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词调新议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0-19 23:00:23阅读:79

在词体入乐的时代,词调是用于演唱歌词的乐曲,是词体存在的音乐形态。对于词调所代表的音乐样式,必须要有清楚而辩证的认识。一方面,它并非像某些研究者所说的那样,“每个人都可以凭自己音色音域和歌唱才能、以自己掌握的语言以及对词作意趣的体会等,依字声化为乐音旋律”,“非但同一词调的每一词作唱起来都不一样;同一词作不同人唱起来都不一样;同一人唱同一词作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也不一样”(洛地《词体构成》,中华书局2009年版)。因为倘然果真如此,词调的存在便失去了根本意义,自然也不可能产生“词调”这样的历史概念。这种说法的失误之处在于将唐宋词之“歌唱”误认作“自由吟唱”,后者当然在中国音乐文学史上长期存在且很重要,但绝非唐宋词的主流歌唱方式。另一方面,它也不可能如同当今歌曲的歌谱一样,有确定不变的调高、节奏、旋律、快慢、强弱。因为那是西洋音乐传入中国后才有的事情,中国古代音乐并未追求也未实现这样的精密程度,而是走向一条更加自由也更为写意化的道路。二者之区别恰如西洋画法中的焦点透视和中国画法中的散点透视。宋代词乐对应的乐谱,流传至今的仅有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所记十七首旁谱,但记载非常简单,以至于诸多研究者常有宋代词乐难以复原的慨叹,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宋代词调在音乐上的严整程度。

唐宋时期,词调的传播极为广泛,在流传过程中必然产生变化。难以设想,就地域而言,西起西夏,东至高丽,广为传唱的柳词就一成不变;就时代而言,从晚唐五代到北宋,《浣溪沙》能完全传承最初的唱法。由此看来,词调名(词牌)虽然固定,但词调所代表的音乐形态,只能是基本稳定又相对灵活的节奏、旋律梗概,处于变化和不变的辩证统一当中。这类乐曲形态,宋人曾称之为“腔”“腔子”“腔调”:

荆公云:古之歌者皆先有词后有声,故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如今先撰腔子后填词,却是“永依声”。(《侯鲭录》卷七)

古人作诗,只是说他心下所存事。说出来,人便将他诗来歌,其声之清浊长短,各依他诗之语言,却将律来调和其声。今人却先安排下腔调了,然后做语言去合腔子,岂不是倒了!(《朱子语类》卷七八)

从中明确可见“腔子”“腔调”是指事先已存在乐曲。再如宋代胡仔所说:“旧词高雅,非近世所及。如《扑蝴蝶》一词,不知谁作,非惟藻丽可喜,其腔调亦自婉美。”(《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九)其中,“亦自婉美”的“腔调”只能是与“藻丽可喜”的文词相对,也就是指乐曲。

汉代郑玄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周易正义序》引)“腔调”也即唐宋词调同样具有这三个方面的特性。所谓“易简”,是指它与歌唱后的演绎相比,原本只是相对简单的音乐旋律梗概。所谓“变易”,是指它会随着不同歌者的表演而在衬音、节奏、音色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所谓“不易”,是指它虽有变化但不能脱离既定的基本旋律,因而也就有固定的调名存在。这和中国另一传统艺术门类——书法的情况极为类似。同样一字,不同的书法家书写时尽可以根据自己的艺术个性加以变化,如果墨守成规,对前人亦步亦趋的话,还会被讥作“临帖”。但无论怎样变化,所写的只能是这个字而并非另造新字,可谓“百变不离其宗”。借用禅宗的话语来说,万川映月,万川之月又只是一月。词调所代表的音乐形态和书法一样,同为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显现。具体而言,“腔调”的稳定性保证了词体的存在,“腔调”的灵活性则使得依调填词时增损字词产生了诸多可能,这恰为众多的填词家和乐工歌女们留下了可自由发挥的空间,也使得一调多体现象广泛存在。

正因为词调所代表的是基本固定又相对灵活的旋律梗概,将这一旋律改动调整后就可能产生了新的词调。“宋人精于音律,凡遇旧腔,往往随心增损,自成新声。”(《词谱》卷一三)“旧腔”与“新声”这两个词调间存在着衍生关系或者说是亲属关系。词中的“偷声”“减字”“摊破”等作法,就是加减音节后籍旧调而生成新曲。再如姜夔词集中有《杏花天影》《瑞鶴仙影》,夏承焘论《杏花天影》曰:“此词句律,比《杏花天》只多‘待去’‘日暮’二短句,亦犹白石自度曲《凄凉犯》名《瑞鹤仙影》,与《瑞鹤仙》大同小异。依旧调作新腔,命名曰‘影’,殆始于欧阳修《六一词》之《贺圣朝影》《虞美人影》,殆谓不尽相合,略存其影耶?”(《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可见此类词调均是依据已有词调改编而成,所以调名上存在明显关联。宋词中还有旧曲翻新之后另立新名者,二者调名从字面上看不出联系。如周密的《采绿吟》就是由《塞垣春》改制而成,其词序云:

甲子夏,霞翁(引者注:指杨缵)会吟社诸友逃暑于西湖之环碧。琴尊笔研,短葛巾,放舟于荷深柳密间。舞影歌尘,远谢耳目。酒酣,采莲叶,探题赋词。余得《塞垣春》,翁为翻谱数字,短箫按之,音极谐婉,因易今名。

“翻谱数字”即改变若干字所对应的音,由此生成的《采绿吟》就算是新曲,因此另立新名。

只要还处在普遍的传唱之中,词调就必然会因为适应不同歌唱的要求而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变化的过程当中。只有当词与音乐完全脱离关系后,彻底从“场上之曲”变成“案头之文”,它的体制形态才可能最终固定。“盖棺定论”,这四个字或许可以用来评价词调。唐人长于作诗,唐代诗格中却少见“平平仄仄平平仄”这样的格式描述;宋人工于填词,宋代也少见词谱、词韵类的著作,其中的缘由也值得深思。

需要深入辨析的是关于平仄的问题。同调的词作具备某种共通的平仄格式,也即后世总结出的词谱。对于这种现象,有两种相反的解释。一种认为词是“依曲定体,依乐段分片,依词腔押韵,依曲拍定句,审音用字”(吴熊和《唐宋词通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也即是由音乐旋律决定了词的平仄,改换平仄自然会影响歌唱。另一种则认为,词是“依字声化为旋律”(《词体构成》),也即将平仄四声化为音乐旋律,近于昆曲等的“依字行腔”。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因为这两种情况在宋词演唱中都实际存在,但仍是不够全面。

歌曲包括乐曲和歌辞两个方面,除了原始先民们和劳动民众信口而成的歌唱也即所谓“天籁”外,音乐旋律和文字内容总有产生的先后顺序。例如在现代歌曲的创作中,或者先作词后作曲,或者先作曲后作词。而从唐宋音乐史料来看,当时的辞乐配合方式有三种:选辞配乐、为辞谱曲、按曲填辞。就选辞配乐而言,并未要求所选之辞具备某种固定的平仄格式,而是有相当的随意性,唐代七绝入乐的情况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就为辞谱曲而言,“腔格对于字调的适应只能是音乐化的大体适应”,“而非刻板摹拟的适应”(于会泳《腔词关系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不存在声调完全决定旋律线的可能。如果过分夸大“依字行腔”,就“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制约作用”(刘正维《中国民族音乐形态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严格意义上的按曲填辞,也就是后人所说的“依调填词”,并非起源于唐朝,早在梁代就曾经得到过运用。《古今乐录》中有这样的记载:

梁天监十一年冬,武帝改西曲,制《江南上云乐》十四曲,《江南弄》七曲:一曰《江南弄》,二曰《龙笛曲》,三曰《采莲曲》,四曰《凤笛曲》,五曰《采菱曲》,六曰《游女曲》,七曰《朝云曲》。又沈约作四曲:一曰《赵瑟曲》,二曰《秦筝曲》,三曰《阳春曲》,四曰《朝云曲》,亦谓之《江南弄》云。(《乐府诗集》卷五引)

梁武帝萧衍所制的《江南弄》七曲,实质是围绕乐曲《江南弄》所写的七首歌词,沈约所作也是如此,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就分别将它们称作“《江南弄》七首”和“《江南弄》四首”,萧纲的另外三首和作《江南曲》《龙笛曲》《采莲曲》也被题名作“《江南弄》三首”。试看萧衍的《江南弄》、萧纲的《江南曲》和沈约的《阳春曲》:

众花杂色满上林,舒芳耀绿垂轻阴。连手躞蹀舞春心。舞春心,临岁腴。中人望,独踟蹰。

枝中水上春并归,长杨扫地桃花飞。清风吹人光照衣。光照衣,景将夕。掷黄金,留上客。

杨柳垂地燕差池,缄情忍思落容仪。弦伤曲怨心自知。心自知,人不见。动罗裙,拂珠殿。(《乐府诗集》卷五)

