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人小传
诗 人 小 传
王绩(590—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郡望太原祁县(今属山西)。隋大儒王通之弟。隋大业末举孝悌廉洁科,授秘书省正字。求外任,除扬州六合县丞。弃官归里。贞观四年(630)因兄弟得罪,托疾罢归。诗风质朴清新,不染陈梁浮华旧习,在当时独树一帜。有《王无功文集》。
骆宾王(627?—684?)字观光,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七岁能诗。显庆时,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官。后赴京对策中式,授奉礼郎,兼东台详正学士。因事被谪,从军西域,又奉使入蜀。在蜀时,与卢照邻颇多唱和。后返京,历任武功主簿、明堂主簿、长安主簿,迁侍御史。被诬下狱,出为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徐敬业起兵讨武则天,军中书檄皆出其手。兵败,不知所终。有《骆宾王文集》。
杜审言(645?—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杜甫祖父。咸享元年(670)进士,累转洛阳丞。贬吉州司户参军,被同僚构陷入狱,昭雪后还洛阳。武后召见,授著作佐郎。神龙二年(706)授国子监主簿,加修文馆直学士。审言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为文章四友,工书翰。《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李峤(645?—714?)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十五岁通五经,二十岁擢进士第,举制科甲第,授长安尉,迁监察御史、给事中。出为润州司马。圣历初,迁同凤阁鸾台平章事,领修《三教珠英》。中宗即位,贬通州刺史,迁礼部尚书、中书令,加修文馆大学士。玄宗立,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卒。峤为武后朝及中宗时四大学士之一,文学声名卓著,诗多应制,词采典丽,和杜审言等并称“文章四友”。有《李峤集》。
王勃(650—676?)字子字,绛州龙门(今属山西)人。隋末大儒王通孙。早慧好学,麟德二年(665)应幽素科举,对策高第,授朝散郎。被逐,游巴蜀。为人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因匿杀官奴犯死罪,遇赦革职。上元二年卒。勃善属文,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四杰”。有《王子安集》。
杨炯(650—693?)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幼聪明博学,十岁举神童,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迁崇文馆学士。如意元年出任盈川令,世称“杨盈川”。炯恃才傲物,为政苛酷。擅长五律。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海内,号称“四杰”。有《盈川集》。
宋之问(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二年(675)进士,天授元年(690)与杨炯分直习艺馆,后授洛州参军,迁尚方监丞。神龙元年(705),张易之伏诛,坐贬为陇州参军。因弟功擢鸿胪主簿,转户部员外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后死于贬所。之问为武后及中宗朝著名宫廷诗人,多应制之作,诗风华美,属对精工,对律诗的定型有一定影响。有《宋之问集》。
沈佺期(?—713?)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上元二年(674)登进士第,授协律郎,预修《三教珠英》,迁考功员外郎。遇狱,流放驩州,召为起居郎,终官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开元初卒。佺期善属文,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后人辑有《沈佺期集》。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一说字维摩,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少以文词知名,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合称“吴中四士”。性放旷善谑。证圣元年(695)进士,授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开元十三年授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改太子宾客,授秘书监。世称“贺监”。好饮酒,狂放不羁,与李白、张旭等合称“饮中八仙”。有《贺秘监集》。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家世富豪,少时任侠使气,年十八始发愤读书。文明元年(684)登进士第。献书阙下,受武后召见,授麟台正字。服除,拜右拾遗。直言敢谏。被陷入狱,经年始脱罪。从军幕,因谏议不合,徙为军曹。后死于狱中。子昂为初唐诗歌革新之先驱,对于纠正梁陈以来靡丽遗习,厥功甚伟。有《陈子昂集》。
