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远犹卷二》译文与赏析
远犹卷二
远犹卷二
【原文】
谋之不远,是用大简;人我迭居①,吉凶环转;老成借筹②,宁深毋浅③。集《远犹》。
【译文】
谋略不够深远,做事就容易轻率。别人与我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着,正如福与祸、吉与凶总是相互转换的。老练成熟的人在处理问题时宁可考虑得深远一些,而不是只顾眼前。因此集《远犹》卷。
【注释】
①人我迭居:富贵贫贱的地位总是互相转换的。
②老成借筹:老成,指老练成熟的人。借筹,代指策划形势。借筹意同。
③宁深毋浅:推测形势的发展,宁可考虑得深远,不要失之浅近。
宋太祖有远虑
【原文】
初,太祖谓赵普①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十易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普曰:“由节镇太重,君弱臣强。今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言,我已谕矣!”〔边批:聪明。〕顷之,上与故人石守信②等饮。酒酣,屏左右,谓曰:“我非尔曹之力,不得至此,念汝之德,无有穷已。然为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今终夕未尝安枕而卧也。”守信等曰:“何故?”上曰:“是不难知: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守信等皆惶恐顿首,曰:“陛下何为出此言?”上曰:“不然。汝曹虽无心,其如麾下之人欲富贵何?一旦以黄袍加汝身,虽欲不为,不可得也。”守信等乃皆顿首泣,曰:“臣等愚不及此③,唯陛下哀怜,指示可生之路。”上曰:“人生如白驹过隙,所欲富贵者,不过多得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久之业;〔边批:王翦、萧何所以免祸。〕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不亦善乎!”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骨肉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
【译文】
北宋建立之初,太祖赵匡胤对赵普说:“自唐末数十年以来,帝王前后共换了十多个,且战乱不断,这是什么缘故呢?”赵普说:“这是由于节度使的权力太大,君主软弱而臣下太强,现在只要稍微削弱一点他们的权力,限制他们的钱粮,收回他们麾下的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下来了。”赵普话还没说完,太祖就说:“爱卿不必再多说,我已经知道该怎么办了。”没过多久,太祖和老朋友石守信等人饮酒,喝到尽兴时,太祖屏退左右随从,对石守信等人说:“若不是你们的鼎力相助,我今日不能达到这样的地位,想到你们的恩德,实在是深厚无穷。可做皇帝也有做皇帝的难处啊,实在不如当节度使快乐,如今我从早到晚没睡过一天安稳觉。”石守信等人忙问:“是什么原因?”太祖说:“这不难明白,占据天子之位,谁不想做啊。”石守信等人惶恐不已地叩头说道:“陛下为什么说出这样的话?”太祖说:“诚然大家并无此心,但你们的部下将领谁不想富贵?有朝一日,他们将黄袍披在你们的身上,即使你们不想做,也是由不得了。”石守信等人连连叩头哭泣着说:“臣等愚昧无知,还没想到这一步,只求陛下怜悯,给我们指条生路。”太祖说:“人生一世就如白驹过隙,追求富贵的人,不过是想多得一些金钱,多一些享乐,使子孙不受贫困罢了。你们何不放弃兵权,选择好的田地买下来,给子孙后代留下永久的基业。多多置办一些歌童舞女,每日饮酒作乐,颐养天年。君臣之间互不猜疑,不也是很好吗?”石守信等人再次叩谢太祖说:“陛下这样顾念我们,就如同臣等再生父母啊。”第二天,石守信等人都宣称自己生病,请求解除兵权。
【注释】
①赵普:字则平,宋朝幽州蓟人,官拜宰相,封魏国公。
②石守信:宋朝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北宋初期重要将领,开国功臣。官拜中书令,封卫国公。
③愚不及此:愚蠢而没想到这些。
【梦龙评】
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夫节镇之强,非宋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二百年弊穴,谈笑革之,终宋世无强臣之患,岂非转天移日手段!若非君臣偷安,力主和议,则寇准、李纲、赵鼎诸人用之有余,安在为弱乎?
