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曾国藩《冰鉴·十七·人之声音,天地之气》译文与赏析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0-16 23:13:32阅读:390

十七 人之声音,天地之气

【原文】

人之声音,犹天地之气,轻清上浮,重浊下坠。始于丹田(1),发于喉,转于舌,辨于齿(2),出于唇,实与五音(3)相配。取其自成一家,不必一一合调,闻声相思,其人斯在,宁(4)必一见决英雄哉!

【注释】

(1)丹田:指人体脐下一寸半至三寸的部位。

(2)辩于齿:在牙齿这里发生清浊变化,分野。

(3)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音,宫声沉厚,商声和润,角声高畅,徵声焦烈,羽声圆急。

(4)宁:难道。

【译文】

人的声音,如天地之间的阴阳五行之气一样,也有清浊之分,清者轻而上扬,浊者重而下坠。声音起始于丹田,在喉头发出声响,至舌头那里发生转化,在牙齿那里发生清浊之变,最后经由嘴唇发出去,这一切都与宫、商、角、徵、羽五音密切配合。看相识人的时候,听其人的声音,要去辨识其独具一格之处,不一定完全与五音相符合,但只要会闻其声而知其人即可,所以不一定要见其的庐山真面目才能看出他究竟是个英才还是庸才。

【解读】

人生于天地间,其声音如同人的相貌各不相同,有的洪亮,有的沙哑,有的尖细,有的深沉。听声查人,以辨别人的聪慧愚笨,奸邪贤能,是考察人物的一种重要的方式,由于先天的禀性、后天的修养等因素的差异,人与人的声音也就不尽相同。气发丹田,如果丹田气流充沛,声音就沉雄厚重。由此可知其人身体健壮,能胜富贵。如果丹田之气冲击声带而发出的声音洪亮悦耳,给人一种舒适感,而发于喉,止于舌齿间的声音,因其根基浅薄,给人一种虚弱颓废之感,显然是中气不足。但以声音来判断人的心性才能,不可避免会错误。作为一个选人者,在品评一个人时,不可仅凭其声音断言其人,而要从多方面考察。

典例阐幽

声由心发,随其而变

断案讲究证据充分确凿,有些案件往往是因为缺乏有力的证据而无法进展,搁成陈年旧案。而李冗的《独异志》中却记载了一个只凭声音就知道案情的故事,乍听起来匪夷所思,而仔细回味却又不禁拍手叫绝。

春秋时,郑国大臣子产等人一行人经过一家农舍,突然传来妇女的悲恸哭声,旁人大多认为是此妇人遭遇了什么不幸的事情,并没有放在心上,唯有子产一个人听到这哭声觉得有些地方不对劲,便上前询问知情者该妇人家发生了什么事?知情者回答说是妇人的丈夫死了。众人便说子产多疑,妇人因为丈夫死去伤心而哭是寻常之事。而子产仔细想了一会儿,觉得其中必有隐情,于是便命人立即拘捕那个妇人。随从不敢多言,遵令而行,逮捕了那位妇人。当时她正在丈夫的新坟前哀哭亡夫。在子产的询问下,妇人的回答使众人惊愕万分:她亲手杀死了自己的丈夫。

此时,众人不由得佩服起子产来,便问子产怎么知道这件事另有隐情的。子产便说:我们这些常人对身边亲人的感情都是差不多的,当亲人生病时我们会很担忧,当亲人快要死的时候是十分害怕,害怕他们死去,而当亲人已经去世的时候,我们则伤心悲痛。而今天这个妇人的丈夫已经死去多时,我从妇人的声音里听到的不是悲痛伤心,而是恐惧和害怕从他的声音中就足以知道其中必有隐情。

虽说如此断案不免有些草率,但也有可以借鉴的地方,以常理来核对案情中的异常从而捕捉到案件的线索不失其可取之处。子产闻声辨认的技巧已经很高明了。但是孔子也深谙此道,且似乎比子产略高一筹。孔子虽然讲过:“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但他凭外貌声色取人的功夫,实在是有过人之处。