张说(667—731)字道济,一字说之。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居洛阳,故又称洛阳人。载初元年(689)应诏举第一,授太子校书。久视元年(700)预修《三教珠英》。武后朝官至凤阁舍人。中宗即位,累迁工部侍郎,景云二年(711)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燕国公。开元十一年(723)除中书令,右丞相。卒谥“文贞”。说前后三次掌朝中大政,主文学之任凡三十年,朝廷重要文诰多出其手,与苏颋并称“燕许大手笔”。尤长于碑志,诗多应和之作。有《张燕公集》。
苏颋(670—727)字廷硕,京兆武功(今属陕西)人。年十七,登进士第。万岁登封元年(696),举贤良方正科。历官监察御史、起居郎、考功员外郎,迁给事中,拜中书舍人。景云中,为工部侍郎,袭封许国公。与宋璟同知政事。与燕国公张说俱以文章显;所作制诰,时号“燕许大手笔”。《全唐诗》有其诗两卷。
李隆基(685—762)即唐玄宗,睿宗第三子,故常自称“三郎”。垂拱三年(686)封楚王,景龙四年(707)立为皇太子,先天元年(712)即帝位。在位四十五年,前期统治时励精图治,国力强盛,史称“开元盛世”。后期贪图享乐,任用非人,国政日非,终于爆发“安史之乱”。多才艺,知音律,善书法,工诗能文。存诗七十二首。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郡望晋阳(今山西太原),占籍绛郡(今山西新绛)。以门荫调补冀州衡水主簿,开元二十年(732)前后曾流寓蓟门,与高适交游。为官清白公正,著名于时。之涣倜傥有才略,曾游边地,故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龄齐名。存诗六首。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少年时隐居鹿门山,读书应举。开元十六年(728)上京应试,不第,漫游吴越,与崔国辅、王昌龄等人游。二十五年,张九龄镇荆州,辟为从事。二十八年卒。终身布衣,名重当时。诗与王维齐名,同为盛唐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有《孟浩然集》。
王昌龄(690?—756?)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补秘书省校书郎。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科。天宝中贬龙标尉。后为地方官所杀。王昌龄在开元、天宝时诗名籍甚,与李白、王维等人交游。有《王昌龄集》。
孙逖(696—761)潞州涉县(今属山西)人。郡望乐安武水(今山东聊城,寓居巩县(今属河南),幼能文,才思敏捷,开元二年(714)举哲人奇士科,又举贤良方正科,开元十年再登文藻宏丽科。迁左补阙、集贤院学士,进中书舍人。终官太子詹事。掌制诰八年,所作制诰,文理精练。亦善诗。《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早有才名。开元十一年(723)进士。游江南,受代州都督杜希望器重,引至僚幕。天宝初任太仆寺丞,改司勋员外郎。颢名重当时,与卢象、严挺之等人交往。后人辑有《崔颢集》。
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今河北景县),籍贯不详。曾随父居岭南,后客居梁、陈一带。长期游幕长安,无成,得与王之涣、王昌龄等人游。天宝八年(749)始及第,哥舒翰辟为左骁卫兵曹、掌书记。至德元年(756)拜淮南节度兼采访使,迁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为盛唐边塞诗代表诗人,与岑参齐名。有《高常侍集》。
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太原),后徙家于蒲州,遂为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终官尚书右丞。王维多才多艺,精于诗文、书画、音乐,晚年笃志学佛。为盛唐田园诗派的代表性作家,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有《王右丞集》。
李白(701—762)字太白,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先代于隋末流徙西域。出身于中亚碎叶城(今托克马克城),迁居四川绵州。博览经史百家,好击剑任侠,耻于应试。应诏入京,供奉翰林。安史之乱后,流放夜郎,遇赦归。卒于当涂。诗歌成就最大,代表唐诗最高峰。有《李太白集》。
祖咏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开元十二年(724)登进士第。曾任官,后移居汝、坟间,以农耕、渔樵自终。与王维、储光羲、卢象等诗人友善。《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丘为(703?—798?)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屡试不第,乃归山读书。天宝二年(843)进士及第。历官主客郎中、司勋郎中,迁太子右庶子,以左散骑常侍致仕。终年九十六。存诗十八首。
