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庄子·杂篇·则阳》原文鉴赏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0-18 22:44:15阅读:872

《庄子·杂篇·则阳》原文鉴赏

(解题) 本篇取首句“则阳游于楚”的首二字为篇名。则阳为人名,文中又作彭阳。所记故事的内涵,只谈圣人的一端,未足代表全篇。

主旨在论述圣人的品德自然顺适,不失本性。所谓认知,无知才是知。道则非言非默。

原 文



则阳游于楚,夷节言之于王,王未之见。夷节归。彭阳见王果曰: “夫子何不谭我于王(一)?”王果曰: “我不若公阅休。”彭阳曰:“公阅休奚为者耶?”曰:“冬则擉鳖于江(二),夏则休乎山樊。有过而问者,回: ‘此予宅也。’夫夷节已不能,而况我乎!吾又不若夷节。夫夷节之为人也,无德而有知,不自许,以之神其交(三),固颠冥乎富贵之地(四)。非相助以德,相助消也(五)。夫冻者假衣于春,暍者反冬乎冷风(六)。夫楚王之为人也,形尊而严。其于罪也,无赦如虎。非夫佞人正德(七),其孰能桡焉!故圣人其穷也,使家人忘其贫;其达也,使王公忘爵禄而化卑;其于物也,与之为娱矣(八); 其于人也,乐物之通而保己焉(九)。故或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父子之宜(十)。彼其乎归居(十一),而一闲其所施。其于人心者,若是其远也。故曰‘待公阅休’。”

解 说



(一) “夫子何不谭我于王”: “谭” 同谈。

(二) “冬则擉鳖于江”: “擉” 音戳 (chuo),刺也。

(三)“不自许,以之神其交”: 因其与“夫夷节之为人也,无德而有知”相接,即以为这是就夷节来说的。其实不是,这是王果假设有人与夷节交往。“以之神其交”字有误置,当是“以其神交之”,诚心诚意地和他进行了交往。

(四)“固颠冥乎富贵之地”:这是王果对夷节的评价,自当与“无德而有知”相连,因须与“不自许,以其神交之”互易其位。“颠冥”疯狂地迷恋。“地” 为误字,为 ”徒” 形近而误,因为说的是人。

(五)“相助消也”:所置位有误,当在“夫冻者假衣于春,暍者反冬乎冷风” 之后,为这两个比喻做结。涉上“非相助以德” 而致误。

(六) “暍者反冬乎冷风”:“暍”音夜 (ye),暑热。注家或以为句当为“暍者反冷风乎冬”,“冬”与“冷风”互易其位。是。这样正与上句“冻者假衣于春” 的语气相一致。

(七) “非夫佞人正德”: “佞人” 善言的人。

(八) “与之为娱矣”: “娱” 戏也。随便之意。

(九)“乐物之通而保己焉”:“物之通”意见交流。“保己”保持自己看法。

(十)“与人并立而使人化,父子之宜”:旧以“化”字断,“父子之宜”独立为句。但解释上有困难。实不应断而连为一句。“化”为“以”之误。句的结构与上“故或不言而饮人以和” 同。“宜” 为谊之假。

(十一) “彼其乎归居”: 字有误倒,句应为 “彼归乎其居”,“其” 与“归”互易其位。

语 译



则阳到楚国去,夷节把他推荐给楚王,楚王没有接见。夷节离去。彭阳 (即则阳) 拜访了楚大夫王果,说:“老先生怎么不来把我向楚王提一下呢?” 王果说: “我不如公阅休。” 彭阳说: “公阅休是怎样的人?”〔王果〕说:“冬天到江上去扠鳖,夏天歇在山脚之下。有人到他那里问他,他这样说: ‘这就是我的家。’ 夷节都不能推荐你,我哪里行呢! 我又不如夷节。夷节这个人,品质不怎么好,鬼点子却不少,简直就是一个醉心富贵的人。如果没什么考虑,诚心诚意地和他交了朋友。他不来以道义来帮助你,就像春天借衣服给受冻的人,冬天给受暑热的吹冷风一样,那种帮助一点用也没有。楚王这个人,本身是尊贵的,对人严厉,对于人的过错,像虎一样毫不放过。如果不是能说且品行端正,谁能够折服他!圣人在时运不济的时候,使得家人忘掉自己在贫穷;在发迹的时候,使得王公大臣们忘掉自己的权位而变得谦逊。对待事物,随随便便; 对于人,使意见沟通,互不干犯。所以不用说话就使人感到温暖,与人共处就使人感受到父子的情谊。他回到家里,全不施行什么。他在人们的心目中,是那么高远,所以说:‘要等待公阅休。’”

原 文



圣人达绸缪周尽一体矣(一),而不知其然,性也。复命摇作而以天为师,人则从而命之也。忧乎知!而所行恒无几时,其有止也,若之何(二)! 生而美者,人与之鉴,不告则不知其美于人也。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三),其可喜也终无已,人之好之亦无已,性也。圣人之爱人也,人与之名,不告则不知其爱人也。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爱人也终无已,人之安之亦无已,性也。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四),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以十仞之台县众间者也(五)