这十四首歌辞“体制似词,乃乐府之变格”(江顺诒《词学集成》卷一)。它们属于“清商曲辞”,所依据的是清商乐。而清商乐后来在唐太宗时也被列入“十部乐”当中,被视为燕乐的组成部分(详见《宋史·乐志》)。这些歌辞的句式都完全相同,是典型的按曲填辞之作,这与晚唐时期“依曲拍为句”的方式已没有太大差别,但是并没有统一的平仄格式。后来隋炀帝和王胄所作的《纪辽东》属于“近代曲辞”,“近代曲辞”与词的关系更为密切,白居易等人的《忆江南》、韦应物等人的《宫中调笑》是中唐文人词的代表,都被列入“近代曲辞”当中。《纪辽东》可以被视为“曲子词”的滥觞,平仄方面的情况也与梁代《江南弄》等类似。直至唐代的敦煌曲子词,同调之作都很难说有相同的平仄格式存在。

从上古歌谣到《诗经》再到汉乐府,诗主要是以歌诗的形态存在。诗乐分离之后,才产生了徒诗。徒诗为了追求自身的音乐美感开始格外注重四聲的配合,于是产生了“永明体”,继而演化出唐代的律诗。从根本意义上说,诗律是诗乐分离的产物。伴随着燕乐输入和诗歌传唱,诗乐的再次结合催生出了曲子词,曲子词的定格化最后产生了词律,词律是诗乐再次结合的产物。调和平仄乃至四声固然有助于辞乐之配合,但若以为二者存在着决定关系则属片面夸大。冒广生1941年发表的《四声钩沉》中就认为:“嘌唱只有抗坠,若断若续,无句读也,故句读可破。丝竹只有工尺,为高为低,无平仄也,故平仄可移。”(《冒鹤亭词曲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就早已明确指出了词调与词作二者间仅是一种大致对应关系,歌词对词调的适应存在自由度和灵活性。

对于明清两代词谱中所总结出的词体格律而言,它的产生起初确实有辞曲配合的原因,但更多的则是因为对经典作家作品的拟作。例如周密《解语花》词序中说:“羽调《解语花》,音韵婉丽,有谱而亡其辞。连日春晴,风景韶媚,芳思撩人,醉捻花枝,倚声成句。”显然,周密“倚声成句”是在“有谱而亡其辞”的前提下才出现的,因此他才会在词序中详细交代。从这段记载中可以推断出,宋代词人许多情况下其实都是依据他人词作为样本来填词。这种拟作方式,有些类似于唐代酒令中的令格,共通的平仄格式就是它的自然产物。例如周邦彦曾规范词调,其词作以工整见称,宋人所作自然多仿拟周词。据张炎《词源》记载,杨缵作有《圈法周美成词》一书,明显就是以清真词作为典范。

元代词乐失传之后,后人就更只能是按唐宋人之作来填词了。词谱中所归纳出的固定平仄格式确实是一种普遍,但并不是因为音乐要求才必然如此。正好相反,这种拟作的根本原因往往在于后来作者音乐才能的相对欠缺。两宋时期,文人填词者比比皆是,但精通音律者毕竟是少数。对于多数文人而言,填词的捷径就是模仿那些优美动听、广为传唱的名家之作。这种做法渊源有二:其一,填词和作乐府诗一样,原本都以固定的曲调名称作为题目。其二,“拟体”在汉魏六朝文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唐宋时期也仍是比较常见。那么,填词的这种仿效也可以看成是从“用其题”到“效其体”。因为试想两宋之时,并无后世词谱类书籍传世,文人也不可能普遍通晓音律、按乐填词,但如今又确能从宋词中总结出平仄格式来,最大的可能就是仿作。细考“按调填词”的源头,就可以佐证这一结论。

《晋书·乐志》云:“汉时有《短箫铙歌》之乐,列于鼓吹,多叙战阵之事。及魏受命,改其十二曲,使缪袭为词,述以功德代汉。……吴亦使韦昭制十二曲名,以述功德受命。”所说的是曹魏的缪袭将汉《短箫铙歌》改为《魏鼓吹曲》十二曲,并为之重新作词。此后,吴国韦昭也同样改制十二曲为《吴鼓吹曲》并填词,其目的都是为了表明自己是承袭汉朝的正统所在。韦昭所作的乐府辞,就有不少和缪袭所作字数、句数完全相同。如汉曲《思悲翁》,缪袭改名为《战荥阳》,韦昭改名为《汉之季》,均是以首句命名,全篇如下:

战荥阳,汴水陂。戎士愤怒,贯甲驰。陈未成,退徐荥。二万骑,堑垒平。戎马伤,六军惊。势不集,众几倾。白日没,时晦冥。顾中牟,心屏营。同盟疑,计无成。赖我武皇,万国宁。

汉之季,董卓乱。桓桓武烈,应时运。义兵兴,云旗建。厉六师,罗八阵。飞鸣镝,接白刃。轻骑发,介士奋。丑虏震,使众散。劫汉主,迁西馆。雄豪怒,元恶偾。赫赫皇祖,功名闻。(《乐府诗集》卷一八)

二作字句格式完全相同,“凡二十句,其十八句句三字,二句句四字”(《乐府诗集》卷一八)。此外还有好几首都是同样情况,就连长达百余字的《通荆门》也和缪袭的《平南荆》格式一致(详见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这一事例足以说明两点。其一,亦步亦趋、格式一致的填辞方式起源于拟作,类似于汉魏六朝诗中的拟体。这种作法在六朝时期尚不多见,在唐代经过充分尝试后,最终盛行于南北宋。其二,依照相同乐曲填制歌辞,平仄格式相同绝非必要条件。因为三国时尚无此观念,更不可能有此作法。

《古今乐录》云:“《汉之季》者,言孙坚悼汉之微,痛董卓之乱,兴兵奋击,功盖海内也。当汉《思悲翁》。”(《乐府诗集》卷一八引)“当”为乐府诗之术语,其意即同于“代”。据此,我们就对宋代贺铸改动词调的作法有了重新理解。贺铸填词经常依据词意改动调名,如改《鹧鸪天》为《半死桐》,往昔论者经常以为只是贺铸特意出奇的作法,实则渊源有自。我们也可以推想宋人填词实际也颇多韦昭一样的拟作方式。对此。萧涤非有极好论述:

按准前式,率由旧章,不必求之声调之本身,而所作即不难播之弦管,协于歌喉。故填词者愈多,知音者愈少。填词之技术愈精,创调之能力斯愈弱,观乎两宋,概可知矣。然而世不乏缀文之士,而识曲者恒寡;拟声之事甚难,而填词之作易工,则厥后此道之风行,亦势所必至也。(《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

综上所述可见,词调形态及词调名、词调、词作三者之间的关系,远比目前所认识的要丰富复杂得多,这或许是词学走向纵深研究的一个突破口。本文仅是尝试着提出了相关问题,期待着学界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浅谈文言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浅谈文言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汲取文言文中有生命力的语言材料

  • 许浑《孤雁》全诗赏析

    昔年双颉颃,池上霭春晖。霄汉力犹怯,稻粱心已违。芦洲寒独宿,榆塞夜孤飞。不及营巢燕,西风相伴归。

  • 《唐雎不辱使命》中考试题及答案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

  • 《寄欧阳舍人书》译文及赏析

    《寄欧阳舍人书》译文及赏析   《寄欧阳舍人书》是一篇独具特色的感谢信,它没有平常的客套,也没有空泛的溢美之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寄欧阳舍人书》译文及赏析,欢迎

  • 介之推不言禄

    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 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

  • 张惠言《木兰花慢·杨花》咏杨花词鉴赏

    这是一首咏杨花的词。同题之作难度极大,以至连大诗人李白都不敢轻易下笔。他曾面对传诵于世的崔颢题黄鹤楼一诗,大加感叹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宋史·黄伯思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宋史·黄伯思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宋史  原文:  黄伯思,字长睿,其远祖自光州固始徙闽,为邵武人。祖履,资政殿大学士。父应求,饶州司录。伯思体弱,如不胜衣,风韵洒落,飘飘

  • “李崇,字继长,顿丘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

    李崇,字继长,顿丘人也。文成元皇后第二兄诞之子。袭爵陈留公、镇西大将军。高祖初,为大使巡察冀州。寻以本官行梁州刺史。时巴氏扰动,,诏崇以本将军为荆州刺史,镇上洛,敕发陕、秦二

  • 梦见西瓜

    梦见熟西瓜,是祥瑞。梦见生西瓜,是凶兆。梦见吃西瓜,出国能发大财。梦见有人抢自己手里的西瓜,会打输官司,损失巨大。病人梦见吃西瓜,会困难重重。

  • 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全诗赏析

    贫难聘欢伯,病敢跨连钱。梦岂花边到,春俄雨里迁。一犁关五秉,百箔候三眠。只有书生拙,穷年垦纸田。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