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全集《山羌偷官库喻》译文赏析
山羌偷官库喻
【原文】
过去之世,有一山羌[1]。偷王库物,而远逃走。尔时国王,遣人四出,推寻捕得,将[2]至王边。王即责其所得衣处。山羌答言:“我衣乃是祖父之物。”王遣着衣。实非山羌本所有故,不知着之,应在手者,着于脚上。应在腰者,返着头上。王见贼已,集诸臣等共详[3]此事而语之言:“若是汝之祖父已来所有衣者,应当解着,云何颠倒,用上为下?以不解故,定知汝衣,必是偷得,非汝旧物。”
借以为譬:王者如佛,宝藏如法[4]。愚痴羌者犹如外道,窃听佛法,着已法中,以为自有。然不解[5]故,布置佛法,迷乱上下,不知法相。如彼山羌,得王宝衣,不识次第[6],颠倒而着,亦复如是。
【注释】
[1] 山羌:居住在山林之中,以猎、牧为生的人。羌,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名称。
[2] 将:带到。
[3] 详:指详细商量讨论。
[4] 法:在佛教中指佛教的真理、义理。
[5] 解:懂得。
[6] 次第:等次、位次,本文指使用的方法。
【译文】
很久以前,有一个山羌人,偷了国王仓库中的珍贵衣物后逃到了远方。那时国王派了许多人四处追查寻找,终于把他抓住了,并把他带到了国王面前。国王责问他的衣物是从哪里来的。山羌人回答说:“我的衣物是我祖父留给我的。”于是,国王就让他把衣服穿上,由于确实不是山羌人的,所以他不知道如何穿戴,以至于应该戴在手上的,他却套在了脚上,应该围在腰上的,他却系在了头上。国王见此情况,肯定了他就是那个盗贼,便召集大臣来共同商讨这件事,然后质问那人说:“如果衣服是你祖父留给你的,那你应该知道怎么穿戴,你又为什么穿颠倒了,本应该穿在上面的,你把他穿到下面去了?正因为你不知道怎么穿戴,就可以知道你的衣服必定是偷来的,绝不是你原来就有的东西。”
借这个故事作比喻:国王就像是佛陀,国库的宝藏就像是佛法真理。愚蠢无知的山羌人,就像是外道之人,窃取了一些佛教的教义,就认为已经掌握了佛法真理,自以为是自己的所有。然而因为不能理解它的实质,就妄加断言,思维逻辑颠倒,完全不认识一切事物的真实形态、相状。这就如同那个山羌人,偷了国王的衣物,却不懂怎么使用,上下颠倒着穿在身上,那些外道也和这个山羌人一样。
【评析】
故事中的山羌人,偷了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还拼命地为自己圆谎。殊不知,“偷”来的东西早晚会露出破绽的。常言道:“砍的总归没有旋的圆。”是自己的别人抢不走,不是自己的装也装不成,假的东西永远真不了。类似于这样的事生活中实在太多了,把别人的功劳归功于自己,把别人的思想说成是自己的,这样的人就是一时逞能,等到要他们把自己的东西用于实践时,他们要么不会实施,要么做得一塌糊涂,最终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与其被人在人格上轻视甚至践踏,还不如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故事征引
不属于你的抢也抢不来
从前,有三个人合伙做买卖,各分得五千钱。有一钱无法均分,如果分给一人,则不公平;如果破开,则不可能。这一钱如何处置呢?
这时,有一僧人路过此地,他们便有了一个共同的想法,将这一钱布施沙门。他们知道布施可以破除贪欲,还可以获得福报。于是,三人异口同声地说:“将这一钱布施沙门是最好的方法。”说完,便一同把这一钱恭敬地布施沙门。沙门领受一钱,并说:“祝三人今世后世同得布施之福报!”
