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化国学经典解读
乐
儒家学说作为一种情感哲学,很重视人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既有美学问题,又有哲学和宗教问题,但儒家并没有形成像西方那样的美学,只能说是一种美学或诗学式的哲学。它把伦理和审美合而为一,从道德情感中体验美的境界,这就是所谓『乐』。有人把儒家文化归结为乐感文化,大概就是指此而言。以乐为最高境界的情感体验,确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特征,但乐必须和仁、诚结合起来,也就是将真善美结合起来,统一起来,这才是儒家思想的根本特点。
儒家的『乐』,其广泛意义可以理解为今日所言之『幸福』。在《尚书·洪范》篇所列《洪范九畴》中有『次九曰向(享)用五福,威用六极』,『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这里的『五福』就是五种幸福:长寿、富足、安宁、遵行美德、老而善终,此『五福』说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义利统一或『德福一致』的幸福观。而『六极』就是六种不幸:短命夭折、疾病、忧思、贫困、恶行、愚懦羸弱,此『六极』显然是相对于『五福』而言,如果说『福』是『好』,那么『极』就是『坏』。广泛而言之,『五福』就是儒家对人生、社会所『乐』者,而『六极』就是儒家对人生、社会所『忧』者。
53
【解读】
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
《论语》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句,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以知之者突出好之者,再紧承好之者突出乐之者。这就如同数学中的逻辑推导,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①之者;好之者,不如乐②之者。”
——出自《论语·雍也第六》
【注释】
①好:爱好,喜爱。
②乐:以……为乐。
【译文】
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54
【解读】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出自《孟子》的一句名言。这是说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安逸享乐,在温室里成长,则不能养成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能力,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逆境则消沉绝望,往往导致灭亡。所以他得出结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宋儒张载在其名篇《西铭》中也说:“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富贵福泽可以使我们生活得更好,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也是人们追求的愿望。贫贱忧戚,则是人们所不愿接受的。但张载却说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是帮助你取得成功的机会。人们都希望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孟子却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人们不愿贫贱忧戚,张载却说这是“玉汝于成”,帮助你成功。二者思想是一致的,包含着深刻哲理,体现了中国人的人生智慧。它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人生不是康庄大道,总是会遇到种种艰难曲折,要在不断经历失败和挫折,不断克服困难的奋斗中前进。正是这样的人生智慧,指引人们把困难和逆境看作激励自己奋进的动力,自觉地在困难和逆境中磨炼自己,不屈不挠地去争取胜利,养成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精神。一部中国历史,处处渗透着这种精神。司马迁在蒙受宫刑的奇耻大辱的情况下,发奋著述,完成了不朽巨著《史记》。他在致友人任安的信《报任安书》中,曾列举了许多先贤在逆境中奋起的事例,如周文王被拘禁,推演了《周易》;孔子受困厄,作了《春秋》;屈原遭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著了《国语》;孙子受了膑脚之刑,修了《兵法》;等等。他说,所有这一切,都是先贤在困厄中发奋做出的业绩。司马迁正是以此激励自己,继承这种精神,完成了撰写《史记》的伟业。
【原文】
入则无法家拂士①,出则无敌国外患者②,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③,而死于安乐也。
——出自《孟子·告子下》
【注释】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入:里面,此指在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bì):通“弼”,辅佐。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国家的忧患。出:在外面,指国外。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样之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生于忧患:忧患使人谋求生存。死于安乐: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译文】
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国家的忧患,这样的国家没有不灭亡的。这样之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55
【解读】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原文】
子曰:“学而时①习之,不亦说②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出自《论语·学而》
【注释】
①时:经常。
②说:通“悦”。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
56
【解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的本义就是“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自古及今,确实有不少人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启迪下,英勇地奋斗着。宋代名将岳飞为了收复失地,驰骋沙场,他不畏奸臣谗言,不顾国君昏庸,在被召回朝廷遇害之前,还念念不忘“直捣黄龙,救回‘二圣’,收复大好河山”。此“忧”可谓“先”,其“乐”却在“后”。正因为如此,他才名垂千古,为后世称颂。历史上这样的人太多了,孙中山、李大钊、毛泽东……他们的英名都将永远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流芳千古,为后人称颂。
【原文】
先天下之忧①而忧,后天下之乐②而乐。
——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注释】
①忧:忧愁。
②乐:快乐。
【译文】
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
-
家世为边户,年年常备胡。儿僮习鞍马,妇女能弯唬胡尘朝夕起,虏骑蔑如无。邂逅辄相射,杀伤两常俱。自从澶州盟,南北结欢娱。虽云免战斗,两地供赋租。将吏戒生事,庙堂为远图。身居界河上,不敢界河渔。
-
作者: 张俊山 徐志摩有如在火一般可爱的阳光里,偃卧在长梗的,杂乱的丛草里,听
-
脑筋急转题目:什么动物跑完马拉松后连气都不喘? 脑筋急转解析:扬眉(羊没)吐气,本意是形容摆脱了长期受压状态后高兴痛快的样子,这里取谐音。 脑筋急转弯答案:羊
-
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欢迎参考~
-
《文心雕龙·书记》文言文及翻译 大舜云∶“书用识哉!”所以记时事也。盖圣贤言辞,总为之书,书之为体,主言者也。扬雄曰∶“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故书
-
今岁东风巧剪裁,含情只待使君来。对花无信花应恨,直恐明年便不开。
-
张正见:山赋 张正见何神山之峻美,谅苞结之所成!东垂曰泰,南服称衡,西戎所擅,北狄标名。于是尧值洪流,滔天襄陵,禹敷水土,奠高槎木。众川既导,群岳自修,潜通四渎,镇压九州。森罗辰象,吐吸云雾,深不可测
-
魏诚甫行状① 归有光 呜呼!予娶诚甫之娣,而知诚甫为深。孰谓诚甫之贤,而止于此!盖诚甫之病久矣。自吾妻来归,或时道其兄,辄忧其不久,至于零涕。既而吾妻死八年,诚甫诸从昆弟三人
-
范雎说秦王 出处:《战国策》 范雎至秦,王庭迎(1),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 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2)?
-
诸葛公诸葛公 【原文】 诸葛孔明千载人[1],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盖其操心制行[2],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