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使命与创新——试谈《那一天有我》新闻摄影画册
责任、使命与创新——试谈《那一天有我》新闻摄影画册
◎梁宏
当我们翻开由宁夏报业集团摄影部王猛主编的《那一天有我》新闻纪实摄影画册时,随着跳入眼帘是的摄影构图很严谨的画面,再加上朴实的语言概述,这种很有特色的视觉画面和简洁的文字相结合的报道形式,引人入胜,不知不觉地就将长达476页的画册一气阅完,不由得对这个团队竖起大拇指。
图文并重的新闻摄影报道形式已被广大摄影记者采用了多年,得到了媒体和读者广泛的好评。然而,宁夏日报摄影部的王猛主任从一个新的角度,采用了一种新的报道模式,带领团队人员,以人们最有纪念意义的生日为报道题材,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新闻纪实采访,用很有艺术感染力的画面加上很接地气的大众语言,讲述广大百姓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的追求。
《那一天有我》拍摄历时一年,从具体每一天的微观事件报道入手,宣传社会的正能量,给人们的思想和意识形态给予了正确的引导。这种新的宣传思路和选题模式,扎根于民众的沃土,吸取了民众的养分,展示了民众的快乐生活,弘扬了民众的爱国之情。
一、新闻摄影的社会意义
当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工智能已悄然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都在不断地加快,人们获取信息也侧重于图文并重的接收方式。为了提升人们获取信息的兴趣感、认同感和参与感,这支由年轻人组成的团队,用新的思路,对一年中的每一天进行全方位的报道,以社会各阶层中被选择的某一位百姓在庆贺自己生日的那一天所从事的活动为主线,用新闻摄影的方式报道。这种报道方式对时效性要求很高,该书的主编在后记中说:“当他们每天除了完成例行的采访任务外,每个人还要想方设法采访和拍摄一个过生日的普通百姓,并且当天采访当天出稿,第二天见报。”这种快节奏、高频率的工作,让一贯重摄影而轻文字的摄影记者颇感压力。朱莉安·哈瑞丝在撰写的《全能记者必备》一书中指出:“记者面临的大部分日常工作是每日千变万化的各种事物的一部分。记者的任务可能会突然从采访某件平常事情改为奔赴某个令人激动的新闻事件的发生地点,并能迅速考虑好如何顺利地从一项任务转向另一项更有新闻价值的报道中。”所以,大多数记者是在顶着时间压力的情况下,进行忘我的工作。这是成为一个合格的记者的必备素质。
《那一天有我》既体现了民生报道的广泛性,又反映了民生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表现出来的某一个突出成绩与收获。同时,也体现出新闻来源于社会,扎根于民众。
在当今的社会中,广大民众就需要这种接地气、得民心、弘扬正义的记者,而且这也是社会发展赋予记者的必然要求,他们做到了。
二、《那一天有我》的摄影语言
什么是新闻摄影?我国当代新闻摄影与纪实摄影的倡导者胡武功教授在1992年中国新闻摄影奖评选的综述文章讲道:“新闻摄影是用新闻手段为载体的新闻形式。画面形象成为摄影新闻中最基本的物质语言,再重要的题材,再重要的事件,再重要的故事,没有一目了然的‘一图胜千言’的形象,就不能算是优秀的新闻照片。”而且新华社摄影部主任徐佑珠也说道:“新闻摄影,首先是形象价值,再就是新闻价值,没有形象的新闻,谈不上新闻摄影,我们只有这样的一个标准。”时隔多年,这种评判标准还是判定新闻摄影的基本准则。新闻摄影的照片是从四个方面来衡量的,即:主题明确,主体突出,画面简洁,形象生动。这就是专家常说的新闻摄影首先要呈现出一个形象价值。因为新闻摄影中,能将这四项拍摄原则表现到位,画面拍摄就成功了70%,也就是已经具有了新闻摄影的价值了。
《那一天有我》遵循了新闻摄影的基本准则。每幅照片,首先用非语言的视觉元素,向读者呈现出明确的主题,给人们一种“开门见山”的视觉效果,强化了看图的特点。同时还从摄影构图的拍摄手法中,把“新闻五要素”中的事件报道人物“谁”直接放在画面中的趣味线上,将主体人物推到台前位置。摄影画面中的视觉元素采用减法的表现形式,把与主体密切相关的视觉元素保留下来,达到了简洁画面的作用。为使拍摄的画面形象生动,就要求记者在采访时心到,眼到,手到,记录下主体人物具有动态特点的瞬间画面。我们从画册中看到了,这些非语言的视觉形象的表现效果,他们做到位了,很好地展示出这个团队成员的业务能力和拍摄画面的扎实功底。在此方面,这个青年的团队在工作中做得很出彩。