解 说



(一)“圣人达绸缪周尽一体矣”: “绸缪”纠葛。“周尽”贯穿。“一体”一起。

(二)“忧乎知!而所行恒无几时,其有止也,若之何”:这几句话与上下文均无联系,在其间形同楔子,显然有误。在这几句话中,以“若之何”为结。下一节中有两组文句都以“若之何”为结,结构、意境极为相似,当是其中的一组,因移于下一节与之相合。

(三) “若知之,若不知之; 若闻之,若不闻之”: “若”或也。下同。

(四)“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缗”音民(min),钱贯也,以喻其连成一片。“入”遮也。

(五)“况见见闻闻者也,以十仞之台县众间者也”: “见见闻闻”看得见听得到。“以”通似。“县”悬之本字。“间” 一室之地。即房舍。

语 译



圣人了解到,人们常常是纠缠在一体的,但不了解为什么这样,这是本性。把一些动作照着天的意境给起上一个名字,人们就这样叫了起来。长得漂亮的人,有人给他镜子照一下,如果不告诉他,他是不知道比别人漂亮的。也许知道了,也许不知道;也许听到了,也许没听到。〔不管怎样〕,他之讨人喜爱是没错的,而人们喜欢他也是没错的,这是本性。圣人对于人是爱怜的,人们给他这样的名号,如果不告诉他,圣人是不知道自己对人是爱怜的。也许知道了,也许不知道; 也许听到了,也许没听到,〔不管怎样〕,他对人爱怜是没错的,人们接受他的爱怜也是没错的,这是本性。故乡故土,〔归来的人〕 远远望见高兴极了。虽然丘陵的草木连成一片遮住了十分之九,也还是高兴。更何况那看得见,听得到,像十丈来高的高台高悬在一簇平房之上呢!

原 文



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一),与物无终无始,无几无时(二)。日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三),阖尝舍之(四)! 夫师天而不得师天,与物皆殉。其以为事也,若之何!夫圣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五),与世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备而不洫(六),其合之也,若之何!

解 说



(一)“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环中”意为空虚。《齐物论》这个词的注如此。应视为环中空虚之处,可以自由运转。“随成”任其自成,自在之意。

这一小节理解上颇为困难,旧释不足解决问题,只能就自己的水平予以解释,不敢期其必是。求得确解,还待识者。

(二)“与物无终无始,无几无时”:“与物”对待事物。“无几无时”先辈有的以“几”为“期”之假。因此句意便是无时无刻。但从“无终无始”来看,终始是对立的两极,时刻则是一事,似不合。“几”可训差,“时” 可训适。差与适则是对立的两种情况。

(三)“日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日与物化”每天都要面对事物的变化。“一不化”一点也不予改变,即任其自然。

(四)“阖尝舍之”:“阖”通曷。从上一小节抽出的“忧乎知,而所行无几时,其有止也,若之何”几句话,当移至此句之下。“几时”差不多的时候。“有”用为“或”。

(五)“未始有物”: 与上句“未始有始”相接,显系“未始有终”,“物”乃“终”形近而误。

(六)“所行之备而不洫”:或以“之”同“者”,“洫”训溢,可从。但释“备”为完备,非是,应为“具”,俗谓摆样子。

语 译



冉相氏掌握了自由运转之道使事物任其自然。对待事物没什么终始,没什么差一点和正适合。每天面对事物的变化,丝毫不予以改变,又哪里是放弃不问。值得忧虑啊智力! 运用起来就没个差不多的时候。要它停一下吧,怎么样! 想着以天来取法但是做不到,就连事物本身都陷了进去,就让他那样去做吧,怎么样!圣人从来就没有过天,没有过人,没有过始,没有过终,毫不松劲地随着人世走下去,所作所为也只是摆摆样子而不过分,就让他照样子做吧,怎么样!

原 文



汤得其司御门尹登恒为之傅之(一),从师而不囿,得其随成。为之司其名之名赢法得其两见。仲尼之尽虑,为之傅之。容成氏曰: “除日无岁,无内无外(二)。”

解 说



(一)这一小节,文字错乱太甚,无法解通。但还是有踪迹可寻,把它理顺。它是由两个平行的句组组成,一是司御门尹登恒组,一是仲尼组。仲尼由于“尽虑”而“为之傅之”。门尹登恒之所靠则是下面句中的“之名赢”。汤从傅门尹登恒的态度和结果是“从师而不囿,得其随成”。而从傅仲尼则是“司其名法,得其两见”。这段文字应是:

“汤得其司御门尹登恒之名赢,为之傅之,从师而不囿,得其随成。得仲尼之尽虑,为之傅之,司其名法,得其两见。”

与原文对校,“之名赢”上提置于“司御门尹登恒”之下。“仲尼之尽虑”上脱“得”字。“司其名”上的“为之”涉“为之傅之”而误衍。“司其名法,得其两见”移置“得仲尼之尽虑,为之傅之”之下。解说从校文。