孔子在返回齐国的途中,听到了非常哀切的哭声,他对左右说:“此哭哀则哀矣,然非哀者之哀也。”碰到那个哀哭的人之后,才知道他叫丘吾子,又问其痛哭的原因,丘吾子说:“我少时喜欢学习,周游天下,竟不能为父母送终,这是一大过失,我为齐国臣子多年,齐王骄横奢侈,失天下人心,我多次劝谏不成,这是第二大过失。我平生交友无数,深情厚谊,不料最后都绝交了,这是第三大过失。我为人子不孝,为人臣不忠,为人友不诚,还有何脸面立在这世上”说完便投河而死。

耳大声洪,万世之业

“康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繁荣盛世,它奠定了我国现在的版图,也奠定了我国的人口基数,那时的中国不但是亚洲最强盛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泱泱大国,开拓者和奠基人就是名贯古今,耳大声洪的清圣祖康熙,名爱新觉罗·玄烨。这位政绩辉煌的大帝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国封建帝王中亲政时间最长的一位。

公元1661年正月,年仅24岁的顺治帝逝世于清宫养心殿。顺治遗诏中指定皇三子玄烨继承皇位,新皇年号康熙。史称玄烨“天表奇表,神采焕发,双瞳日悬,隆准岳立,耳大声洪,徇齐天纵”。

康熙帝继位时年仅8岁,按照顺治帝遗诏,由四个满族大臣帮助他处理军政大事。四辅臣中,鳌拜功高震主,专横跋扈。他欺皇帝年幼,经常在康熙面前呵责朝臣,甚至大吼大叫地与幼帝争论不休,直到皇帝对他让步为止。他主张“率祖制,复旧章”,事事遵照太祖太宗时的办法处理,把顺治帝时的一些改革措施一一废除,朝廷积习日深。

四辅臣中的索尼年迈早死;遏必隆依附追随鳌拜;唯有苏克萨哈敢于抵制鳌拜,但他一直处于受压制的劣势。公元1667年,康熙已经14岁了,按照祖制,他可以亲政了。苏克萨哈在康熙亲政的第六天,上疏请求隐退。苏克萨哈上疏的目的,一则表明鳌拜专横,自己不得不退;二则试图以自己的隐退迫使鳌拜、遏必隆也相应辞职,交权归政。鳌拜自然明白苏克萨哈的用意,他和同党一起,诬陷苏克萨哈“背负先帝”、“藐视幼主”等24款大罪,将其逮捕入狱,要处以极刑并诛灭全族。康熙得到奏报,坚持不允所请。鳌拜怎肯善罢甘休,他挥动拳头对皇帝无理,连续上奏好几次。康熙和他的祖母孝庄文皇后怕鳌拜因为这件事狗急跳墙,造成国家的动乱,最后只能妥协,仅将磔刑改为绞刑,其他的一切处置,都照准了。

冤杀苏克萨哈后,鳌拜的气焰更加嚣张。朝廷大臣虽更加不满,但慑于他的淫威,人人只求自保,没有人敢于碰硬。

康熙皇帝年少有志,岂肯看到大权旁落,江山毁在自己的手里。他在祖母的指导下,开始了除鳌拜的各种准备。

康熙先是采用“欲擒故纵”的麻痹战术。故意给鳌拜父子戴高帽,分别加封他们父子“一等公”、“二等公”的爵位,“太师”、“少师”的封号,使他们位极人臣,树大招风,更加孤立,甚至连鳌拜图谋不轨,都没有惊动他。

有一次,鳌拜称病在家,玄烨便前去探视。御前侍卫和托发现鳌拜神色异常,便迅速走到鳌拜床前,揭开席子发现一把匕首。鳌拜惊慌失措,玄烨却毫不在意地说:“刀不离身是满人的故俗,不足为怪!”当场稳住了鳌拜。但康熙心中更加明白,除掉这个恶魔,绝不可掉以轻心。

