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美学研究·渲染
文艺美学研究·渲染
作为中国画的绘画技法,渲染是指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分出阴阳向背,加强艺术效果。渲染法强调墨色灵活而富于变化,笔的轻重转折与墨的干湿浓淡相与融化,使得画面具有层次感、节奏感,显得气韵生动,酣润淋漓。例如宋代米芾以米点皱的画法表达雨中山岳迷濛的形态,其技法即待墨点干透,以清水刷湿,至半干半湿时,再以淡墨阔笔抹染,分清浓淡层次,使点与点之间融合统一。其山水或雄伟,或明秀,曲折飞舞,舒卷生动。渲染之用笔,如沈宗骞说: “在浓淡明晦之间,能得其道,则情态于此见,远近于此分,精神于此发越,景物于此鲜妍。”
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渲染是指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作多方面的描写,以突出形象,加强其艺术效果。作家有时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写,创造一种或欢快或热烈,或静谧或安宁,或凄凉悲壮的气氛,为表现作品的主题和总的基调服务。如鲁迅在《故乡》的开头,着重渲染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气氛和基调,这对于作品所要表现的故乡荒村经济破产的凋零景况,格调是完全一致的,这有助于加深读者对主题的理解,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有时本来是一两句可以表达清楚的,作者偏偏一而再、再而三地描叙,也是有意渲染某种气氛或情趣。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中,把“鱼戏莲叶间”分成东、西、南、北四句反复描写,就把水上采莲的欢愉情绪以及象外之象表达得活灵活现。
景物描写还常常渲染某种特殊的地域情调,给作品抹上浓重的时代色彩或地方色彩。如鲁迅作品中的江南水乡,老舍作品中的北京风情等,都使作品带上了迷人的色彩而令人神往。
-
谈虎三则(一)我所见的虎抗战八年中一直住在平江乡下,虽然七岁到十五岁的我没有单独进过大山,未于野外遇过虎,但是也曾夜里听过老虎叫,早晨在山边湿地上看过老虎脚印。可见其时虎在湘北一带并不稀罕,更未“濒危
-
文言文释义试题练习及参考答案 刺客列传(10分)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①。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②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
-
夏承焘先生(1900—1986),字瞿禅,晚号瞿髯,温州市区人。居宅邻近东山谢灵运春草池,故又别号谢邻。1918年浙江省第十师范学校(温州师范学校前身)毕业,后任杭州大学教授,曾兼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
-
【注释】:中秋佳节是我国古代文人经常采用的题材。这首词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中秋赏月的无比赞美之情。上片的四句写待月的心情,依换韵分两层 。“何须急管吹云暝,高寒滟滟开金饼”写人们等待月亮缓慢爬高时的情景。
-
轩车歌吹喧都邑,中有一人向隅立。夜深明月卷帘愁,日暮青山望乡泣。风吹新绿草牙坼,雨洒轻黄柳条湿。此生知负少年春,不展愁眉欲三十。
-
上片开头两句,连用两个比喻。“情似游丝”,喻情之牵惹:“人如飞絮”,喻人之飘泊也。两句写出与情人分别时的特定心境。游丝、飞絮,古代诗词中是常常联用的,一以喻情,一以喻人,使之构成一对内涵相关的意象
-
孙泰的文言文翻译 导语:说到文言文翻译,很多人都会感到很恐惧,觉得非常难。其实文言文是非常有趣的,只要掌握了技巧,翻译起来就会比较简单。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孙泰的文言
-
这组诗写川江一带的民俗风情。诗人模拟当地民间情歌,以女性口吻咏唱对爱情的期待和追求。真实的生活当然没有如此浓郁优美的诗情画意,但诗中所表达的对于美好爱情的企盼、困惑和感伤,却真切地反映了人类共同拥有的
-
闫荣霞·女儿枕闫荣霞母亲抱过来一个枕头,说:给你枕。我接过来细看,然后大笑。这枕头,拳头大的蓝圆顶,用数十年前流行的女红工艺“拉锁子”,各勾勒了两片南瓜叶,一朵五瓣花,三根卷须子。蓝顶周围又镶了一圈四
-
服问 【题解】 服问,就是问有关丧服的事。本篇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明从服之等,第二部分阐明有服而遭丧所变易之节,第三部分阐明天子公卿大夫及公门丧服之法。郑玄说:“名曰‘服问’者,以其善问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