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夫印象》鉴赏
作者: 席根
陈犀
我曾坐过逆水而行的木船,
行船的江面虽较开阔,但因系逆水,河岸上是要有纤夫拉船的,或三、五人,或七、八人;
因我在船上,我只能看到他们裸露的赤铜色的背影,在驼峰一样隆起的肩胛上,背着一根纤绳,肩胛被纤绳勒了一道深深的凹沟;强大的拉力,超过了水的冲击波;
我曾见过仍是逆水而行的木船,
但,行船的河面滩多水险,显然,这种船是用来运载货物,吃水较深的;
拉船的纤夫,一般要在较险峻的乱石滩上匍伏前进;
我和他们在河岸上相遇,
他们迎面向我走来,
但,我看到的,只是他们的脚,他们那一前一后的十根脚趾,象十根抓钉一样的脚趾;似乎对一切最坚硬的岩石,都能踩出一个趾印;趾印老向着前方,象焊在石头上的;……
由此,我对纤夫得出一个印象,一个原始的、古老的,而又是现代化的印象;
纤夫,是一架横设的缆车,
在江和河岸,在还不可能设置竖立的缆车的地方,他们的脚是缆车的底座,能挪动的底座;
他们的肩,是牵动缆绳的滑轮,是永远不会磨损的。……
这是一幅逆水行舟的素描。
这是一组匍伏前行的雕像。
诗人是通过视角的变化粗线条勾勒纤夫形象的。
首先,诗人从木船上观察。从这个角度,只能看到纤夫裸露的赤铜色的背影,所以,诗人用特写镜头,着意刻画纤夫的肩胛:“在驼峰一样隆起的肩胛上,背着一根纤绳,肩胛被纤绳勒了一道深深的凹沟”。
接着,诗人转换视角,视线从运载货物,吃水较深的木船移到拉船的纤夫,这时的纤夫,是“在较险峻的乱石滩上匍伏着前进”。因距离较远,此处一笔带过,为略写。
第三层,由远及近,与纤夫迎面相遇。纤夫匍伏前进,自然看不到他们的面容,这是符合生活真实的。诗人又一次用特写镜头,集中表现纤夫那力量的支点——脚趾:“他们那一前一后的十根脚趾,象十根抓钉一样的脚趾;似乎对一切最坚硬的岩石,都能踩出一个趾印;趾印老向着前方,象焊在石头上的”。
最后,诗人用了一个奇特的比喻,把纤夫比做一架横设的缆车。脚是缆车能挪动的底座,肩是牵动缆车的滑轮。这与前面诗人浓墨重彩所描写的肩胛与脚趾前呼后应,显出诗篇的完整美。
这是一个原始的、古老的,而又是现代化的印象;
这是一曲原始的、古老的,而又是现代化的乐章。
-
周公旦简介周公旦周公旦,即人所皆知的周公。 周公旦,姬姓,谥文,又称周文公。(关于周公的谥号,存疑,因为其父西伯昌已被追谥文,而他又被追谥文,父子重复,于礼不合;然则,也有可能是周成王为表示周公的
-
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困守长安时。诗伤交道浇薄,世态炎凉,人情反覆,所谓“人心不古”。诗作“行”,却只四句,一句一转,转皆不可测。"> 《吕氏春秋·察今》全文注释翻译赏析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①?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东夏之命②,古今之法,
-
江渚蒹葭白露系?。云间浑未有、早鸿飞。人情难在别庭闱。携诸幼、孤艇溯流归。七十古来希乃翁筋力,尚未衰微。岘山不是远相违。犹
-
语义说明:比喻不能相容。 使用类别:用在「无法相容」的表述上。 方枘圆凿造句: 01、由外行人决定的政策,难免方枘圆凿,与事实格格不入。 02、学术问题硬要用行政手段来解决,无
-
此诗一起直抒壮怀,“辞气踔厉”,有如长江出峡,涛翻浪涌,不可阻遏。前四句诗实际上不是各自独立的四句诗,而是以“人生”为共同主语,所以必须一口气读到底。"> 《牡丹赋》赏析
舒元舆是为牡丹作赋的第一人。后世将牡丹推为国色天香、花中之魁,此赋功不可没。此赋以拟人手法,频频采用排比句式,极尽铺陈渲染之能事,从不同的时空、不同的角度,将牡丹的形色神韵摹写得淋漓尽致。全文除“
-
赵策四(触龙说赵太后) 《战国策》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
-
【注释】:这首词较为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农村的风俗 、景况,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题中的“人日 ”,和词中的“元正七 ”,都是指农历的正月初七这一天。民间旧俗,是以七种菜为羹,用彩色的布或金箔剪成人形,贴在
-
【原题】:过虎头狼尾滩避险出陆到谭晋仲故居有谢公昌国刘公德修薛公仲章诗用谢韵有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