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服饰有什么礼仪
衣冠服饰有什么礼仪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说法,而“华夏”一词便来源于“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可见,衣冠服饰礼仪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意义非凡。
衣冠服饰的重要之处在于它与人的道德修养密不可分,通常人们认为,人的道德水平越高,他的文采仪表、服饰装扮就应该越发严整。
严整与洁净是衣冠服饰最基本的礼仪。《弟子规》中说:“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意思是说,帽子要戴端正,扣子要扣好,袜子要穿平整,鞋带要系紧。一切穿着以严整、端庄为宜。回家后,衣服鞋袜帽子等要保持整洁,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上避免脏乱。
对古代男子来说,“冠”的佩戴很重要。古代男子在行冠礼之后,在公开场合都要戴冠。该戴冠而不戴冠就是失礼行为。
衣冠礼仪的重要内容包括:衣冠服饰要适合身份、地位、场合。比如,各级官吏与庶民在衣着服饰上,从式样、用料到颜色、花纹,都有明显的区别。不同性别的人穿着也有很大的差异。孩子刚开始学说话时,男孩要佩戴皮制小囊,女孩则佩戴丝织的囊。另外,古代服饰的颜色有素色与喜色之分。白色、黑色、灰色、蓝色通常为素色,红色中大红、朱红、粉红等为喜色。如果在喜庆场合穿素服,或者在丧葬场所穿大红喜服,都是失礼的表现。
-
吴陆抗闻步阐叛,亟遣将军左奕、吾彦等讨之。帝遣荆州刺史杨肇迎阐于西陵,车骑将军羊祜帅步军出江陵,巴东监军徐胤帅水军击建平,以救阐。陆抗敕西陵诸军筑严围,自赤溪至于故市,内以
-
文征明习字 原文 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面句
-
骆宾王《初春于斜岭送益府窦参军宴诗序》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骆宾王:初春于斜岭送益府窦参军宴诗序 骆宾王分首三秦,送君千里。青天白日,非旧国之春秋;玉斝金樽,是他乡之杯酒。况复圭岭南望,切登高之情;渭水北流,动临川之叹。于时寒光将歇,春景未华。残雪飘花,犹开六
-
语义说明:比喻一遭受挫败,就再也不能振作起来。 使用类别:用在「涣散消沉」、「无法恢复」的表述上。 一蹶不振造句:01我们要有愈挫愈勇的精神,千万不可一蹶不振。 02虽然受到重大的打击,他并没有因此而
-
脑筋急转弯题目:一只酱板鸭被人吃得只剩下鸭头和鸭屁股,请问这只鸭怎么了? 脑筋急转弯解析:酱板鸭本是完整的头、身体、屁股,当它的身体被啃掉后,只剩下头和屁股,说明它失去了自己的身体,
-
一一阵风,从印度洋,刮到了客栈大厅。二三十幅版画,在墙上,微微敲动。画中人,不论老幼,不论男女,皆阿拉伯后裔。几百年前,一艘艘木船,在驳岸残缺的码头,排队入港。掌舵的船长,没有指南针,没有水文图,一路
-
刘才甫窦祠记 桐城县治之西北有窦祠,邑之人所建以祀蜀人窦成者也。明之亡,流贼将破桐城,成有救城功,故邑人戴其德,而建祠以祀之也。 当是时,贼
-
《争臣论》作者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作品又名《诤臣论》。 【原文】 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行古人之道,居于晋
-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
苏轼《墨妙亭记》原文和译文 导语: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的文章,其文章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苏轼《墨妙亭记》原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