储光羲(706?—762?)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开元十二年(724)与丁仙芝同为太学生。十四年进士及第。转辗下僚,后辞官还乡。安史乱起,陷贼中,被迫受伪职。乱定,贬谪南方,遇赦,死于贬所。储光羲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重要作家。有《储光羲集》。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属湖北)人,曾祖时迁居河南巩县。开元二十三年(735)举进士,不第,困居长安近十年。安史乱起,奔赴行在,授右拾遗。触怒肃宗,放还。至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广德二年(764),严武再镇蜀,表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杜诗与李白诗同为唐代诗篇高峰的代表。有《杜工部集》。
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郡望南阳,祖上皆以文辞位至宰相。参少孤,从兄读书。天宝三载(744)进士。十年,回长安,与杜甫、高适、储光羲等人游,登慈恩寺塔唱和。历官大理评事、节度判官、起居舍人、考功员外郎。终嘉州刺史。参博览群书,工于诗文。有《岑嘉州诗集》。
皇甫冉(717—770)字茂政,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十岁能属文。天宝十五年(756)进士,授无锡尉。广德二年(764)入王缙幕,任掌书记。大历二年(767)入朝为左拾遗。冉早有诗名。《全唐诗》存其诗二卷。
贾至(718—772)字幼几,一作幼邻,洛阳(今属河南)人。父曾以文辞见称。天宝元年(740)明经擢第,授校书郎。安史乱起,从玄宗入蜀,迁中书舍人。因事贬岳州司马。以右散骑常侍卒。至与房琯、严武、杜甫友善,文名称扬一时。《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钱起(710?—780)字仲文,吴兴人。大历十才子之一。诗与郎士元齐名,时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唐玄宗天宝九载(749)进士。“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诗句为世传诵。曾与王维交往。历司勋员外郎、司封郎中,终考功郎中,世称钱考功。《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李适之(?—747)一名昌,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生于京兆府(今陕西西安)。神龙初,拜左卫郎将。开元中,累迁湖州别驾、通州刺史,入为河南尹。开元二十七年(739)兼幽州都督府长史、知节度事。二十九年入为刑部尚书。后为李林甫所害。喜宾客,善饮酒,“饮中八仙”之一。存诗两首。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人。景云三年(710)进士,开元初任荥阳主簿。五年,马怀素奏请校理四部书目,王湾参与共事。九年,《群书四录》二百卷成,王湾出为洛阳尉。曾任朝官,后不知所终。王湾词翰早著,早年往来吴、楚间,故多描写江南景色之作。《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李颀生卒年不详。居颍阳(今河南登封)。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调新乡尉。后归隐颍阳,炼丹求仙。交游颇广,与当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崔颢、綦毋潜、岑参等人交游,名重当世。工诗,尤擅七言。《全唐诗》存其诗三卷。
窦叔向(?—779?)字遗直,京兆金城(今陕西兴平)人。大历初登进士第,历官国子博士,转运判官、江阴令。大历十二年(777)入为左拾遗, 后贬溧水令,寻卒。有诗名,善五言诗。存诗十一首。
朱放(?—788?)字长通,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天史之乱时移居剡县,宝应、广德间再徙山阴。建中三年(782)召为节度参谋。贞元二年(786)召举韬晦贤才,征为右拾遗。与女诗人李季兰感情甚笃,有诗名。《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戴叔伦(732—789)字次公,一作幼公,一说名融,字叔伦。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至德元年起(756)避乱至鄱阳。大历初任湖南转运留后,改河南转运留后。建中元年(780)以监察御史里行为东阳令,治绩斐然。终抚州刺史。叔伦出于萧颖士之门,有诗名。后人辑有《戴叔伦集》。
司空曙生卒年不详。字文初,一作文明,广平(今河北永年)人。安史之乱起避地江南。大历初登进士第,六、七年间任拾遗,终官虞部郎中。与钱起、卢纶等唱和,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全唐诗》存其诗二卷。
丁仙芝生卒年不详。润州曲阿(今江苏丹阳)人。开元十三年(725)进士。仕途偃蹇,至十八年仍未授官。后官仅至主簿、县尉等职。有诗名。存诗十四首。