①“汤得其司御门尹登恒之名赢”: “司御”是职,“门尹”是姓,“登恒”是名,是一个人。“赢”通“盈”,充满,实在。“名赢”名的实在,术语即名的绝对性。

②“得其随成”:“随成”任其自成。

③“得仲尼之尽虑”:“尽虑”多方思考。

④“司其名法”:“法”本字为“灋”,古假以为“废”,为近年出土的简帛书所常见。“名废”与“名赢”相对,意为名的废弃,即名的相对性。

⑤“得其两见”:“两见”郭嵩焘以为“对待者也”(郭庆藩《庄子集释》 引) 是可信的。表示相对的看法。

(二)“容成氏曰:‘除日无岁,无内无外。’”: 或以为意与上文不属,是错简。实则不然,“除日无岁”在说“名嬴”与“随成”; ”无内无外” 在说“名废” 与 “两见”。

语 译



汤听说他的司御门尹登恒讲说名的绝对性的消息,便请来作老师。他学得灵活不为老师所构限,学得随物自成的道理。又听到仲尼多方思考的观点,便请来作老师,致力于名的相对性,学到相对看待事物的功夫。容成子说:“没有日子的积累,就难以成岁; 没有内,外就不能存在。”

原 文



魏莹与田侯牟约(一),田侯牟背之,魏莹怒,将使人刺之。犀首〔公孙衍〕闻而耻之(二),曰:“君为万乘之君也,而以匹夫从仇。衍请受甲二十万,为君攻之,虏其人民,系其牛马,使其君内热发于背,然后拔其国。忌也出走(三),然后扶其背,折其脊。“季子闻而耻之,曰:“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四),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五)。衍,乱人也,不可听也。”华子闻而丑之,曰:“善言伐齐者(六),乱人也;善言勿伐者,亦乱人也;谓伐之与不伐乱人也者,又乱人也。”君曰:“然则若何?” 曰: “君求其道而已矣。”惠子闻之,而见戴晋人。戴晋人曰: “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 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 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君曰: “噫! 其虚言与?” 曰: “臣请为君实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君曰: “无穷。”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亡乎?”君曰: “然。”曰: “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辩乎?”君曰: “无辩。”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客出,惠子见。君曰: “客,大人也,圣人不足以当之。”惠子曰: “夫吹管也,犹有嗃也; 吹剑首者,吷而已矣。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

解 说



(一)“魏莹与田侯牟约”:“牟”齐侯中没有名牟的,所以注家有的以为衍。考之史籍,与魏莹同时的齐侯是齐威王,名因齐。“牟”可能是“齐”的坏字,以作因齐的略称,不当衍。

(二) “犀首 〔公孙衍〕 闻而耻之”: “犀首”魏将军号。“ 〔公孙衍〕”所据本原无此三字,是参考了别的版本而增加的。但史籍之称“犀首”的,都是指公孙衍。如《战国策·齐策》“犀首”下高诱注:“犀首,公孙衍也。”犀首几成公孙衍的专称。实不必增此“公孙衍”三字,故标以括弧以示其意。

(三)“忌也出走”: “忌”在齐国,当时有两人名忌,驺忌与田忌。驺为相,田为将。田忌曾率军败魏于桂陵。此忌当是田忌。

(四)“城者既十仞矣”:先辈或以“十”乃七之误。因筑城定为十仞,如已十仞,即已告成,何必再说?道理是这样,但这样说的目的是说筑了又拆,劳而无功,固不在已筑的为十为七,只要说得下去,不改也可。

(五) “此王之基也”: “王” 读旺。

(六) “善言伐齐者”: “善言”劝说也。下同。

语 译



魏惠王莹和齐威王因齐结盟。齐威王背盟,魏惠王大怒,想要派人刺杀齐威王。公孙衍得知,觉得不大高明,〔对惠王〕 说:“国君是大国之君,却以一个平常汉子的做法去对付仇人。我公孙衍请带领二十万甲兵,替国君讨伐他,俘虏他的人民,夺取他的牛马,让他们国君把心火从后背发泄出来。然后攻下国都,赶跑大将田忌,然后敲打国君的后背,打断他的脊梁。”季子得知这情况,感到不妥,〔对魏王〕 说: “修筑十来丈高的城墙,修筑已经差不多了,却又把它推倒,这是筑城的刑徒们所痛心的。现在已经七年没打仗了,这是国家兴旺的根基。公孙衍,是个好生事的人,不要听他。”华子得知这情况,觉得不是滋味,〔对魏王〕说:“劝说您伐齐的是好生事的人; 劝说您不要伐的也是好生事的人;那以为伐与不伐都是好生事的人的,同样是好生事的人。”魏王说:“那么怎么好呢?”〔华子〕说:“您就走自己的路好了。”惠施得知此事,推荐戴晋人给魏王。戴晋人说: “有一种动物叫蜗牛的,国君知道吗?”〔魏王〕说: “知道。”〔戴晋人说〕: “有在蜗牛左边触角上建国的,叫触氏; 有在蜗牛右边触角上建国的,叫蛮氏。有一次两国为了争地打起仗来,战死者有好几万,追赶败逃的人追了十五天才返回程。”魏王说: “咳! 这不是真的!”〔戴晋人〕说:“我来给国君说点真的。您来想一下四方上下有尽头吗?”魏王说:“没尽头。”〔戴晋人〕说:“〔您〕知道精神放在没尽头的境地,翻回头来到四通八达的地方,像有又像没有吧?”魏王说:“是那样。”〔戴晋人〕说: “在四通八达的地方有魏国,魏国之中有大梁,大梁之中有君王。这君王和蛮氏有区别吗?”魏王说:“没区别。”客人退去,魏王呆呆地像丢了什么似的。客人退去之后,惠施来见。魏王说: “客人,真是个了不起的人啊,称为圣人都不过分。” 惠施说:“要是吹管子,还有点声音; 要吹剑把上的小环孔,嘘点气也就完了。尧、舜是人们当作圣人来称誉的,但如果对戴晋人讲说尧、舜,就像〔吹剑把一样〕,只是嘘一点气罢了。”