【原文】
熙宁中,作坊以门巷委狭,请直而宽广之。神宗以太祖创始,当有远虑,不许。既而众工作苦,持兵夺门,欲出为乱。一老卒闭而拒之,遂不得出,捕之皆获。〔边批:设险守国道只如此。〕
【译文】
宋神宗熙宁年间,作坊因门巷弯曲狭窄为由,请求改直拓宽。神宗认为门巷是太祖创始的,必有远虑,不准许改建。后来,很多工人因为工作太苦,心生背叛,拿着兵器想夺门出来作乱。一个老兵站在巷口挡住他们,他们才没有出来,全被擒获。
【原文】
神宗一日行后苑,见牧猳猪者,问:“何所用?”牧者曰:“自太祖来,尝令畜。自稚养至大,则杀之,更养稚者。累朝不改,亦不知何用。”神宗命革之。月余,忽获妖人于禁中,索猪血浇之,仓卒不得。方悟祖宗远虑。
【译文】
有一天,神宗在后园里走着,看见有人养公猪,就问道:“养公猪有什么用?”牧养的人说:“从太祖以来,就命令养猪。把它从小养到大,再杀掉,然后换养小的。几代都没有改变,也不知道做什么用。”神宗便命令把这件事取消了。一个多月后,宫内忽然捉到施放妖术的人,仓促间要找猪血来浇他却找不到,神宗这才领悟到祖宗的远虑。
【解评】
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就是因果循环,今日因成他日果,今日不为他日打算,等到他日成今日时,必然会有许多忧虑。这个小故事提醒我们:做任何事都需提前做好准备。“不打没把握的仗”用意即在此。
李沆为相
【原文】
李沆①为相,王旦参知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②。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曰:“少有忧勤③,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语曰:‘外宁必有内忧。’譬人有疾,常在目前,则知忧而治之,沆死,子必为相,遵与虏和亲,一朝疆场无事,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及不孝恶逆之事奏闻,上为之变色,惨然不悦。旦以为“细事不足烦上听,且丞相每奏不美之事,拂上意。”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常怀忧惧。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狗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吾老不及见,此参政他日之忧也!”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④、祠汾,大营宫殿,搜讲坠典,靡有暇日。旦亲见王钦若、丁谓等所为,欲谏,则业已同之,欲去,则上遇之厚,乃知沆先识之远,叹曰:“李文靖真圣人也!”
【译文】
宋朝年间,李沆担任宰相,王旦任参知政事。这时因西北边疆战事不断,有时到很晚才吃饭。王旦感叹地对李沆说:“我们什么时候能使天下太平,悠闲无事地活着呢?”李沆说:“多少有些忧虑、劳苦,可使人引为警戒。如果哪天四方太平,朝廷也未必安然无事,有句话说‘外宁必有内忧’。就好像人有了病,常常能看得见,就知道担心从而给予治疗。我死了以后,你必担任宰相,朝廷很快会与戎狄和亲。一旦边疆无事,君主恐怕就会有奢侈之心。”王旦对此话不以为然。后来,李沆又把四方灾民水旱、盗贼和一些世俗不孝恶逆之事上奏皇上,皇上因为此事大变脸色,非常不高兴。王旦认为不必以这些零碎小事烦扰皇上,而且丞相每次上奏的事,都有违皇上心意。李沆说:“如今皇上年轻,应当让他知道天下的艰难,常心怀忧虑、恐惧。如果不这样的话,皇上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即使不留意声色狗马,那么,大兴土木、兴兵打仗、立庙祈祷等事也就会出现了。我年纪大了,来不及看见这些,这可是你以后所忧虑的事啊。”李沆去世后,宋真宗因契丹讲和、西夏纳贡称臣,便封禅泰山,往汾水祈祷,大肆营建宫殿,搜讨前代已废止的典籍,没有空闲的日子。王旦亲眼见王钦若、丁谓等人的所作所为,想去劝谏他们,想不到自己也和他们与之同流。他想离开皇上,可皇上对他又很宽厚,他这才知道李沆很有先见之明,深有感触地说:“李沆先生真是圣人啊。”
【注释】