綦毋潜生卒年不详。字孝通,虔州南康(今属江西)人。晚年寄居淮阴。开元十四年(726)进士。开元中,授宜春尉,入为集贤院直学士。开元末,任秘书省校书郎。天宝十一载(752)前后在右拾遗任。终官著作郎。与王维、孟浩然、李颀、高适等人友善。《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常建生卒年不详。或谓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8)进士。曾任盱眙尉。放浪琴酒,往来太白、紫阁诸峰,有肥遁之志,为时人推重。有《常建诗集》。
韦应物(737?—?)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其家原为名门大族。以旧勋为玄宗侍卫,任侠使气,生活放浪。后折节读书。历官县丞、诸州刺史。终苏州刺史。与当时诗人广泛交游,诗名颇著。有《韦苏州集》。
张谓(?—778?)字正言,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早年读书嵩山,博览群籍。天宝二年(742)进士,十三、四载入安西节度副使封常清幕。永泰初(765),在淮南田神功幕任军职。大历二三年(768—769)任潭州(今长河)刺史,与诗人元结有交往。八朝为太子左庶子,大历六年冬,任礼部侍郎。谓早有诗名。《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李嘉祐生卒年不详。字从一,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天宝七载(748)进士,授秘书省正字,擢监察御史。大历初入朝,历工部员外郎,出为袁州刺史。约卒于大历末。有《台阁集》。
张继(?—779?)字懿孙,襄州(今属湖北)人。天宝十二年(753)登进士第。安史之乱后避地吴越。大历初入京官侍御。后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充转运判官。诗多登临纪行之作,诗风清远自然,不事雕琢。以《枫桥夜泊》诗流传千古。有《张祠部集》。
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十三载(754)进士。长期为地方节度幕僚。有诗才,与钱起、卢纶等人唱和,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有《韩君平集》。
耿湋生卒年不详。蒲州(今山西永济)人。久居洛阳。宝应二年(763)登进士第,授周至尉。大历初入朝为左拾遗,与钱起、卢纶等人唱和。大历十一年起出使江南,与江南文人广为唱和,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全唐诗》存其诗两卷。
李涉生卒年不详。自号青溪子。洛阳(今属河南)人。早岁居梁园(今开封),后避兵南下,居庐山白鹿洞,徙终南山。入朝为太子通事舍人。遇事贬为地方令,后归洛阳隐居以终。《全唐诗》录其诗一卷。
杨巨源(755—?)字景山,河中(今山西永济西)人。贞元五年(789)进士。历官秘书郎、太常博士、虞部员外郎、凤翔少尹。有《杨少尹诗集》。
令狐楚(766—837)字殼士,自号白云孺子,敦煌(今属甘肃)人。父为太原府曹,遂家焉。贞元七年(791)进士,历官校书郎、掌书记、节度判官、监察御使。知制诰,充翰林学士。元和十四年(819)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以亲吏贪赃事发,贬衡州刺史。后历任户部尚书,东都留守。尚书左仆射。谥文。令狐楚聪敏博学,才思俊丽,诗文妙冠一时。《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王建(766?—?)字仲初,关辅(今陕西)人。郡望颍川(今河南许昌)。代宗大历年间进士,历官昭应丞、太府丞、陕州司马。长于乐府诗,与张籍同学友善,世称“张王”。有《王司马集》。
韩愈(768—825)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幼孤,由嫂郑氏抚养成人。贞元八年(792)进士。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主张“文道合一”、“唯陈言务去”。有《韩昌黎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旧称中山或彭城人,皆指郡望而言。祖籍洛阳,出生于江南,幼随父寓居嘉兴、吴兴一带。曾从僧人皎然、灵澈学诗。贞元九年(793)进士,又登博学宏词。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衔。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齐名。有《刘宾客文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遂为下邽人。出生于郑州新郑县(今属河南)。5、6岁学作诗,9岁解音韵。贞元十六年(800)登进士第。历官校书郎、翰林学士、尚书司门员外郎、知制诰、中书舍人。以刑部尚书致仕。与裴度、刘禹锡、王起等唱和,与元稹齐名。有《白氏长庆集》。
贾岛(779—843)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初为僧,名无本,后还俗,屡试不第。文宗时官长江县主簿,故世称“贾长江”。作诗刻意求工,苦吟雕琢。有《长江集》。