原 文



孔子之楚,舍于蚁丘之浆,其邻有夫妻臣妾登极者(一)。子路曰: “是稯稯何为者邪?”仲尼曰: “是圣人仆也(二)。是自埋于民,自藏于畔(三),其声销,其志无穷,其口虽言,其心未尝言。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沉者也(四),是其市南宜僚邪?”子路请往召之。孔子曰:“已矣! 彼知丘之著于己也,知丘之适楚也,以丘为必使楚王之召己也。彼且以丘为佞人也。夫若然者,其于佞人

也,羞闻其言,而况亲见其身乎! 而何以为存(五)!”子路往视之,其室虚矣。

解 说



( 一) “其邻有夫妻臣妾登极者”: “极”《释文》司马注“屋栋也”。注家多采之,谓“登极”为上到屋顶上,但这样讲有不合情理处。多人挤到屋顶之上偷看邻家,实不礼貌。隐士高洁,不肯露面,但必不如此,故所解非是。“极”既可示高,也可示远。“登极” 当是登在高处远远张望。

(二) “是圣人仆也”: “仆”给事者,即追随的人。

(三) “自藏于畔”: “畔” 田界也。即田间。

(四)“是陆沉者也”:“陆沉”旧以为像鱼沉于水那样沉于陆,以喻其隐。但前有言“自埋于民,自藏于畔”,已明其隐,不必重言。此实取“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而言,“陆”同于“世”,“沉”同于“违”。“陆沉”乃出世之意。

(五) “而何以为存”: “而”通尔。“存”存问,见到之意。

语 译



孔子到楚国去,走到蚁丘这个地方,住在一个卖浆人的家里。有一邻家。男女主人和男女仆从站在高处远远地张望。子路说:“这么挤挤擦擦是干什么的?”仲尼说:“这是追随圣人的人。自己混迹在民众的队伍里,隐身于田野之中,不露声名,心志深远。口头上虽在说话,心坎里却未曾有言。正是在与世俗拉开距离,内心不肯与世俗相并立。这是个出世的人啊,莫非就是市南宜僚吗?”子路提出把他请到这里来。孔子说: “算了吧! 他知道我了解他,知道我是去楚国,认为我一定会使楚王请他前去。他也许把我当成一个以花言巧语来取媚的人。如果那样,他对以花言巧语取媚的人,连听他说话都觉得丢人,还会亲身和那人接触吗! 你怎么会见到他呢!”待子路前去探问,屋子已是空空的了。

原 文



长梧封人问子牢曰(一):“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予来年变齐(二),深其耕而熟耰之,其禾繁以滋,予终年厌飧(三)。”庄子闻之曰:“今人之治其形,理其心,多有似封人之所谓:遁其天,离其性,灭其情,亡其神,以众为。故卤莽其性者,欲恶之孽为性,萑苇蒹葭始萌,以扶吾形,寻擢吾性(四),并溃漏发(五)。不择所出,漂疽疥瘫,内热溲膏是也(六)。”

解 说



(一) “长梧封人问子牢曰”: “问” 存问也。

(二) “予来年变齐”: “齐” 读剂,方剂。

(三)“予终年厌飧”:“厌”同“餍”,足也。“飧”音孙(sun),从夕食,古指晚餐,后泛指餐食。

(四)“以众为。故卤莽其性者,欲恶之孽为性,萑苇蒹葭始萌,以扶吾形,寻擢吾性”:这一小段,断句有不同,文字的组合亦有误,因而理解颇有分歧。注家多“以众为”断,属上读,与“遁其天,离其性,灭其情,亡其神”相接,独为一句。实应属下与“故”相连而为“以众为故”,就是说,由于多所作为的缘故,出现了下面那种情况。郭注:“以众为之所致也。”成疏:“皆以徇逐分外,多滞有为故也。”即是就此种断法取义。下面的文字淆乱,予以订正,则是,“欲恶之孽” 当移置“以扶吾形”之下。“为性”与 “萑苇蒹葭”互易其位,“始萌”置于其下。文为:“萑苇蒹葭,为性始萌,以扶吾形;欲恶之孽,寻擢吾性。”“孽”罪过。如作“蘖”之假,分杈,亦通。