今天,摄影已经成为大众化的一种记录瞬间画面的便捷工具,这也对专业摄影人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摄影人必须寻求新的突破。《中国摄影家》杂志社主编、摄影理论评论家李树峰在《摄影式观看》一书中讲道:“我们作为一名摄影者,去接触百姓、了解百姓、认识百姓、体验生活的底色、动人的细节和生命存在的质感,就是要往深处走,往社会生活的深处走,往人类心灵的深处走。要求我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地捍卫事实客观性和人类对真相的渴望,维护影像的力量。”
三、新闻摄影的审美意境
新闻照片就是要应用镜头的非语言视觉效果来表达。就像浙江报业集团图片中心总监张蔚飞所说:“记者要拍好新闻照片,到新闻现场要动脑筋,要找角度,要巧借外力,当然更需要想象力,缺一不可。”他还就摄影新闻照片是否完美讲道:“要求新闻照片十全十美可能吗?新闻照片的魅力就在于抓取最精彩的那一瞬间!抓住了就是‘一俊遮百丑’。”这也是较好地把世界摄影大师卡蒂埃·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经典的拍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的结果。所以,好的摄影记者一定是会利用摄影技术的瞬间性来捕捉具有典型瞬间意义的瞬间人物、瞬间事件和瞬间形象,以表现出典型的形象生动的瞬间画面。
画册中由王猛记者拍的《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的新闻摄影报道,从简洁的摄影画面中,一眼就看到摄影者充分地利用了背景画面,向人们说明了主体人物所处的环境。并通过画面人物手中的视觉元素——摄像机和移动车说明了他们的工作性质,同时还采用了黄金分割的构图手法,将主体人物置于画面左边的趣味中心线上,主体突出的构图原则应用得非常到位。从正前侧的角度进行拍摄,选用中景别的画面表现方式,采用抓拍的形式将他们在工作中一丝不苟的脸部神态和很有动态效果的形体充分地表现出来,拍摄出瞬间形象生动的视觉画面来。同时,摄影者还很好地利用了傍晚日落时的暖色调的光照角度,使摄影画面中人物的光影视觉效果和画面的层次感表现得更加到位,使摄影艺术性和审美的意境在画面中得到很好的展现。
在照片的标题命名上,记者采用了“真、善、美”的命题原则,使用了评论式的命名标题方式,确定了《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的新闻照片的标题。从这画龙点睛的标题中,把被报道人物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呈现了出来。同时,还通过精练的语言,概述了画面主体人物——银川电视台文体频道总监张卫东,在媒体二十多年的工作业绩以及他对今后事业展望的话语,从某个侧面更真实地衬托出媒体人员为建设大银川的奉献精神。我们还从白茹记者拍摄的《年轻的居委会“大妈”》新闻摄影照片中看到,该照片用前侧角度和小景深的拍摄技巧,将主体人物的瞬间表情记录下来。同时还充分利用了背景元素的衬托作用,点明了画面的明确主题。在画面的整理布局上,合理地把陪体人物和互动对象选择到最佳的位置,一方面向观看者呈现出他们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另一方面,从均衡画面的拍摄手法上看到了摄影者扎实的摄影功底,以及对画面的审美性和摄影艺术表现能力的尺度把控得很好。在照片的标题选定中,拍摄者采用了求新出奇的命名原则,用寄寓哲理评论的命名方式,将“年轻”与“大妈”相联系,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不得不去看简述的引言内容。浙江报业集团的图片总监张蔚飞老师在《新闻照片优劣辩》一书中讲道:“新闻摄影绝不是抓住了一个新闻价值的题材时,在现场随手一拍就会产生一张好的照片,而是要在现场认真地比对,仔细地找特征,敏捷地抓瞬间才行。”这就是他所强调的“要把新闻内容的关键特征表现到位”。他还在《巧用美学形式来表达内容》的章节中强调:“我们在用照片报道新闻时,一定不能忽视照片的艺术、美学特征,相反,要巧妙地运用照片的美学形式来加强对新闻内容的表达。”从《那一天有我》画册中,我们看到了年轻的摄影团队的敬业精神、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以及对画面摄影审美意境的综合展示能力。
四、责任就是一种使命
