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路来森《住进一粒粮食里》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0-20 23:09:03阅读:868

人,是无论如何住不进一粒粮食里的,但人的心可以。

一颗心,住进了一粒粮食里;一个人,就多了一份对粮食的理解,就愈加懂得对一粒粮食充满感恩。

孩童时期,祖母年事已高,不能下田劳作了。但每到麦收,或者秋收时节,她都会肩挂一条布袋,手端一只木瓢,到处捡拾粮食。那时候,装载庄稼的大车,常常是停留在田头进行装卸,所以,田头就总会落下一些粮食粒。祖母就坐在田头,一蹲就是一上午,或者一下午,挪来挪去地在那儿捡拾粮食。积少成多。她常常感叹:“种庄稼不容易,不能浪费一粒粮食啊。”

父亲在世时,饭桌上是不允许我们丢掉一颗饭粒的。他常说的一句话是:“要懂得庄稼人的难处啊!”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的诗句,对于诗人来说,或许还存在着些许浪漫意味,但对于庄稼人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

一粒粮食,也是有着自己的生命四季的:冬日储存,春日萌发,夏日生长,秋季收获。所以,成就一粒粮食,不易。

透过一粒粮食,仿佛能看到生活。

春天里,一位农人将一粒种子播进土地里时,田头的一株桃花正开着;一个小孩,撒欢般地放飞着一只风筝,满田野里跑;土地上,吹过和煦的风……那位农人,种下了一份希望。

夏季里,一粒粮食长成了一棵庄稼;许多粒粮食,就成就了大片的庄稼。一位老人,在地里锄地,脖颈上系一条白毛巾,一边锄地,一边擦着汗水。吧嗒吧嗒的汗滴声,敲击着老人的筋骨。累了,就停下来,在田头休息一下。看着一只蝴蝶,栖落在庄稼的叶片上;看着天空,飘过的一片片云……他笑了,那淳朴的笑赶走了疲倦。

待到秋收时,一粒粮食就变成了很多粮食,变成了一堆堆的粮食。可是,农人们会永远记住最初的那一粒。

每一粒粮食都是一面镜子,能照见农人的劳作和汗水,能照见农人的疲惫和辛苦,能照见他们累弯了的脊背,更能照见他们劳作后的喜悦,丰收后的幸福,和对一粒粮食充满感恩的谦卑。

一粒粮食似乎微不足道,但对一粒粮食的态度,彰显了一个人对劳动的态度,对劳动者的态度。故而,一粒粮食里,能让人看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能看到世态人情。

让心住进一粒粮食里,你就不仅仅是懂得粮食,感恩粮食,你还会懂得更多……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本草纲目·草部·豆蔻》文言文

    《本草纲目·草部·豆蔻》文言文   《本草纲目·草部·豆蔻》  作者:李时珍  释名  草豆蔻、漏蔻、草果。  气味  (仁)辛、涩、温、无毒。  主治  心腹胀满,气

  •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作于:(1932年)《鲁迅日记》1932年10月12日:“午后,为柳

  • 《春晓》原文注释与赏析

    春晓①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②。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注释①晓:清晨。②闻啼鸟:听到鸟叫声。赏析《春晓》是一首惜春诗,看似极为口 "> 百无聊赖造句八则

    【百无聊赖解释】形容思想感情没有寄托,生活十分无聊,对什么都觉得没意思。聊赖:依赖、寄托。 【百无聊赖造句】 ①我心里一片迷茫,百无聊赖地又混过了三天。 ②在百无聊赖中,我随手抓过一本

  • 暗夜与黎明(全2册)

    【5475】暗夜与黎明(全2册)(〔英〕肯·福莱特著,邓若虚、汪洋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65.6万字,2021年2月第1版,118元)△长篇小说。第一部(九九七年),命运突然转向,变成他前所未料的面

  • 不忧患难,不畏权豪的文言文译文和注解

    不忧患难,不畏权豪的文言文译文和注解   所谓贫富是身外的境遇,君子 处患难而不忧,是因为他们具有安贫乐道的精神。其实,他们在享乐安然的. 环境中能保持清醒,忧患意识强,故能

  • 梦见车辙

    男人梦见车轮的车辙,能交好运。女人梦见车辙,父母会叫自己回娘家。商人梦见车辙,生意会十分兴旺。农民梦见车辙,能喜获丰收。旅游者梦见车辙,旅行会平安无事。病人梦见车辙,要去很远的

  • 王建《送人游塞》全诗赏析

    初晴天堕丝,晚色上春枝。城下路分处,边头人去时。停车数行日,劝酒问回期。亦是茫茫客,还从此别离。

  • 惨不忍睹造句五则

    语义说明:形容情状悽惨,令人不忍目睹。 使用类别:用在「惊恐骇人」的表述上。 惨不忍睹造句:01战争所带来的种种残酷景象,令人惨不忍睹。 02颱风豪雨所造成的水灾,将市区淹得惨不忍睹。 03地震过后,

  • 掘发人性

    掘发人性 罗 荪E.史登别格在《国际文学》一月号上写的一篇纪念鲁迅的文章中说:“鲁迅是老练地解剖中国乡村社会关系的本质而给予生活、习惯、道德的真实描写。阿Q之成为中国文学里最普遍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