(五)“并溃漏发”: 改作“溃漏并发”,语气较顺。“并”进之假。

(六) “内热溲膏是也”: “溲膏”尿汁浑浊。

语 译



长梧地方长官去慰问子牢,说道:“您处理政事不要粗鲁,管理人民不要横暴。当初我种庄稼,地耕得有点粗鲁,收成也就粗鲁地回报了我; 锄草有点横暴,收成也就粗暴地回报了我。我在第二年改变了做法,地耕深了并且认真地锄草,庄稼长得又茂盛又足壮,一年里肚子总是饱饱的。”庄子听到这种情况,说: “现在的人在整饬他本身,调理他心态的时候,多有像长梧地方长官所说的那样,逃离开天,避开本性,灭掉情理,丢掉精神。由于多所作为的缘故,粗鲁地对待本性的,就像一片芦苇的嫩芽,刚刚按照它的本性萌生,使本身茁壮成长; 遭受到好恶欲念这罪魁的袭击,随即把本性拔除,溃烂、漏管都出来了,乱钻一气,就成了脓包、疥疮、内热烧膛、尿汁浑浊这些病症。”

原 文



柏矩学于老聃,曰:“请之天下游。”老聃曰:“已矣!天下犹是也。”又请之,老聃曰:“汝将何始?”曰:“始于齐。”至齐,见辜人焉(一),推而强之(二),解朝服而幕之(三),号天而哭之,曰: “子乎! 子乎! 天下有大菑,子独先离之。曰:莫为盗,莫为杀人(四)。荣辱立然后睹所病,货财聚然后睹所争。今立人之所病,聚人之所争,穷困人之身,使无休时,欲无至此,得乎?古之君人者,以得为在民,以失为在己;以正为在民,以枉为在己。故一形有失其形者(五),退而自责。今则不然,匿为物而愚不识(六),大为难而罪不敢,重为任而罚不胜,远其涂而诛不至。民知力竭,则以伪继之。日出多伪,士民安取不伪。夫力不足则伪,知不足则欺,财不足则盗。盗窃之行,于谁责而可乎?”

解 说



(一) “见辜人焉”: “辜”磔也。是一种酷刑。刑后,立尸示众。

(二) “推而强之”: “强”通僵,倒下。前辈有人言及。

(三) “解朝服而幕之”: “朝服” 与便服相对,即礼服。“幕”覆也。

(四) “曰: 莫为盗,莫为杀人”: “曰” 或以为衍,实可以所谓释之。“莫”或以意为莫非,但无据,故不从。

(五) “故一形有失其形者”: “形”或以“一形”为一人,如此解释,后“形”便无法安排,前后义应一致。当指现象。“失其形”乃是失去其应有的现象,即出现了异象,如天灾等。

(六) “匿为物而愚不识”: “为物” 事物的真相。

语 译



柏矩在老聃的门下学习,〔有一天,对老聃〕说:“我想到各处转一转。”老聃说:“不必吧!哪里都跟这儿一样。”他再次请求,老聃说: “你先到哪里去?”〔他〕说: “先到齐国。”到了齐国,看到一个磔刑后示众的立尸。他把立尸推倒,脱下礼服盖在死尸的身上,叫喊着苍天哭了起来,说道: “你呀! 你呀! 天下有大的灾祸,你却头一个遭受到了。都这么说,不要做盗贼,不要杀人。〔可是〕,有了荣辱的区分,就能看到人们在趋荣而避辱; 有了货财的积聚,就能看到人们在争夺。现在建立起人们所趋避的,积聚起人们之所争夺的,让人陷入穷困,没有停止的时候,要想不走到这一步,行吗? 早些时候做君王的,把利益交给人民,把损失留给自己; 把做对了的算是人民的,做错了的归于自己。如果有一种反常现象,就退而自责。现在不是这样了,隐藏事物的真相来愚弄不明真相的人,加大工作的难度而难为不敢承担的人,加重任务而处罚做不到的人,把路程规定得远远的而加罪到不了的人。人们的智力用尽了就以做假来应付,每天都有很多假的出现,士民们怎么会不来做假。力气不够就装样,智力不够就欺诈,财用不够就偷,盗窃的流行,要谁负这个责任才好啊!”

原 文



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一),未尝不始于是之,而卒诎之以非也。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之非也。万物有乎生而莫见其根,有乎出而莫见其门。人皆尊其知之所知,而莫知恃其知之所不知而后知,可不谓大疑乎!已乎!已乎! 且无所逃此所谓然与然乎(二)!