当时皇宫的戍卫都被鳌拜控制了。于是,玄烨特选一批忠实可靠的少年入宫,以练习摔跤为名,另外组成一支可靠的卫队——善扑营。这些少年都是贵族子弟,每天和少年皇帝在一起练摔跤,武功越来越好,本领越来越大。鳌拜入宫,经常看到他们,以为是些小孩子把戏,久而久之,也就不以为然了。

有一次,康熙皇帝得知鳌拜要进宫奏事,便把善扑营的少年卫士集合起来,对他们说:“鳌拜作为先皇托付给我的辅臣,不以国事为重,处处安插亲信,排斥异己,滥杀大臣,甚至胆敢加害于我。你们都是清楚的,为了祖宗社稷,必除此大患。”他见小侍卫们群情激昂,又说:“你们虽然年纪轻轻,可都是我的左膀右臂,我要靠你们除掉这个老家伙。但他武将出身,你们是怕他呢,还是听我的?”侍卫们一个个摩拳擦掌,齐声呼喊:“独畏皇上!”

康熙八年(1669)五月十六日,鳌拜像往常一样大摇大摆跨进内宫的门槛,行至康熙近前,还没站稳脚,小侍卫看到皇帝发出的暗号,一哄而上,拳打脚踢,连拉带拽,将他打翻在地。鳌拜什么阵势都见过,却没见过这种对付他的场面。起初还以为是这群小孩子跟他闹着玩呢。他见到小皇帝那冷峻的面孔和“给我拿下”的威严指命,才明白过来,然而,为时晚矣,他终于被擒拿归案了。

康熙命康亲王主持审讯,议定鳌拜“欺君罔上”等30款罪行。他虽罪不容诛,死有余辜,但康熙念其效力年久,军功显着,遂免其一死,他的死党则被一网打尽。一个少年皇帝,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不动一刀一枪,智除大权奸,朝野称赞,后人评论康熙的机智果断时说:“声色不动而除巨慝,信难能也。”

从此,他逐步地将中央和地方权力集中到自己的手中,得心应手地治理国家。

康熙皇帝除掉鳖拜后,又一个心结便是“三藩”问题。他把这件事写成字条,挂在宫里的柱子上,一次又一次地思考着……

所谓“三藩”,就是指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和平南王尚可喜这三个藩王。他们原来都是明朝的重要将领,投降清朝后,在统一战争中,为消灭明朝和镇压反清的农民起义,立功封爵。三藩之中,吴三桂的地位最高。

吴三桂是个钻营有术的人,28岁就当上了宁远总兵,是明朝镇守辽东的重要将领。他在一次回京述职时,以千金之资购得苏州名妓陈圆圆。李自成攻陷北京后,陈圆圆为义军所得。这个“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变色龙,在高官厚禄的引诱下,扯起“为君父复仇”的遮羞布,致书降清。引清兵入山海关,使清军得以长驱直入北京城,由此建立起在全国的统治。接着,他为清廷从西北打到西南,效尽了犬马之劳,被封为“和硕”亲王、平西大将军,管辖着云南、贵州。

当时无论云贵、两广,还是东南沿海,局势还很不稳定,朝廷极需要他们弹压地方,因此不惜给予种种特权,希图以恩宠讨其欢心。可是“藩王”的势力越来越大,以致难以控制,成了朝廷的威胁了。

吴三桂是云贵两省的土皇帝,地方大小官吏一律由他任免。自行收税,不但不上交,朝廷每年还要从其他省税收中拨给他白银2000万两,比国家总收入的一半还多。老奸巨猾的吴三桂,经常在所辖的民族地区挑起矛盾和冲突,然后派出自己的武装去镇压,借以向朝廷表示西南地区多事,安边守土离他吴三桂不行。他的五华山藩府富丽可比皇宫,到处掠买美女,整日拥姬宴乐,作威作福,慢慢地助长了他们与朝廷的离心力。