打这以后,三人共同谋生,又一同来到罗阅国,各自都成了富豪。一人主山中采金矿,所采金皆为纯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另一人主耕田地,地里挖出黄金,锄头所耕之处,皆出黄金;第三人主水中捞金,入水必得金。
这三人拥有黄金累累,仍广行布施,救济贫苦之人,并不断地布施沙门。因前生、今生布施之恩,三人所得黄金无量。
如此奇异之事,经过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国王的耳朵里。国王贪心顿起,心想:我乃一国之主,我国所有的人、财物都应该归我一人所有。于是,他便命令数百兵将去抢夺黄金。那数百兵将个个贪婪无知,都想捞得金钱。可奇怪的是,士兵到山中采金,金子都变成了顽石,一无所获;又到田地里挖黄金,结果挖出来的都是沙土;再到水中捞月,金子都变成了瓦石。那些兵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半点儿黄金也没有取到,最后狼狈而归。
国王听说此事后,大为恼火,便来到慈悲的佛陀那里请求为他开示。他问佛陀:“这三人的金子应该属于我,可为什么我派兵去取却一无所获呢?”
佛听了国王的诉说,只是微笑着,随即闭上了智慧的双目。过了一会儿,他才用宁静的声音回答说:“这是三人前世布施沙门所得功德,而不是国王你自己的金银,你不应该强取豪夺啊!”国王听了,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然后离开了佛。
本来就不是自己的
太平洋海有一个布拉特岛,听人们说在这个岛的水域中,有一种有着特殊本领的鱼叫王鱼。这种王鱼分为两种,一种没有鳞,一种有鳞,其实有没有鳞全看它们自己的选择。
有意思的是,这种王鱼如果从小到大都没有鳞,就会生活好点儿,因为没有鳞片它们就会比较自然,自然了也就与外界更加融洽了。但是有的王鱼,却还是会选择另一条道路,就是让自己慢慢地有鳞。王鱼就会使出自己的特殊本领,而去吸引一些较小的动物,然后贴附在自己的身上,最后慢慢地吸收成为自己身上的一种鳞片。其实那也不算是鳞,只是一种附属物而已。当王鱼有了这种附属物后,就会比没那些没有鳞的王鱼至少大出4倍。
而那些没有做吸附的王鱼呢,还会是老样子,看起来是那么渺小。所以大多时候王鱼为了让自己壮观雄伟,就会选择让自己有鳞。可怜的是,那些吸附了外界物质的王鱼到后半生时,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这种附属物会慢慢脱离它的身体,使它重新回到原来那个较小的外形。被剥夺了鳞的王鱼,自然是非常痛苦不堪的。它无法再适应这个世界,游动得也很不自然,觉得干什么都不像它自己了,所以它们就会绝望地挣扎,不断地跟自己过不去,最后去自残,往岩石上猛撞,挣扎数日之后便死去了。
那些凡是看过王鱼惨死的人,都觉得王鱼死得太惨,也都认为,它们不该选择附属物作为自身的鳞片,因为那原本就不是自己的。
-
《木兰花》 年代:宋作者:张先 【原文】 木兰花·相离徒有相逢梦 相离徒有相逢梦。门外马蹄尘已动。怨歌留待醉时听,远目不堪空际送。 今宵风月知谁共?声咽琵琶槽
-
“归老宁无五亩田,读书本意在元元”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读书》 读书 作者:陆游年代:宋 归老宁无五亩田,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
-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
-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朔初来,上书曰:“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
-
文言文复习的三个要求 对于文言文而言,复习教材是最基本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没有课内的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就无法向课外迁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形成必须依赖于课本,然后
-
赵良淳,字景程,丞相汝愚曾孙也。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沉冗官二十余年。考举及格,改知分宁县。分
-
《花犯》 年代:宋作者:吴文英 《花犯》 小娉婷,清铅素靥,蜂黄暗偷晕。翠翘敧鬓。昨夜冷中庭,月下相认。睡浓更苦凄风紧。惊回心未稳。送晓色、一壶葱蒨,才知花梦准。湘娥化作此幽
-
高中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冷泉亭记 [唐] 白居易 东南山水,余杭郡①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②奇得
-
《素书》全文 原始章第一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