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辱自隐》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呵辱自隐
【原典】
李翰林宗谔①,其父文正公昉②。秉政时避嫌远势,出入仆马,与寒士无辨③。一日,中路逢文正公,前趋不知其为公子也,遽呵④辱之。是后每见斯人,必自隐蔽⑤,恐其知而自愧也。
【注释】
①李翰林宗谔:李宗谔(964~1012),字昌武,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人,李昉之子。耻以父任得官,独由乡举第进士,授校书郎。又献文自荐,迁秘书郎,集贤校理,同修起居注。真宗时,累拜右谏议大夫。初,昉居三馆两制之职,不数年,宗谔并践其地。风流儒雅,藏书万卷。内行淳至,尤好勤接士类,奖拔后进。宗谔工隶书,为西昆体诗人之一。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卒,享年四十九岁。《宋史》卷二百六十五有传。②文正公昉:李宗谔的父亲李昉(925~996)。李昉,字明远,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人。后汉乾祐年间进士。官至右拾遗、集贤殿修撰。后周时任集贤殿直学士、翰林学士。宋初为中书舍人。宋太宗时任参知政事、平章事。雍熙元年(984)加中书侍郎。至道二年(996),李昉陪皇帝去南郊祭祀,跪拜时摔倒,几天后去世,谥文正,《宋史》卷二百六十五有传。③寒士:出身低微的读书人。无辨:没有区别。④遽(jù)呵:严厉呵斥。⑤隐蔽:远离避开。
【译文】
李宗谔的父亲是李昉,他在父亲执政时,主动地避开嫌疑,远离权势,车马俭朴,与贫寒的读书人没有区别。一天,在路上碰到父亲李昉,其父马前的官吏不知道他是公子,严厉呵斥并侮辱了他。此后,李宗谔每见到这个人,都主动让开,以免让他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而感到惭愧。
【延伸阅读】
在大众的印象中,富家子弟贵胄门人,多有气焰嚣张飞扬跋扈,以至于谈及这些小辈,多有负面的评价。前些年河北某公安局副局长的儿子,在车祸伤人之后,叫嚣自己的父亲是李刚,别人不敢拿他怎么样。一时间“我的父亲是李刚”的反讽,举国皆知。这是一个官二代仗势欺人的恶例。官富子弟原本就不好的形象,更是被拖向了谷底。当人们指责这些小孩行径不良的时候,肯定忽略了如下的事实,即这些恶果的养成,很多人都难辞其咎,换句话说,自己可能就是其中的助纣为虐者。鲁迅先生写过一篇文章,说的是“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文中讲到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大人在教训子女不要如何如何的时候,已经忘记了自己也是从小孩子过来的。事实上很多人患有健忘症,对子女的教育尤其如此。中国人对教育的重视全球出名,但是很多中国人的教育是十分功利的,他们关心的是分数多少、学校层次高低以及工作好坏,种种都指向实际利益。这种教育是一种工具利益的教育,与古人所谓的养成为己的教育相悖。我们一方面痛心社会风气如何不好,小孩子如何的品德不佳;一方面又教导子弟要好好学习,考更高的分数,而视思想品行为摆设。这样的教育如何能够指望子女能够走正道,社会风气如何能够清芬呢?一个举动嚣张的小孩背后,一定有一个纵容宠溺的家长。反之亦然。李宗谔生在高门却能低下谦卑,除了自己的自觉自律之外,还有一个良好的家庭。史书说他的父亲李昉,“昉和厚多恕,不念旧恶,在位小心循谨,无赫赫称”“雍熙初,昉在相位,上欲命宗讷为尚书郎,昉恳辞,以为非承平故事,止改秘书丞,历太常博士”。李宗谔去世后,“帝甚悼之,谓宰相曰:国朝将相家能以声名自立,不坠门阀,唯昉与曹彬家尔”。(《宋史·李昉传》)有这样优秀的父辈示范,李宗谔能够做到谦卑避嫌,也就不难理解了。
-
中考语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一词多义 鄙: 1、越国以鄙远:意动把……当作边邑 2、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境 3、肉食者鄙:鄙陋此指目光短浅 辞: 1、辞曰:推辞 2
-
晋楚鄢陵之战 (成公十六年) 【题解】 公元前578年,晋国取得对秦麻隧之战的胜利后,已处于争霸的最有利的战略地位和历史时期。这时,秦国被打败,一时无力东顾;齐、晋同盟正处于巩固阶段;中原中小诸
-
如磐夜气压重楼,剪柳春风道九秋。瑶瑟凝尘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作于:(1933年)六月丁君,即女作家丁玲,曾于1933年5月在上海被国民党被捕,当时盛传她在南京遇害。《鲁迅日记》1933年6月28日
-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阅读试题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如下 阅读(一):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
从李白《长干行》等诗中可以知道,唐时江南的商业城市,市井风俗是开化而淳朴的,男女孩童可以一同玩耍,不必设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情景。于鹄这首《古词
-
过故人庄①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③。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④。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⑤。注释①过:这里是 "> 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
楚国派兵救赵的同时,魏国也接受了赵国求援的要求。魏安厘王派大将晋鄙率兵救赵国。 秦昭襄王一听到魏、楚两国发兵,亲自跑到邯郸去督战。他派人对魏安厘王说:“邯郸早晚得被秦国打下来。谁敢去救
-
陈师道中年受知于苏轼,由苏轼推荐为徐州教授。两年后,苏轼因党祸被贬杭州;陈师道不避流俗横议,不顾上官阻拦,托病请假,送苏轼直到南京(今河南商丘)。五年之后,苏轼再贬为宁海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栖身
-
西江月·重九 苏轼 点点楼头细雨, 重重江外平湖。 当年戏马会东徐, 今日凄凉南浦。 莫恨黄花未吐, 且教红粉相扶。 酒阑不必看茱萸,
-
运这首诗即模拟陆作,无论在内容旨趣、或在构思布局等方面均与陆诗妙肖不二,而在语言文字上却更见琢炼典重,表现了刻意求新的作风。">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