康熙皇帝感到“三藩”的气焰日益嚣张,要想实行中央集权,巩固自己的统治,非撤藩不可。康熙时刻都在寻找解决“三藩”问题的时机。康熙十二年(1673),平南王尚可喜以年老多病为由,主动申请撤藩,“归老辽东”。康熙抓住这个机会,立即批准。此举深深地震动了吴、耿两人。他们已看出朝廷急欲撤藩的意向,惶惶不安。为消除朝廷的疑虑,先后被迫上章请撤。而吴三桂根本无意撤藩,毫无思想准备,而且心存侥幸,以为朝廷必予“慰留”。不料,弄假成真,康熙亁纲独断,力排众议,同意撤藩。

吴三桂始料不及,又急又恨,决定起兵对抗。吴三桂振臂一呼,天下响应,耿精忠叛于闽,孙延龄叛于广西,四川巡抚罗森等叛于蜀,襄阳总兵杨来嘉叛于湖北,陕西提督王辅臣叛于宁羌,西北为之动摇。河北总兵蔡禄父子策划于怀庆,以谋泄而未逞;更有甚者,京师有杨起隆等数十人谋划攻占大内。京城内,数次起火,谣言四布,人心惶惶,争欲躲避……是时,“东南西北,战事鼎沸”。朝廷中有人主张以长江为界,分疆而治,向吴三桂求和。

康熙采取了毫不妥协的立场。从一开始,他就迅速地作出反应,断然决定:尚藩、耿藩停撤,削除吴三桂爵位,将其长子吴应熊逮捕,不久即下令处死,以寒吴三桂之心。同时,紧急调兵遣将,分据要津,积极防御,先守而后攻,以荆州为大本营,沿长江布防,阻挡吴军的正面进攻;以山东兖州为适中之地,接济南北;以重兵驻杭州、南昌等地,全力挡住耿军攻势,防止他与吴军合势。战争的进程表明,康熙的这一战略是正确的,恰好击中了叛军的要害。吴三桂的重大失误,就是屯兵南岸,不渡江,军队的锐气随着时间的后延而低落下来。他不愿远离云贵根本,希望与清廷谈和,划江为守,得半壁江山。在遭到康熙的坚决拒绝后,仍全力固守湖南不进,这就给事先毫无准备的清军以喘息的时间,并使康熙从容调兵,顺利实施其战略计划。他利用“君临天下”的政治地位,不仅动员全国奋起“讨逆”,而且千方百计地分化、瓦解吴的部属,诱之以利,晓之以理,不断地削弱吴的实力。而当吴军渐呈劣势时,这种分化、瓦解起到了军事上不能取代的作用。

康熙十五年(1676)六月,王辅臣在平凉被围后,被迫接受了康熙的一再招降。西北战事遂告结束。康熙调其得胜之师疾速南下,增援荆州。十月,清军攻入福建,逼近福州,耿精忠被迫出降,从而剪除了吴三桂东南一翼。次年,已暗通清军的尚之信公开表态反吴,迎接清军进入广州。这时,清军已完成了对吴三桂的战略大包围。吴三桂已感到江河日下,匆忙于康熙十七年(1678)三月在衡州称帝,国号“大周”,改元“昭武”。局势继续恶化,他忧心忡忡,于八月病死。他的孙子吴世瑶即位,改元“洪化”。吴三桂一死,部属军心涣散,斗志锐减,屡战屡败,退回云南。

康熙不失时机地布置战略大反攻。康熙二十年(1681)九月,三路大军会师于昆明城下,长数十里。一个月后,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粮食不继,人心惶惶,南门守将暗降清军,里应外合,昆明陷落。吴世瑶服毒自杀,其部属骨干人物或投降、自杀,或被俘处斩。

啼声惊大鸟,及长一英雄

岳飞,字鹏举,崇宁二年(1103)二月十五生于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一个农家。据说岳飞出世那天,他响亮的啼声惊醒了一只停留在他家屋顶的大鸟,大鸟张开双翼在天空中飞翔起来。父亲岳和便替儿子取名“飞”,别号“鹏举”,希望儿子将来前程似锦,远举高飞。

