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革命文学论争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革命文学论争
“革命文学”的论争从1928年开始,大约持续了两年,1929年基本结束。
争论一开始,创造社和太阳社的一些成员,由于受小集团主义和宗派情绪的影响,把矛头指向鲁迅。他们贬低鲁迅,否定其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反对与鲁迅建立联合战线,称鲁迅、茅盾等人是时代的“落伍者”。鲁迅在这场争论中继续刻苦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著文精辟地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争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创造社、太阳社的成员夸大文艺的作用,以文艺代替政治,认为“‘艺术的武器’同时就是无产阶级的‘武器的艺术’”,“是机关枪、迫击炮”。认为“文学的社会任务在它的组织能力”,主张文学“负有组织生活”的任务。鲁迅正确地解释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认为文学是有助于政治的,但它不能代替政治,而“只能说是最高的政治斗争的一翼”。鲁迅深刻地批评那种用文艺代替政治的论调,不过是小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空想。第二,文艺与生活的关系。创造社有的成员受到苏联“拉普”错误理论的影响,不承认文艺是反映生活的这一唯物主义原理。抽象地主张文学“总是为它自己的阶级宣传, 组织”,认为文学“赋有组织生活的秘密”。提出了所谓“文艺超越时代,创造时代”的主张, 鲁迅主张“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强调文艺本身的特殊规律,同时,鲁迅认为文艺“是时代的人生记录”,批评创造社成员的主张是“踏了‘文学是宣传’的梯子而爬进唯心的城堡里去了。”第三,文艺家如何改造世界观问题。鲁迅早就提出“革命人才能写出革命文学”的著名论点,强调作家在艺术实践中改造世界观的重要性。创造社成员也发表文章同意鲁迅的论点,要求“我们的文学家,应该同时是一个革命家”,并且进一步提出文学家应该“牢牢地把握着无产阶级世界观。”但是他们中间有些人忽视世界观改造的艰巨性,把思想转变看得过份简单,以为昨天还是资产阶级,今天就可以成为无产阶级,鲁迅批评了这种脱离实际的“突变论”。在争论中,鲁迅强调知识分子到工农中间去,才能真正改造自己。
这场争论清除了许多糊涂思想,发扬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根本观点,为1930年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参加争论的绝大多数革命作家,都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探讨和阐发,致力于无产阶级文学的创作和研究。特别是鲁迅,由于他对中国的历史和社会情况有着丰富的知识和深切的了解,并能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武器分析问题,就使得他原来就很深刻的思想上升到豁然开朗、融会贯通的新高度。他对中国革命所得出的结论和对革命文学所阐述的一系列主张,都是符合当时的革命实际的,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表现。
-
林大中字和叔,婺州永康人。入太学,登绍兴三十年进士第,知抚州金谿县。郡督输赋急,大中请宽.其期,不听,纳告敕投劾而归。已而主太常寺簿。光宗受禅,除监察御史。大中谓:“国之大
-
《归去来兮辞·并序》原文及翻译 《归去来兮辞·并序》这篇辞体抒情诗,不仅是渊明一生转折点的标志,亦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归隐意识的创作之高峰。 下面小编整理了《归去来
-
《先秦散文·晏子春秋·藉重而狱多(谏下·一)》原文鉴赏 景公藉重而狱多①,拘者满圄②,怨者满朝③。晏子谏,公不听。
-
文言文《三国志》的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19分) 鲍勋字叔业,泰山平阳人也,建安十七年,太祖辟勋丞相掾。二十二年,立太子,以勋为中庶子,出为魏郡西部都尉。太子郭夫人弟为曲
-
现代流行于西方各国的各种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的总称。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匈牙利的卢卡奇、德国的柯尔施和意大利的葛兰西是这一思潮的创始人。西方马克思主义最初发端于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西欧无
-
湖之鱼 林纾 林子①啜茗于湖滨之肆②,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③其下。戏嚼豆脯④唾之,群鱼争喋⑤;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焉。再唾之,坠缀葑草⑥之上,不食矣。始
-
什么门从来不关? 答案:球门。
-
作者: 王维 【原文】: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1)。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2),与山僧
-
一、 语义说明:并排驾车,齐头奔驰。 使用类别:用在「齐头前进」的表述上。 并驾齐驱造句: 01、他俩骑着脚踏车并驾齐驱地通过草原,前往下一个村庄。 02、驾驶小型车在高
-
《崔山君传》文言文翻译 作者谈氏在他写的《崔山君传》里说,那些声称自己如仙鹤般长寿能知往事的人,实在太荒谬了。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崔山君传》文言文翻译,希望对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