张祜(792?—853?)字承吉,郡望清河(今属河北),南阳(今属河南邓县)人。早年浪迹江湖,任侠说剑,狂放不羁。约于长庆三年(823)谒见白居易,与徐凝争解元,不胜而归。屡试不第。大和五年(831),令狐楚为节度使,录其诗献于朝,特加荐表。久客扬州,又屡辟使府,转徙各地,皆狷介不合时宜。晚年卜居丹阳,隐居而终。有《张祜诗集》。
薛莹生卒年不详。文宗时诗人,曾隐居山中。工诗,《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少即博览群书,有诗才,大和二年(828)进士,又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终官中书舍人。杜牧为晚唐大家,诗赋古文均擅,书画亦精。有《樊川集》。
赵嘏(806?—852)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淮阴)人。大和时游元稹幕,应进士第,不举,寓居长安,陪接卿相,出入馆阁。会昌四年(844)登进士第。官至渭南尉。与杜牧友善,工于七言律诗。有《渭南集》。
李昂(809—840)即唐文宗。初名涵,后改名昂,郡望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世居长安(今陕西西安)。长庆元年(821),封汉王。宝历二年(826)即帝位。昂受制于宦官仇士良等人,以此颇为悒郁。“甘露之变”后,朝政日非。薨,谥元圣昭献皇帝。昂恭俭儒雅,听政之暇,博通群籍。今存诗六首。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少有文才,为令狐楚赏识。开成二年(837)因令狐綯之荐登进士第。后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为掌书记,茂元妻之以女。李商隐遂为牛党所恶,终生仕途坎坷。商隐为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樊南集》。
释处默生卒年不详。或谓金华(今属浙江)人。约生于文宗时。与安国寺僧贯休为邻,常作诗酬答。后游常州、润州等处,入长安,任慈恩寺,与罗隐、郑谷为诗友。约卒于唐末梁初。存诗八首。
高蟾生卒年不详,晚唐诗人、渤海(今山东北部)人。早年科举不第,僖宗乾符三年(876)始中进士,官至御史中丞。《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钱珝生卒年不详。字瑞文,吴兴(今属浙江)人。钱起曾孙。广明元年(880)登进士第。历任太常博士、京兆府参军、蓝田尉,充集贤校理等职。官至中书舍人。善文辞,工诗,尤擅绝句。《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高骈(821—887)字千里,幽州(今北京西南)人。世为禁军将领。僖宗时为淮南节度使,参与镇压黄巢起义。趁乱割据一方,后为部将所杀。《全唐诗》录其诗一卷。
王驾生卒年不详。字大用,自号守素先生,河中(今山西永济)人。中和中,僖宗在成都,曾入蜀应进士,未第,郑谷有诗送行,大顺元年(890)登进士第。后弃官隐居。与司空图、郑谷为诗友。存诗八首。
杜荀鹤(846—904)字彦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因居九华山,故自号“九华山人”。传说为杜牧私生子。隐居山中十余年,刻苦为诗,早有文名,而屡试不第,大顺二年(890)方登进士第。官至翰林学士。有《唐风集》。
崔涂(850?—?)字礼山,一作礼仙。睦州桐庐(今属浙江)人。家贫,羁旅各地。光启四年(888)进士。不知所终。工律诗。《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盖嘉运生平待考。
陈抟(906—989)五代、宋初著名隐士。字图南,自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能长睡百日不醒。宋太宗召见,赐号“希夷先生”。有《指玄篇》等。
杨朴(921?—1003?)五代末宋初人。字契元,郑州(今属河南)人。五代时隐居嵩山。宋初,太宗召见至京,授官职。后辞归,不知所终。
林逋(957—1028)字君复,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孤,性好淡泊,不乐仕进,结庐西湖孤山,植梅蓄鹤,人称“梅妻鹤子”。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善行书,嘉为诗。有《和靖诗集》。
魏野(960—1019)字仲先,号草堂居士。先世为蜀人,后徙陕州陕县(今属河南)。嗜吟咏,不乐仕进。朝廷闻其名,召之,不至,名动士林。当世名人多与之唱和。魏诗精炼清苦,多警策句,风格平朴自然。有《东观集》。
夏竦(985—1051)字子乔,江州德安(今江西德安)人。真宗景德四年(1007)举贤良方正科,累迁知制诰。仁宗天圣七年(1029)拜参知政事。封英国公,进郑国公。卒谥文庄。平生好学,经史百家、佛道无不通晓。然性贪婪,尚权术。长于朝廷典册之文。有《文庄集》。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真宗景德二年(1005)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官至翰林学士、右庶子、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卒谥元献。殊知人善任,范仲淹、欧阳修等皆其荐举。词最工。有《晏元献遗文》及《珠玉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永丰)人。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修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诗、文、词各体皆工。有《欧阳文忠公集》。