少时,岳飞家境贫寒,自幼在家帮父母干些农活。虽然上不起学,但他却很爱读书写字,母亲姚氏便拿树枝教他写字,经常给他讲一些古代英雄豪杰的故事。岳飞天资聪慧,少时便有志气节操,性格朴实憨厚。他喜欢读《春秋左传》及孙子、吴起兵法,对用兵打仗有浓厚的兴趣。

成年后,父亲便把他送到一个有钱的人家当家丁,岳飞天生神力,能拉三百多斤的劲弓,八石的强弩。11岁时,外祖父就带他到县里着名的刀枪师陈光处学枪法,后来又向村里武林高手周同处学习射箭,周同见岳飞少年壮志勤奋刻苦,便把自己掌握的精湛武艺穷囊而教,还把自己最心爱的一支劲弓送给了岳飞,岳飞在他的精心指导下,能左右开弓,百发百中。

靖康元年(1126)八月,金兵出兵南下,十一月便逼近开封,京城无赖郭京声称他会神术“六甲法”,只要挑选七千七百七十七人,经过念咒培训后,便刀枪不入即可捉拿金冰德两路元帅,消灭金军。兵部尚书孙傅立即举荐给钦宗,钦宗对郭京封官赏银。郭京坐在汴京的城楼上,装腔作势。他命城中守军全部撤退,妄称凡人看一眼,他的神术就不灵了。郭京也在实在混不下去的情况下携带金银珠宝溜出京城,向南逃得无影无踪。就这样金军不费一兵一卒,便占领了汴京。

宋钦宗带领大臣向金国称臣,还派遣大批的官员,三番五次的向富豪之家大肆搜刮金银珠宝,以讨好金军。北宋王朝就这样灭亡了,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耻”。

岳飞早在公元1122年宋朝“联金抗辽”之际,便被以“敢死义士”招募入伍,不久其父病故,岳飞回家奔丧,离开了部队。在国家遭受危难之际,20岁的岳飞,决心从军抗金。年迈的老母深明大义,支持岳飞从戎报国。一天晚上,她让儿子把衣服脱下来,岳飞跪在母亲面前,在昏暗的灯光下,岳母用针在他的背上刺“精忠报国”四个字,岳飞接受了母亲的期望和勉励。

金兵再次大举进犯,岳飞便投奔河北招抚使张所,颇受赏识。曾在王彦统辖下抗金,渡河收复新乡。因与王彦不和,转战汴京,投奔宗泽,在黄河以南连续战胜金军。次年,曾24次上书高宗请求还都的老将宗泽忧愤成疾,临终三呼“渡河!”而亡,岳飞随接替东京留守的杜充南下,退往建康(今江苏南京市)。1129年冬,金军由兀术统率大举南侵,渡江攻入建康。高宗辗转逃往海上,仅率臣八九人,乘楼船漂泊于温州、台州一带。

岳飞奉命收复建康,先率部在城南牛头山埋伏,深夜派百名黑衣战士混入敌营,使金军于梦中,互相残杀,又伺机捕捉敌人哨兵,获知敌北撤路线,火速赶往静安镇,横刀跃马冲入敌军,往来翻飞击毙敌军无数,乘胜进驻建康后,升任通(今江苏南通)、泰(今江苏泰州)镇抚使。岳飞由此崭露头角。

1130年,金扶植汉奸刘豫割据河南、淮北建立伪齐政权,使其牵制南宋以缓和宋对金的直接威胁。放回降臣原宋御史中丞秦桧,让他劝诱高宗称臣,南北分治。同时由兀术率主力征服川、陕,以断南宋兵粮之援。