解 说



(一)“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行年”指岁序。“化”解为变化不如融解更为贴切。如冰之融,指思想意识的感悟。与下“未尝不始于是之,而卒诎之以非也。未知今之所谓是非五十九之非也” 的申说正相契合。

(二) “且无所逃此所谓然与然乎”: 理解上分歧特甚。在断句上,或“逃”断,或“此”断。均以所逃的是“大疑”。对“所谓然与然”的解释更加多样。愚以为应作一句读,中间不能断。“然与然”是对事物的主观看法,说什么就是什么。凡从事认识的人,是逃避不了这种现象的。

语 译



蘧伯玉已经六十岁了,在这六十年里时时有所感悟,一般都是开始认为是对的,最后又认为不对而予以否定。不知现在所认为对的是不是就是五十九岁时认为不对的。各种事物都是有所产生的但看不到它的根源。有所显现但看不到它由哪里生出。人们都重视他的智力所能了解的,却不知道正是靠了他所不了解的才能了解,能够不说也太奇怪了吗?算了吧! 算了吧! 而且是逃脱不了这种说什么就是什么的现象的!

原 文



仲尼问于大史大弢、伯常骞、稀韦曰(一):“夫卫灵公饮酒湛乐,不听国家之政,田猎毕弋,不应诸侯之际,其所以为灵公者何邪?”大弢曰:“是因是也(二)。”伯常骞曰:“夫灵公有妻三人,同滥而浴。史鳅奉御而进所,搏币而扶翼,其慢若彼之甚也,见贤人若此其肃也(三),是其所以为灵也。”豨韦曰: “夫灵公也,死,卜葬于故墓,不吉;卜葬于沙丘而吉。掘之数仞,得石槨焉,洗而视之,有铭焉,曰:‘不冯其子,灵公夺而里之(四)。’夫灵公之为灵也久矣(五),之二子何足以识之!”

解 说



(一)“仲尼问于大史大弢、伯常骞、豨韦曰”:“大史”即“太史”,史官。大弢、伯常骞、豨韦,都是太史,是主持议谥的人。

本节之所记,正是对上节“且无所逃此所谓然与然乎”之“然与然”的说明。凭了主观来谈对卫灵公谥“灵”的看法,三个人说法不同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哪个对呢? 谁也说不清。这就是有名不是真名,真名无名。

(二)“是因是也”:这是大弢对仲尼“其所以为灵公者何也”之问的解释。关于“灵”,其为善谥或恶谥,从大弢的解释来看,认为其所以谥为灵,就是因为像仲尼所说的他做了游乐而不务政事的坏事。“灵”是恶谥。

(三) “其慢若彼之甚也,见贤人若此其肃也”: “慢”指三妻同滥而浴。“贤人”指史鳅,即史鱼,卫之贤者。孔子称赞他说:“直哉史鱼。”(《论语·卫灵公》)“肃”敬也。指:“搏币而扶翼”,接受奉献礼品而后亲自搀扶。这两句话是伯常骞的解释,其意“灵”善恶兼备。

(四) “灵公夺而里之”: “里”居也。或以应为“埋”。但对石槨来说,“居”义较埋为优。

(五)“夫灵公之为灵也久矣”:指灵公死不葬故墓而葬沙丘,早已备有石槨。这是豨韦的看法。事本荒诞,豨韦却据以为言,而肯定其为“灵”。“灵”全善而无恶意。

语 译



仲尼向太史大弢、伯常骞、豨韦问道:“卫灵公沉湎于饮酒作乐,不问国家政事,行围打猎,网兽捉鸟,不参加诸侯的会盟。死后谥为灵公,原因何在呢?” 大弢说: “就是因为他这样的做法。”伯常骞说:“灵公有三个妻妾,同在一个浴盆里洗澡。贤人史鳅奉召前来,灵公接受他奉献的礼品之后还亲自来搀扶他。私生活轻佻得那么厉害,可对于贤者却又是这么恭敬,这正是他之所以为灵公。” 豨韦说: “这灵公啊,死的时候,先是要葬在祖坟,占问不吉; 又计划葬在沙丘,占问却吉。在沙丘掘地到几丈深的地方,掘得一具石棺。洗过以后,发现上面刻有文字,写的是: ‘不依靠儿子,灵公取来住到里面去。’ 灵公之灵已经不是一天了。他们两个人懂得什么!”