邵雍(1011—1077)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等。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少随父徙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与周敦颐及“二程”齐名。卒谥康节。邃于易数,歌诗为余事,不拘诗法,直抒胸臆。有《击壤集》。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年十八举进士,官至翰林学士、三司使。谥忠惠。工书法,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诗文亦工,律诗尤为人称道。有《端明学士集》。
王珪(1019—1085)字禹玉,华阳(今四川双流)人,后徙舒县(今安徽庐江)。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累迁知制诰、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神宗熙宁三年(1070)拜参知政事,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岐国公。谥文恭。珪为台阁体诗人,其诗锦绣富丽,摛藻细润,有“至宝丹”之评。尤擅骈文,朝廷大典册多出其手。有《华阳集》。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故又称“涑水先生”。宝元二年(1039)进士。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居洛阳十余年,修《资治通鉴》。哲宗即位,召为门下侍郎,进尚书左仆射,主持朝政,尽废新法。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等。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后移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市)。庆历二年(1042)进士。熙宁二年(1069)拜参知政事,后两度拜相,积极推行新法。封舒国公,改荆国公。卒谥文。王安石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中坚人物,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文俱工。有《临川集》。
王令(1032—1059)初字钟美,后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五岁而孤,依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娶王安石妻妹。早卒。有文才,能文工诗,其诗风格雄伟,感情奔放,想像力丰富。有《广陵集》。
程颢(1032—1085)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河南洛阳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与弟颐共同创立“洛学”,世称“二程”。以“天理”为最高哲学范畴,宇宙万物之本源。著作见《二程全书》。
苏轼(1036—1101)字子瞻,一字仲和,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洵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为主考官欧阳修赏识。官至礼部尚书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谥文忠。轼思想出入儒道佛诸家,处世旷达超脱。文学上主张“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轼博学多才,诗、文、词、书法皆超出当世人之上。有《东坡全集》等。
蔡确(1037—1093)字持正,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仁宗嘉祐四年(1059)进士。官至宰相。尚权术,有吏才。《车盖亭诗》十首著名一时。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自幼警悟好学,博闻强记,遍览经史百家之书。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号称“苏门四学士”。为诗主张“以故为新,以俗为雅”,开江西诗派,对中国诗歌史影响深远。长于书法,行草兼善,为“宋四家”之一。有《豫章黄先生文集》等。
杜常字正甫,北宋卫州(今属河南)人。生卒年不详。神宗元丰年间曾知郓州,累官至工部尚书。常自幼嗜观书,中进士第,为官颇有政绩。