南宋相应在江淮之间设防,派岳飞防守江州(今江西九江)至江陵(今湖北江陵)一线,岳飞先平定叛军、游寇及农民起义,收编精兵,以后三次主动出击,大获全胜。

第一次在1134年,岳飞率军从江州出征,收复伪齐占领的襄阳等六州之地。在随州(今湖北随县)岳飞的16岁长子岳云,手握各重80斤的铁锤力夺头功。在襄阳,岳飞慧眼识破敌人以骑兵布防江岸,以步兵摆阵阔野的破绽,令部将以手持长枪的步兵攻敌骑兵,使其阵脚大乱,互相争挤夺路,落入江中。又以骑兵将敌步兵杀得丢盔卸甲,击溃伪齐主力。仅三个月即顺利收复六州,保住了长江中游,打通了通往川陕之路,扭转了南宋的被动局面,增强了军民抗敌的勇气和信心。32岁的岳飞被破例提升为清远节度使,又进封武昌郡开国侯,享受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同等的宋朝最高殊荣。

由于高宗严令不得越界追敌,岳飞只得率军回鄂州(今湖北武昌)驻防,期盼着“何日请缨提劲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年底,金、齐联军进逼庐州(今安徽合肥),高宗“御札”岳飞东下解围。牛皋等13骑先遣,略展“岳”字旗,已使敌军心动摇,待援军赶到又追杀敌军30余里,以至百里外的兀术大营也闻风北逃。

1135年夏,岳飞率军镇压洞庭湖地区杨么起义,被朝廷封为开国公。岳家军由于收编起义军人数猛增。次年,岳家军第二次北上出击,收复洛阳西南险要之地,夺取烧毁伪齐粮秣,逼近黄河。因朝廷不供军粮,功败垂成。虽升职太尉,壮志难酬,填《满江红》抒怀: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1137年,金下令取消节节败退的伪齐,以归还河南、陕西为条件诱使南宋议和称臣纳贡。1139年元旦,秦桧代高宗向金使跪拜称臣、接受金朝皇帝诏书,达成和议。岳飞坚决反对,上表称“和好不可恃”,并四次奏辞因和议而赏封给他的官衔,遭秦桧忌恨。

果然,金军于1140年五月撕毁和约,四路伐宋。高宗大惊失色,不得不下令各军分别抵抗。岳飞第三次出击,令所部一支分路进攻河南,一支重返河北,自己率主力从正面向汴京推进。40多天,先后收复陈州(今河南淮阳)等重镇,从三面形成对汴京的包围圈。7月初,岳飞以少数轻骑驻守郾城,每天派小股人马向金军挑战。兀术由小路进军至城北20里处与岳家军相遇。

岳飞命岳云先闯敌阵,苦战几十回合,获胜。兀术遂以有“常胜军”之称的“铁塔兵”、“拐子马”袭来。“铁塔兵”是金兀术侍卫亲军,由三千余头戴双层铁盔、身披重甲的骑兵组成,每推进一段,后面便置障碍,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正面冲锋时,犹如一道铁墙。左右两翼配备轻骑兵一万五千,常在战斗最激烈时突然出击,称“拐子马”。待敌军临近,岳飞指挥经过专门训练的步兵手持“麻扎刀”和大斧专砍马腿,使敌马翻人仰不得前进。从午后直战至天黑,金军大败。

接着,在郾城附近连战连捷。在颖昌(今河南许昌)再杀退兀术的十万步兵和三万骑兵。金军全线崩溃,副帅毙命,兀术败逃。岳飞上书高宗:此乃“陛下中兴之机,金贼必亡之日”。并亲率岳家军追抵朱仙镇,距汴京仅45里,与义军配合将兀术围困在汴京,派猛将率500精骑与十万金军对阵。

兀术哀叹:“自我起兵北方以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失败过。”岳飞决心乘胜渡河收复河北,激励部将:“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然而,高宗慑于岳飞震主之威,听信秦桧奏言,“令岳飞暂且班师”,下令各路大军一律撤回原驻地。岳飞锐意北伐,上奏道:“豪杰向风,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高宗借口“孤军不可久留”,一天催发12道金牌,日行四五百里。岳飞涕泪交流,痛心疾首,大放悲声:“十年之功,废于一旦!”被迫撤军。