①李沆:字太初,宋朝洺州肥乡人。真宗时官拜参知政事,死后谥号文靖。
②旰(gàn)食:晩食。指事务繁忙不能按时吃饭。旰,晚,天色晚。
③忧勤:此指令人忧愁而劳苦的事。
④封岱:景德四年,真宗用王钦若言,造作天书,准备封禅。次年以“天书”下降,改元大中祥符,真宗封禅泰山,耗资八百余万贯。岱,泰山又称岱岳。
【梦龙评】
《左传》:晋、楚遇于鄢陵,范文子不欲战,曰:“唯圣人能内外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盍释楚以为外惧乎?”厉公不听,战楚胜之。归益骄,任嬖臣胥童,诛戮三谷,遂见弑于匠丽。文靖语本此。
【解评】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们往往只是看到了眼前的美好,却不顾以后的结果会怎样。原因在于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人的生活好了,太平无事了,就会生出许多乱七八糟的想法,做一些求近利、图一时之快的事情,忽视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最终会面对因无远虑、无远见而带来的后“果”。
姚崇流涕免祸
【原文】
姚崇①为灵武道大总管。张柬之②等谋诛二张,崇适自屯所还,遂参密议,以功封梁县侯。武后迁上阳宫,中宗率百官问起居。五公相庆,崇独流涕。柬之等曰:“今岂流涕时耶?恐公祸由此始。”崇曰:“比与讨逆,不足为功,然事夭后③久,违旧主而泣,人臣终节也。由此获罪,甘心焉。”后五王被害,而崇独免。
【译文】
唐中宗时,姚崇担任灵武道大总管。当时张柬之等人谋划诛杀张易之和张昌宗二人,适逢姚崇从屯驻处回京,于是就参与了秘密商议,后来因功被封为梁县侯。武则天被迫迁到上阳宫后,姚崇率领百官去问候武后的日常生活作息,参与密谋的五个人都相互庆祝,只有姚崇痛哭流涕。张柬之等人说:“现在难道是你痛哭的时候吗?恐怕你的大祸就会从此开始了。”姚崇说:“和你们一起讨伐叛逆,不值得称功。可侍奉旧主久了,一旦背叛旧主就不免有些伤心,这也是身为人臣应有的节义啊!我若以此获罪,也是心甘情愿的。”后来,五王遇害,而唯独姚崇幸免。
【注释】
①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峡石人,他曾三次为相,并兼兵部尚书。
②张柬之:字孟将,襄州襄阳人,曾出任宰相,封汉阳郡王。
③夭后:指被迫下野的武则天。
【梦龙评】
武后迁,五公相庆,崇独流涕。董卓诛,百姓歌舞,邕独惊叹。事同而祸福相反者,武君而卓臣,崇公而邕私也。然惊叹者,平日感恩之真心;流涕者,一时免祸之权术。崇逆知三思犹在;后将噬脐,而无如五王之不听何也。吁,崇真智矣哉!
【解评】
事情相同而遭遇的福祸却相反。只因为一个是君,一个是臣;一个为公,一个为私的缘故。为此叹息的人是平日里感恩的真心表现,而流泪的人只是为了免除一时的祸害而使的权术。
高明驳履亩坐税
【原文】
黄河南徒,民耕于地,有收。议者欲履亩坐税。高御史明①不可,曰:“河徙无常,税额不改,平陆忽复巨浸,常税犹按旧籍,民何以堪?”遂报罢。
【译文】
明朝时,黄河河道向南迁移,老百姓在旧河道上耕种,有了收成。有人提议官府应丈量一下土地,好按田亩收税。御史高明认为不行,他说:“黄河迁徙没有规律,税收的额度轻易不能改变,假如平地忽然又被河水淹没,日常税赋还是依据登记的田亩数量征收,老百姓怎么承受得了?”于是这个提议就撤消了。
【注释】
①高御史明:高明,字上达,明景泰间进士,授御史,以敢言着称。
【梦龙评】
每见沿江之邑,以摊江田赔粮致困,盖沙涨成田,有司喜以升科见功,而不知异日减科之难也。川中之盐井亦然。陈于陛《意见》云:“有井方有课,因旧井塌坏,而上司不肯除其课,百姓受累之极,即新井亦不敢开。宜立为法:凡废井,课悉与除之,新井许其开凿,开成日免课,三年后方征收。则民困可苏而利亦兴矣。若山课多,一时不能尽蠲,宜查出另为一籍,有恩典先及之,或缓征,或对支,徐查新涨田,即渐补扣。数年之后,其庶几乎?”查洪武二十八年,户部节奉太祖圣旨:“山东、河南民人,除已入额田地照旧征外,新开荒的田地,不问多少,永远不要起科,有气力的尽他种。”按:此可为各边屯田之法。
【解评】
黄河迁徙没有规律,税收的额度也不可以轻易改变,如果轻易改变,百姓就会无法承受。所以,任何制度的改革,都不能只依据好的方面来评论,而要综合好坏等多方面的意见来作出长远有效的决定。