刘季孙北宋人,生卒年不详。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神宗时曾任两浙兵马都监。官至文思副使。与苏轼友善。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淮阴(今江苏清江)人。神宗熙宁六年(1073)进士。受苏轼赏识。元祐中擢起居舍人。后坐党籍谪守外地。晚居陈州。工诗词。有《柯山集》。
晁说之(1059—1129)字以道,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上书得罪,罢监陕州集津仓。靖康元年(1126)除秘书少监,迁中书舍人兼太子詹事,因事落职。工诗能文。有《景迂生集》。
僧惠洪(1071—1128)又名德洪,自称洪觉范,又称觉范道人。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人。幼孤,依禅师。哲宗元祐四年(1089)得度,后赐号圆明禅师。性不羁,为释子而好吟咏,时作绮语,善画梅竹。有《石门文字禅》、《林间录》等。
朱淑真(1078?—1138?)自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或以为海宁(今属浙江)人。生于仕宦之家,少颖悟,显露才华,遇人不淑,返回娘家居住,一生遂郁郁不适。工绘画,精音律,善诗词。有《断肠集》、《断肠词》。
曾幾(1084—1166)字吉甫,号茶山居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后徙河南洛阳。入太学屡中高等。官至左通议大夫。卒谥文清。治经学道之余,发为文章,雅正纯粹。诗尤工,以杜甫、黄庭坚为宗。有《茶山集》。
李朴生卒年不详。字先之,虔州兴国(今属江西)人。哲宗绍圣元年(1094)进士,历官虔州教授、四会令。为秦桧所恶,久沉下僚。有《章贡集》等。
僧志南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北宋末期。著作存《天台山国清禅寺三隐集记》一卷。
赵鼎(1085—1147)字元镇,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徽宗崇宁五年(1106)进士。累官至宰相。因与秦桧不合,被贬岭南,绝食而死。追谥忠简。有《忠正德文集》。
叶绍翁约生活于南宋宁宗、理宗时期。字嗣宗,号靖逸,祖籍建安(今属福建),徙居处州龙泉(今属浙江)。长于绝句,写景尤工。有《靖逸小集》。
赵师秀(?—1219)字紫芝,号灵秀,又号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光宗绍熙元年(1190)进士。为“永嘉四灵”之一。诗学贾岛、姚合。有《清苑斋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二十三年(1153)进士第一,殿试时为秦桧除名。孝宗兴隆元年(1163)赐进士出身。官至中大夫兼同修国史。诗文为一代大家。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等。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官至敷文阁待制,权礼部尚书,以中大夫参知政事,权监修国史旧历。卒谥文穆。工诗,与陆游、尤袤、杨万里同为“中兴四大家”。有《石湖居士集》等。
周必大(1126—1204)字子充,一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累官右文殿修撰、敷文阁待制、礼部尚书,以吏部尚书除参知政事、枢密使等。淳熙十四年(1187)拜右丞相。光宗立,拜少保,封益国公。卒谥文忠。工于文词,与当时诗人多交游。有《周益国文忠公集》。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吏部员外郎等。因反对铁钱行于江南渚郡,罢归。谥文节。诗歌颇有成就,与陆游、范成大、尤袤等号称“中兴四大诗人”。诗风多变,后自成一体,号“诚斋体”。有《诚斋集》。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后徙居建阳(今属福建)考亭。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官至焕章阁待制、侍讲。卒谥“文”。加封信国公,改徽国公。熹集理学之大成,是孔子之后中国封建社会大思想家,以“天理”为哲学最高范畴。喜吟咏。有《朱文公文集》、《诗集传》等。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又字乐斋,号南轩,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徙居衡阳(今属湖南)。抗金名将张浚之子。累官吏部侍郎。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有《南轩集》。
戴复古(1167—?)字式之,号石屏,黄岩(今属浙江)人。少承父志,笃意学诗。好游历,足迹遍闽瓯、吴越、襄汉、淮南等地。终身未仕。为江湖派著名诗人。有《石屏集》、《石屏词》等。
高翥(1169—1241)字九万,号菊磵,余姚(今属浙江)人。孝宗时游士,曾游钱塘、金陵、洞庭、彭蠡,归老西湖之畔。工诗。有《菊磵集》。
洪咨夔(1176—1236)字舜俞,号平斋,於潜(今浙江临安西)人。嘉泰二年(1202)进士。官至邢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卒谥忠文。工诗词。有《平斋文集》。