此后,兀术提出“必杀飞,始可和”的条件。高宗于1141年一举剥夺韩世忠、张俊、岳飞的兵权,解散其军队。诏岳飞赴临安(今浙江杭州)任枢密使。不久秦桧又唆使大臣弹劾岳飞,使罢官出朝。再诬陷岳飞与岳云及部将张宪谋反,将岳飞逮捕入狱,由高宗亲自审理此案。审讯中御史中丞何铸被岳飞背上由老母亲手刺上的“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深深感动,转而为岳飞鸣冤。同年底,宋金议和,规定;宋金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为界;南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25万匹两;南宋称臣,且“世世子孙谨守臣节”。

1142年1月,岳飞被以“莫须有”(即或许有)罪赐死,岳飞手书:“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后,将毒酒一饮而尽,时年39岁。

岳飞死后,全家被抄,五子中除岳霖被人收养,余皆或充军岭南,或逃往湖广。甚至下属也被株连罢免或处死。直至高宗退位,孝宗为鼓士气,平民愤。才追复岳飞官职,将其遗骸依礼迁葬于西湖栖霞岭下。宁宗时,追封岳飞为“鄂王”;立岳庙。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礼记全集《曲礼下》原文赏析与注解

    曲礼下 【原文】 凡奉者当心,提者当带。执天子之器则上衡[1],国君则平衡,大夫则绥之,士则提之。凡执主器,执轻如不克。执主器,操币[2]、圭、璧,则尚左手,行不举足,车轮曳踵。立则磬折[3]垂佩

  • 周昙《赵高》官场诗词赏析

    史载,赵高本为赵人,秦灭赵后,赵高作为阉宦被掳入秦,由此,一些史家推断,赵高的“沙丘之变”、“指鹿为马”,更像一个典型的复仇故事。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无法拨开这段历史的迷雾,但一个事实却不得不说,就在子

  • 《止酒》赏析

      陶渊明可以辞官,可以守穷,但不可一日无酒,饮酒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嗜好。所以对于他来说,停止饮酒将是十分痛苦的事情。但陶渊明却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说明自己对于酒的依恋和将要戒酒的打算。诗中每句用一“止”

  • 文言文训练:锅巴救命

    文言文训练:锅巴救命   吴郡陈某,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陈作郡主簿②,恒装一囊,每煮食,辄伫录③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④归

  • “侍中、侍郎郭攸之”“上令封德彝举贤”阅读答案及翻译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 《先秦散文·荀子·致士》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荀子·致士》原文鉴赏 衡听、显幽、重明、退奸、进良之术①:朋党比周之誉②,君子不听;残贼加累之谮③,君

  • 晋书陆晔传文言文翻译

    晋书陆晔传文言文翻译   引导语:《晋书陆晔传》相信很多人都有读过,那么有关《晋书陆晔传》的翻译哪里有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晋书陆晔传  陆晔,

  • “吐谷浑年七十二卒,有子六十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吐谷浑年七十二卒,有子六十人,长曰吐延,嗣。吐延身长七尺八寸,雄姿魁杰,羌虏惮之,号曰项羽。性俶傥不群,尝慷慨谓其下曰:“大丈夫生不在中国当高光之世与韩彭吴邓并驱中原定天

  • 白朴《木兰花慢 覃怀北赏梅,同参政西庵杨丈,和》全诗赏析

    记罗浮仙子,俨微步、过山村。正日暮天寒、明装淡抹,来伴清樽。行云黯然飞去,怅参横月落梦无痕。翠羽嘈嘈树杪,玉钿隐隐墙根。山阳一气变冬温。真实不须论。满竹外幽香,水边疏影,直彻苏门。仿佛对花终日,拌淋漓

  • 西塞山前白鹭飞全诗

    渔歌子 唐代: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