原 文



少知问于大公调曰(一): “何谓丘里之言(二)?” 大公调曰:“丘里者,合十姓百名而以为风俗也,合异以为同,散同以为异。今指马之百体而不得马,而马系于前者,立其百体而谓之马也(三)。是故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四),大人合并而为公(五)。是以自外入者,有主而不执;由中出者,有正而不距。四时殊气,天不赐,故岁成;五官殊职,君不私,故国治; 文武大人不赐(六),故德备;万物殊理,道不私,故无名。无名故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时有终始,世有变化,祸福淳淳(七),至有所拂者而有所宜,自殉殊面(八);有所正者有所差,比于大泽,百材皆度;观于大山,木石同坛。此之谓丘里之言。”少知曰:“然则谓之道足乎?”大公调曰: “不然,今计物之数,不止于万,而期曰万物者,以数之多者号而读之也。是故天地者,形之大者也; 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因其大以号而读之则可也,已有之矣,乃将得比哉(九)!则若以斯辩,譬犹狗马,其不及远矣。”少知曰:“四方之内,六合之里,万物之所生恶起?”大公调曰:“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四时相代相生相杀。欲恶去就,于是桥起(十)。雌雄片合,于是庸有(十一)。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此名实之可纪,精微之可志也。随序之相理,桥运之相使,穷则反,终则始,此物之所有,言之所尽,知之所至,极物而已。睹道之人,不随其所废,不原其所起,此议之所止。”少知曰:“季真之莫为,接子之或使,二家之议,孰正于其情?孰遍于其理(十二)?”大公调曰: “鸡鸣狗吠,是人之所知。虽有大知,不能以言读其所自化,又不能以意其所将为(十三)。斯而析之,精至于无伦,大至于不可围。或之使,莫之为,未免于物而终以为过。或使则实,莫为则虚。有名有实,是物之居; 无名无实,在物之虚。可言可意,言而愈疏。未生不可忌,已死不可阻,死生非远也,理不可睹。或之使,莫之为,疑之所假(十四)。吾观之本,其往无穷; 吾求之末,其来无止。无穷无止,言之无也,与物同理。或使莫为,言之本也,与物终始。道不可有,有不可无。道之为名,所假而行。或使莫为,在物一曲,夫胡为于大方!言而足,则终日言而尽道;言而不足,则终日言而尽物。道,物之极,言默不足以载。非言非默,议有所极。”

解 说



(一)“少知问于大公调曰”:“大公调”,“大”不能读“太”,读如字,取合大为公之义。

(二)“何谓丘里之言”:“丘里”为按户数划定的区划,是地方上的一种编制,因用以代表民间。其言为流俗之言。

(三)“立其百体而谓之马也”:“立”通“位”,各安其部位,做动词用。

(四)“江河合水而为大”:句本通。但先辈指出,上句“是故丘山积卑而为高”,卑与高相对为言,要求句法的一致,亦当以与“大”相对者为言,因谓 “水” 乃 “小” 形近而误。可从。

(五)“大人合并而为公”:先辈有言,上句卑高、小大相对,依此句法,与“公”对立的为“私”,句中当有“私”字,因以“合并”应为“并私”。“合”涉上而误,为“私”而与“并”乙倒。可从。“并”通“屏”,摒也。句为“大人屏私而为公”。只有摒私才能成公。

(六)“文武大人不赐”:依上、下文句例,都是“××殊×,××××”。先辈认为“文武”之下,脱“殊□”二字。是,应补。所补之字,或以为“材”,或以为“能”,本著取前者。

(七)“祸福淳淳”:“淳淳”郭注“流行反复”。成疏“流行貌”。就句意言,原无不可,但何以得有此训?则不足说明。疑为“芚芚”之假。“芚”草不始生也。两字相重,即有反复相生之意。是否有待高明证之。

(八) “自殉殊面”: “殉”拼死。“面”方面。

(九)“已有之矣,乃将得比哉”:“已有”指“道”已有名。“得比”与原型的道相比。即老子“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第一章)之意。

(十)“于是桥起”:“桥”注家或以为“矫”之假。成疏直书为:“矫,起貌也。”

(十一)“雌雄片合,于是庸有”:“片”判之假,分也。“庸”平常之意。

(十二)“孰遍于其理”:“遍”成疏:“于素情妙理,谁正谁偏者也。”是读为偏。注家以其与上句“孰正于其情”的“正”恰好相对,故多从。但读如字取周遍之意亦可通。本著不为改字。

(十三)“又不能以意其所将为”: 上句是“不能以言读其所自化”。两句并列,“意”下显脱一字。成疏:“故虽大圣至知,不能用意测其所为。”据此,可以推定“意”下之所脱为“侧”字。句为“又不能以意测其所将为”。前已有人提出这种看法。

(十四)“疑之所假”:“疑”迷惑。“假”借也,依托,如今所说的避风港。本节篇幅较长,为了阅读方便,语译分段。

语 译



少知向大公调问道:“什么是乡土的言论?”大公调说:“乡土是连接十姓百家形成风气的。把不同的结集起来使成为同,把同的分散开去使成为不同。比如说,分指马的各个部位算不得是马,可是把马牵到面前来,按其部位指说其各个部位,这就是马了。山包把低下的积累起来就成了高山,江河把些小流合并起来就成了大水,大人摒除掉私就成了公。因此对于从外来的,极有把握而不偏执; 由内心发出的,极为规正而无差距。四时的气候不同,天不为添加什么,就得到好的收成; 各种官司的职责不同,君主不添加私意,国家就得到很好治理; 文武的才能不同,大人不予添加什么,德性就得以完备; 万物的质地不同,道视同一律,也就无名可立了。无名便无为,无为便是无不为。时间是有开始和结尾的,世代是有变化的,祸福反复出现,呈现不顺当的事里包含着顺当的现象;各自拼死于各自的方向,在规正之中包含了偏差。像一个大的草原一样,各种器材备齐供用; 有鉴于大山,树木和土石共处在一块高地上。这就是乡土的言论。”