刘晏高价造船
【原文】
刘晏于扬子置场造船艘,给千缗。或言所用实不及半,请损之。晏曰:“不然,论大计者不可惜小费,凡事必为永久之虑。今始置船场,执事者至多,当先使之私用无窘,则官物坚完矣。若速与之屑屑较计,安能久行乎?异日必有减之者,减半以下犹可也,过此则不能远矣!”后五十年,有司果减其半。及咸通中,有司计费而给之,无复羡余,船益脆薄易坏,漕运遂废。〔边批:惜小妨大。〕
【译文】
唐代宗时,刘晏在扬州设置了造船厂,每只船拨钱一千缗。有人说造船所花的费用实际不到这个数的一半,便请求减少所拨经费。刘晏说:“不可以。干大事的人不可以吝惜一点小费用,凡事一定要从长远考虑。现在才刚开始设置造船厂,管事的人又很多,应先使他们私人的花费不会窘迫,这样所造给公家的船才会坚固完好。如若现在就和他们斤斤计较,又怎能长期办下去呢?他日必有人减少拨款,如果所减不超过减半还可支撑,超过一半,那么造船就不会长久。”五十年后,有关部门果然将费用减少了一半。到了咸通年间,有关部门依实际费用拨款,不再有盈余,造出来的船更加脆薄,极容易损坏,漕运事业从此也就废弃了。
【解评】
世人说:做大事不可吝惜小费。刘晏实行高价造船,是为了让工匠齐心协力,认真做工,“民忘其劳”,质量坚固,既没有民工急急忙忙奔命般的返工劳苦,又没有因返工再浪费钱财,保证了船只正常使用,延长使用年限,社会效益很好。如果没完没了地锱铢必较,不留有余地,无论是工匠还是管理人员断然不会饿着肚子为官家出力做苦工,管理者蛮横地指挥,工匠们鲁莽草率地应付,必然要生出种种弊端,偷工减料,移花接木,简单地把事情凑合着交差了,还动不动以省钱为名去邀功。只顾着小利不作长远打算,层层苟且塞责,质量残次,工程仓促建成又马上毁坏重建,劳民伤财,欲节省而更靡费!
公孙仪不受鱼
【原文】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争买鱼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既受鱼,必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虽嗜鱼其谁给之?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译文】
春秋时期,公孙仪任鲁国宰相,他很喜欢吃鱼,于是全国的人都抢着买鱼送他,公孙仪却不接受。他的弟弟劝谏他说:“你喜欢吃鱼,却又不接收别人送的鱼,这是为什么呢?”公孙仪回答说:“正是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接受别人送的鱼。一旦接受了别人送的鱼,一定会因为受惠而感恩,对他人低声下气,这将违犯法律;违犯了法律,我就会被免去相位;免去相位,即使我喜欢吃鱼,还有谁会送给我呢?不接受别人送来的鱼就不会被免去相位,虽然不接受别人送的鱼,但却能长久地自己买鱼吃。这说明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
【解评】
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公孙仪自己喜欢吃鱼,却不接受别人给他的献鱼,因为他明白,收了人家的鱼,则可能有“下人之色”,很多事情就不能按照法律原则来做,其结果定是罢官免职,那时候即使想吃鱼也没有了。另外,此时人们给你送鱼,是有求于你,一旦你败落了,就不会有这样的好事了。可惜很多人只见眼前的小利,却不顾严重的后果。
下岩院主僧弃碗
【原文】
巴东下岩院主僧,得一青磁①碗,携归,折花供佛前,明日花满其中。更置少米,经宿,米亦满;钱及金银皆然。自是院中富盛。院主年老,一日过江简田②,怀中取碗掷于中流。弟子惊愕,师曰:“吾死,汝辈宁能谨饬自守乎?弃之,不欲使汝增罪也。”〔出吴淑《秘阁闲谈》。淑,宋初人。〕
【译文】
巴东县下岩院的主持僧人,得到一个青磁碗,带回寺中,他折了些花插在碗中,供奉在佛像前,第二天碗中便开满鲜花。他又换了一点米放在碗中,过了一夜,米也成了满满一碗,再改放钱及金银也都一样。自此以后,寺院越来越富裕。主持僧人日渐年老,有一天,他过江去查视寺院的田地,到江中时从怀中取出青磁碗扔入河中。子弟们都惊愕不已,主持僧人说:“我死后,你们还能这样谨慎自守吗?把碗丢弃,是不想让你们增加罪过啊!”
