步代车

  • 无名僧《春至百花开》佛门禅诗分析与鉴赏

    春至百花开 无名僧[1] 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春至百花开,黄莺啼柳上。 《五灯会元》卷六页一四。 【白话新唱】 "> 法家的教育思想,法家教育思想介绍

    法家的教育思想 法家是先秦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激进派利益的学派。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韩非等。他们都是一批主张“变法”的政治改革家和思想家。他们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极力辅

  •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解说:触龙说赵太后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解说:触龙说赵太后   一、重点词语解释  1、赵太后新用事(新:刚刚)  2、老妇必唾其面(唾:吐唾沫)  3、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谢:道歉)  4、老妇恃

  • 千家诗七绝《朱熹·春日》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哲理诗,而一般被认为是游赏之作,诗通篇用比体,用诗人探寻春天以及对春天的勃勃生机的感受来讲明一个道理:只要进了孔圣之门,懂得了儒家真谛,就能领略到无边生机。">

  • “四明山道士叶沈,囊出古画”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四明山道士叶沈,囊出古画,画有桃源图,图上有溪,溪名武陵之源。 按《仙记》,分灵洞三十六之一支。其水趋流,势与江河同。有深而绿,浅而白。白者激石,绿者落镜。溪南北有山,山如屏形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