刘克庄(1187—1269)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兴化军莆田(今属福建)人。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以荫补将仕郎,为真州录事参军、潮州通判。理宗端平初累官至枢密院编修官、江东提刑。淳祐六年(1246)赐同进士出身。以焕章阁学士致仕。尝受学于真德秀,诗学晚唐,为江湖诗派重要作家之一。词风雄放沉厚,多感慨时事。有《后村先生大全集》。
徐元杰(1194—1245)字仁伯,信州上饶(今江西上饶)人。绍定五年(1232)进士及第,官至国子祭酒、权中书舍人、工部侍郎。喜作骈文,诗有家传。有《楳埜集》。
林升南宋人,生卒年待考。约生活在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前后。
曹豳南宋人,生卒年不详。字西士,别号东圳,瑞安(今属浙江)人。登嘉泰二年(1202)进士。历官安吉州教授、重庆府司法参军、礼部侍郎,终官宝章阁待制。卒谥文恭。
叶采生卒年不详,南宋人。号平岩,邵武(今属福建)人。理宗宝庆二年(1226)曾任秘书监。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乐清(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布衣终身。与徐照、徐玑、赵师秀并称“永嘉四灵”。以苦吟著称,诗学姚、贾。有《西岩集》。
谢枋得(1226—1289)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今属江西)人。理宗宝祐四年(1256)与文天祥同举进士。为人豪爽,观书一目数行,好直言,以忠义自任。宋亡,居闽中,后绝食而死。有《叠山集》。
白玉蟾宋道士,词人。本名葛长庚,字白叟,号海蟾,又号海琼子,福州闽清(今属福建)人。生于琼州,后因任侠杀人,亡命武夷,习道教金丹之术,隐居著述,不知所终。博洽群书,善书工画,为文亦有老庄神韵。有《海琼集》等。
卢梅坡宋人,生平待考。
杜耒(?—1225)字子野,号小山,旴江(今江西抚州)人。宁宗朝为太府卿许国幕僚,为山东义军所杀。
林稹宋人,号丹山。生平待考。
刘翰宋人,生卒年不详。字武子,长沙人。吴云壑居父之客。有《小山集》。宋初另有一刘翰,沧州临津(今属河北)人。
雷震宋人,生平事迹不详。
王淇宋人,字菉漪。生平待考。
郑会字有极,号亦山,南宋人。生平事迹待考。
王中宋末诗人,字积翁。生平待考。
朱权(1378—1448)明初戏曲家。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封宁王。燕王即位,封为南昌王。卒谥献。好与文学之士交游,尤嗜戏曲,有《荆钗记》及《太和正音谱》等。
朱厚熜(1507—1566)即明嘉靖皇帝。在位三十余年,后期任用严嵩当国,政治腐败,社会危机日益加深。卒后庙号为世宗。
-
我们在白天的时候,有时候会像很多的东西,想得事情一旦多了,到了晚上就可能会做梦。我们的梦境有时候可能虚幻,有时候也可能真实,有时候毫无逻辑等等。
-
故园云水绕乡音有时候,人生路上,无意中就会有让你心动的邂逅,无论是人还是风景。六月,家乡附近,总有我采风的痕迹。无论是窗外的绿园小景,或是瞬间多变的云朵,再或是那半城烟雨走后,留下的一痕幽水,都会让我
-
这首词曾被清末民初的词学家况周颐激赏,在其《蕙风词话》中,曾记载云:“或问国初词人,当以谁氏为冠。再三审度,举金风亭长(朱彝尊)对。问佳构奚若,举《捣练子》云云。”">
-
北风下庭绿,客鬓入霜华。回首北望乡国,双泪落清笳。天地悠悠逆旅,岁月匆匆过客,吾也岂瓠瓜。四海有知己,何地不为家。五溪鱼,千里菜,九江茶。从他造物留住,办作老生涯。不愿酒中有圣,但愿心头无事,高枕卧烟
-
赵广拒画的文言文翻译 导语:赵广具有威武不能屈的优秀品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赵广拒画的文言文翻译,欢迎借鉴! 赵广拒画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②。伯时作
-
贺拔岳字阿斗泥,少有大志,骁果绝人。不读兵书,而暗与之合。与父兄赴援怀朔贼王卫可环在城西三百余步岳乘城射之箭中环臂贼大骇后广阳王深以为帐内军主与兄胜俱镇恒州州陷,投尔朱
-
政是行人肠断时,子规得得向人啼。若能泪得居人脸,始信春愁总为伊。
-
《苏洵·送石昌言使北引》唐宋八大家散文名篇鉴赏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①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②。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
-
《诫外甥书》原文及赏析 《诫外甥书》出自诸葛亮,是指人应当怀抱高远的志向。下面就是小编跟大家分享《诫外甥书》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诫外甥书》原文: 夫志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解读 如果说有一句话能体现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与坚毅的个性品质,那就一定是《周易》中的这句。以天与人对应,不仅是一种思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