【注释】
①磁:通“瓷”。
②简田:查视寺院所属的田地。
【梦龙评】
沈万三家有聚宝盆,类此。高皇取试之,无验,仍还沈。后筑京城,复取此盆镇南门下,因名聚宝门云。
【解评】
下岩院主持是明智的,聚宝盆虽好,但它容易让人产生贪欲,腐蚀人的灵魂,所以古人提出了“居安思危”的思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顺利的时候,不要忘记后面潜藏的危机;在成功的时候,要警惕困难和挫折;在做计划时,要留有充分的余地。只有时刻保持着“危机意识”,你才能从容面对出现的任何困难和危机,才能时刻有着清醒的头脑。
阿豺以折箭示理
【原文】
吐谷浑阿豺疾,有子二十人,召母弟①慕利延曰:“汝取一只箭折之。”慕利延折之。又曰:“汝取十九箭折之。”慕利延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乎?单者易折,众者难摧,戮力同心,然后社稷可固!”
【译文】
吐谷浑首领阿豺得了重病,他有二十个儿子,一天,他召来同母所生的弟弟慕利延说:“你拿一支箭来把它折断。”慕利延一下子就把箭折断了。阿豺又说:“你再拿十九支箭来把它折断。”慕利延折不断。阿豺说:“你们都明白了吗?一支箭容易折断,很多箭在一起就很难折断,只要你们同心协力,国家才能稳固。”
【注释】
①母弟:同母之弟。别于庶弟。
【梦龙评】
周大封同姓,枝叶扶疏,相依至久。六朝猜忌,庇焉寻斧,覆亡相继。不谓此狄中,乃有如此晓人!
【解评】
折箭的道理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团结起来,才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和智慧。道理虽然简单,但在现实中,我们却难以做得很好。
-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
-
窗外秋雨霏霏,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感恩的季节。撷一缕金风,化作这清凉雨中朵朵缤纷的伞花,记忆如地上的水泡般在我的脑海里泛滥。隔着玻璃窗,外面是烟雨蒙蒙的世界,雨水划过窗户,犹如泪水划过的脸庞,
-
韩信,可以让身下的坐骑冲锋陷阵,所向披靡,却无法让疾驰的马蹄躲过政治的羁绊,当他最终摔落马下,才发现自己掉进的是一片浩荡的沼泽,他留给世人的最后记忆是一串无望的气泡。">
-
梦见男神,五行主火,乃是丁火之象征,名声在外,事业兴旺,得以他人相助,财帛丰厚之征兆,善于经营之人,财运更可长久,夏天梦之吉利,春天梦之不吉利。单身女人得此梦,主生活有不安之感,乃是因小失大之征兆,烦
-
甘文焜,字炳如,汉军正蓝旗人,善骑射,喜读书,尤慕古忠孝事。以官学生授兵部笔帖式①,累迁礼部启心郎,屡奉使称旨。康熙初,授大理寺少卿,迁顺天府府尹。崇文门榷税不平,疏劾之。廷议令兼
-
高楼直挽银河住,当时曾笑牵牛处。今夕渡河津,牵牛应笑人。桐梢垂露脚,梢上惊鸟掠。灯焰不成青,绿窗纱半明。
-
南唐书常梦锡传文言文原文 常梦锡,字孟图,扶风人,或曰京兆万年人也。岐王李茂贞不贵文士,故其俗以狗马驰射博弈为豪。梦锡少独好学,善属文,累为秦陇诸州从事。茂贞死,子从伊袭
-
天上灵椿未老,月中丹桂初花。充闾佳庆尽堪夸。圣善元来姓贾。广座平分玉果,绛颅剩拂丹砂。从今人说细侯家。自有青衫竹马。
-
高考常见文言文虚词焉的用法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的.复习文言文,小编整理了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请考生学习。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
-
杜甫、王维、岑参三首和《早朝大明宫》,其艺术成就都超过了贾至的原作。在诸和诗之中,杜甫的和诗以其格律谨严而著称,王维的和诗以其气象阔大而驰名,至于岑参的这首和诗,则以其押韵奇险、属对精工与用语之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