画册的主编在《那一天有我》的后记中,对从事多年的事业进行了哲理性的概述。即:“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坚持了多久。一年盯着一件事去做,力争把这件事干好,对我来讲就叫成功。”作者怀着这种敬业的工作态度,带动了团队成员,在高节奏、高频率的工作压力下,坚持了一种信念,承担着事业赋予的责任。你比别人的毅力强,坚持的动力大,收获的就越多。这就是百姓们常说的“坚持就是胜利”。这支年轻团队的前辈,宁夏文联副主席苏保伟,对该画册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图文互动,画意相融,展开的是一幅充实的人生长卷,卷中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主角,带着满满的成就感,和谐着我们这个时代的铿锵的脚步,在坚定和豪迈中走来,汇成引领我们时尚的彩标。”广大读者也更加“期待着他们更精彩的摄影报道向我们走来”。
随着摄影技术的更加大众化,人们对摄影艺术审美的欣赏水准也在不断提高,对新闻摄影记者的业务能力,图片拍摄的技巧,画面的艺术审美价值等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支年轻的团队任重而道远,责任和使命就是动力,愿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做好认定的每一件事,实现自我,从多角度多方面展示人生的价值,努力的结果一定会得到社会的公认。我们广大读者也殷切地期待着这只团队在创新的征途上越走越好。
梁宏,宁夏大学教育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摄影评论)原室主任,副教授,中国摄影家协会成员,宁夏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多次获得宁夏电视台“好新闻奖”。在《全国农业高校电教》等刊物上发表过多篇文章。
-
梦见妖怪是什么意思梦见妖怪,象征着与你有关的消极关系,以及他对自己感情和欲望的恐惧。梦见怪物在追赶你,表示会有烦恼的事情发生。梦见自己被妖怪压着,表示运气将好转。梦见被妖怪杀害,则表示会生病或会受破坏
-
●满庭芳 苏轼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佘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 万里家岷峨。 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
-
此词上片着重回忆过去词人与恋人两人的交往;下片着重抒情,以假想的“旧时薄幸”和确实存在的“今日无情”相对比来突显词人的痛心。全词巧妙运用虚字,用追忆之笔淋漓尽致地反衬出词人的自责无奈,意切而情真。
-
语义说明:说话谨慎或不说话。 使用类别:用在「闭口不语」的表述上。 三缄其口造句:01无论怎么问,他就是三缄其口,不愿透露任何讯息。 02在这种高压统治下,莫怪大家对许多事都三缄其口。 03我对这件事
-
【4290】西柏坡精神(李建强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8万字,2017年1月第1版,43元)6章:[1]革命圣地源远流长;[2]“两个敢于”贯穿国共军事较量;[3]“两个一切”体现人民至上;[4]“两
-
[定义]表达者不直接用常用词语,而是借眼前之物,以一种特殊的说法或借用熟语来表情达意的一种修辞方式。见陈介白《修辞学》和《新著修辞学》。">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
烛之武退秦师 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ldq
-
作者: 宋生贵 刘湛秋是什么声音,象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是什么光芒,象
-
提起纪晓岚,大家都不陌生,电视连续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张国立版的纪晓岚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印象是:风流倜傥、风趣、幽默、机智、勇敢,经常在乾隆皇帝面前与大贪官和进行斗争。与纪晓岚同一时代或稍晚些的清朝
-
谋生无奈日奔驰,有弟偏教各别离。最是令人凄绝处,孤檠长夜雨来时。 还家未久又离家,日暮新愁分外加。夹道万株杨柳树,望中都化断肠花。 从来一别又经年,万里长风送客船。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