少知说: “那么,称它作道,可以吗?”大公调说: “不行,且来计算一下物类的数目,不止一万,可是把它定名为万物,是用一个大数的名号来称它的。天地是形体之最大的,阴阳是气之最大的,道是它们的公。因为它大把这当作名号来称谓是可以的。既然有了名号了,又怎能和那原型的真道相提并论呢! 如果要想予以区分,就像把狗和马相比一样,差得很远哩。”

少知说:“在四方之内,六合以里,各种事物怎么就发生了呢?”大公调说:“阴阳互相对应,互相掩映,互相参合;四时互相递换,相生相杀。就这样,喜好和厌恶的舍弃与接受显露了出来。就这样,雌雄的离合也就成了平常的现象。平安和危险交替变换,祸事和幸福交互发生,和缓和紧急递相推移,聚合和分散发挥着作用。这是名实都可以记录,精微的地方也能写得出的。按部就班地依次而行,有高有低地运转交互为用,走不通了就翻回来,到了尽头就又重新开始。这是事物的实际。话能够说到头的,智力能够达到底的,不过都是些事物罢了。学得道的人,不追问为什么就会废去,不考察为什么就会产生,思想上没有这些东西。”

少知说:“季真讲求无谓,接子讲求有谓,两家的主张,哪个合乎实情,哪个接近道理呢?” 大公调说: “鸡啼狗叫,这是人所共知的。虽有大的智慧,也不能用语言描绘出它们是怎样的自我感觉,更不能主观地猜想它们要干什么。照这样分析起来,精细到无可再小,粗大到不能围抱,有谓,无谓,都没有脱离开事物最后感到其是不对的。有谓就落实了,无谓就等于没有。有名有实,承认事物的实在; 无名无实,注意事物的空虚。可以言说可以意推,越说 〔距离真实〕 越远。未曾出生就难以怕它出生,既已死亡就无法拦截它的死亡。死和生相距并不太远,道理是说不清的。有谓,无谓,是迷惑的托身。我从根本上进行观察,向前进展是无穷尽的; 我从末梢上进行探求,它的未来却无终止。无穷尽无终止,要说是说不了的,事物同样是这个道理。有谓,无谓,是言论的根本,和事物一个命运。道不能够实有,有了就不能无。道取这么一个名,是借助它来展现。有谓,无谓,抓的是事物的一个方面,怎么能够概括全面! 讲说如果管用,就来整天地讲把道讲透;讲说并不管用,就来整天地讲把事物讲透。道,是事物的最高层面,讲和不讲都不能承担。也不讲也不不讲,才有那么点意思。”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七绝·五云山

    七绝·五云山 作者:毛泽东 五云山上五云飞,远接群峰近拂堤。 若问杭州何处好,此中听得野莺啼。

  • 赵秉文《青杏儿》赏析:风雨替花愁。风雨罢,花也应休

    青杏儿 赵秉文 风雨替花愁。风雨罢,花也应休。劝君莫惜花前醉,今年花谢,明年花谢,白了人头。 乘兴两三瓯。拣溪山好处追游。但教有酒身无事,有花也好,无花也好,选甚春秋。 作

  • 《病中午后登山閒步遥见园亭有以帟张栏处久而》鉴赏

    【原题】:病中午后登山閒步遥见园亭有以帟张栏处久而识之为张孝显成趣轩盖与缇屏油幙高会予病不得冲宴怅惘移时因以中孕泽所纲鲜编侑以棠漪家醖并成四绝呈在席诸人

  • 刘弘传文言文阅读题

    刘弘传文言文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弘,沛国相人也。起家太子门大夫,累迁宁朔将军、监幽州诸军事,甚有威惠,寇盗屏迹,为幽朔所称。以勋德兼茂,封宣城公。太

  • 梦见蛇代表什么意思

    人在白天中会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有些人工作、有些人上学、有些人闲暇在家做家务。白天的一些不同的行为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反映在梦里就会有不同的情景。假如一个人晚上梦见了蛇代表什么意思?

  • 偶成

    文章如土欲何之?翘首东云惹梦思。所恨芳林寥落甚,春兰秋菊不同时。作于:(1932年)三月《鲁迅日记》1932年3月31日:“午后……又为沈松泉书一幅云:(略)。”①《楚辞·

  •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韦应物诗《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作者: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为此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祝

  • 答司马谏议书文言文

    答司马谏议书文言文   〔宋〕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

  • “卜式,以田畜为事,有少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卜式,以田畜为事。有少弟,弟壮,式出,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与弟。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头,买田宅。而弟尽破其产,辄复分与弟者数矣。 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

  • 苏辙《东轩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东轩记 宋·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①,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