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正》文化国学经典解读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0-19 23:02:18阅读:659

『正』者,不偏斜。古代词语『正月』即『基准月』、『一月』。『七正』即日月五星,们都是标准时间指示者,是天然的标准报时器。

正心修身是儒家的重要课题。《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属于『修心』的范畴。物、致知是『内圣』的第一阶,即『明本性』;诚意正心是『内圣』的第二阶,即『坚心』;修身是『内圣』的第三阶,即『行圣道』。其中格物、致知是内圣的基础阶段,『破心中贼』的阶段;修身是『内圣』的发挥阶段,也就是将『破心中贼』的成果发于外在行动的阶段。诚意、正心则是连接『基础阶段』与『发挥阶段』的重要保障。

57

【解读】

对于一个普通人,且不论治国、平天下,然而修身、齐家却是实实在在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这是一个人内在德智修养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心不正则行为必然褊狭。心正,然文质彬彬、身心完美,才能自觉律己。

保持心正必须坚持学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学习乃是固本强基之举,不仅可以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鉴别力,提高免疫力。通过学习、感悟,可以体认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的智慧;通过学习、研究,可以获得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的知识。感悟研究万事万物,可以明辨事物,只有明辨事物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提升智慧,然后效法万事万物的自然存在而使心意真诚,心意真诚则思想端正,德智修养也就日渐形成、发展和完善了。

【原文】

欲修其身者,先正①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②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③在格物④。

——出自《礼记·大学》

【注释】

①正:端正。

②诚:使之诚,使动用法。

③致知:获得知识。

④格物:研究事物的原理。

【译文】

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58

【解读】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联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原文】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①;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出自《礼记·大学》

【注释】

①身修:修养品性。

【译文】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59

【解读】

这是孔子关于君臣关系和上下级关系的至理名言。我国古语里有“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等说法,都是说只要上面做得正、行得正,以身作则,下面政治风气、社会风气就自然良好。东汉光武帝时,阴皇后“在位恭俭,少嗜玩”,影响到下一朝,她的儿媳马皇后也常在宫中穿粗布袍服,不加花边,不讲排场。她们认为,作为一国之后,就应“以身率下”。结果东汉初年整个宫廷生活简朴,没有出现腐败奢侈现象。唐太宗在位时,也有“若安百姓,必须先正其身”的思想,所以上下一心,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太平景象。

【原文】

其身正①,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出自《论语·子路》

【注释】

①正:端正。

【译文】

领导自身端正,做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下属也会跟着行动起来;如果领导自身不端正,下属是不会服从的。

60

【解读】

孔子在这里谈论的是为学所该有的精神与态度。“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虽看似安于贫穷的行为,但其原因并非安贫,而是乐道。而其所乐的是何道呢?这所乐之道有二:一是因为其志在学习及其所带来的乐趣,所以无暇顾及追求物质上的安饱,亦即《论语·学而》篇首章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意;二是因为不取不合义的利,故乐自义来。除此之外,“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亦还有一层较为消极的意义即是:注重追求物质上的安饱,便容易因陷于物欲而失其应有的向学之志。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①,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出自《论语·学而》

【注释】

①安:舒适。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处不求舒适,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贾平凹《我的小学》经典散文赏析

    我的小学小学是在寺庙里,房子都老高老高,屋脊上雕着飞龙走兽,绿苔长年把瓦槽生满,有一种毛拉子草,一到雨天,就肉肉地长出半尺多高来。老师们是住在殿堂里,那里原先有个关帝爷,脸色枣一样红,后来搬掉了,胎泥

  • 周亮工《南陵盛此公遗稿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士君子取友岂不当自慎哉!得数贤人,不足匡勷①不逮;得一不肖,生平德行皆失之。故非确然能辨人之泾渭,则不如不与人见。然天下无块然独处之人,势不能不出而与人见也。士君子处此难矣

  • 自题墓石(清)王夫之

    有明遗臣行人王夫之[1],字而农,葬于此。其左则其继配襄阳郑氏之所袝也[2]。自为铭曰: 拘刘越石之孤愤[3],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4],而力不能企。幸全归于兹丘[5],固衔恤以永世[6]。

  • 一日少林寺藏经阁失火,为什么方丈大哭不已? 答案:痛经

    一日少林寺藏经阁失火,为什么方丈大哭不已? 答案:痛经

  • 王维和他入选启蒙篇目的四绝句

    王维和他入选启蒙篇目的四绝句 蔡义江 王维有四首绝句入选小学背诵篇目(《小学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精解》,中华书局出版):两首五绝 "> 《忤逆不怒》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忤逆不怒【原典】先生每与司马君实①说话,不曾放过。如范尧夫②,十件只争得三四件便已。先生曰:“君实只为能受,尽人忤逆③终无怒,便是好处。”【注释】①先生:程颐(1033~1107),字正叔,洛阳伊川(

  • 梓人传的文言文翻译

    梓人传的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阅读需要在顺利翻译的基础上理解全文内容,体味古人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下面我们来看看梓人传的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借鉴。  梓人传  裴封叔

  •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赏析

    这首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二月,是作者为送别柳子玉(名瑾)而作。子玉是润州丹徒人,与东坡谊兼戚友。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时任杭州通判,赴常州、润州一带赈饥,子玉赴怀守之灵仙观,二人结伴而

  • 梦见坟墓是什么意思?

    坟墓是用来埋葬死人的地方,这种地方虽然寂寥清冷,甚至能让人感受阴森森,但是也应当被敬畏。坟墓代表一个生命的总结,而每个人都有生老病死的一天,所以走进坟墓,除了单纯的害怕之外,还能感受到一种宁静,一种严

  • 《虞美人》赏析

      起首两句主写倚阑,而写今夕倚阑,却从“昨夜曾倚”见出,同样一句词,内涵容量便增加一倍不止。——既然连夜皆倚阑而望,当还有多少个如“昨夜”者!“ 天如水” ,比喻夜空如水般明澈与清凉,可是其意不在于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