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韩非子·难二第三十七》译文与赏析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0-16 23:11:39阅读:639

难二第三十七

【题解】

《难二》包括七个故事,第一个反对省刑,提出“刑当无多,不当无少”;第二个反对仁政,提出不能赏无功,必须诛有过;第三个否定孔子给予文王仁和智的评价;第四个提出成就功业需要“君臣俱有力”;第五个提出君主只要凭着手中的官职和爵禄就不会“劳于索人”,同时使用大臣时又要始终防范其劫夺和篡弑;第六个讨论利用天时和人事增加国家税入的问题;最后一个反对君主身先士卒,认为取胜的诀窍在于利用好利恶害的人性,实行信赏必罚。

【原文】

景公过晏子,曰:“子宫小,近市,请徙子家豫章之圃[1]。”晏子再拜而辞曰:“且婴家贫,待市食,而朝暮趋之,不可以远。”景公笑曰:“子家习市,识贵贱乎[2]?”是时景公繁于刑。晏子对曰:“踊贵而屦贱[3]。”景公曰:“何故?”对曰:“刑多也。”景公造然变色曰:“寡人其暴乎!”于是损刑五。

【注释】

[1]宫:甲骨文字形,像房屋形。在穴居野处时代也就是洞窟。外围像洞门,里面的小框框像彼此连通的小窟,即人们居住的地方。本义:古代对房屋、居室的通称(秦、汉以后才特指帝王之宫)。徒:搬家、迁移。圃:菜园、花园。[2]习:通晓、熟悉。[3]踊:(yǒnɡ)春秋时期以前指受刖足刑者所用的一种特制鞋。屦:(jù)用草和麻绳编织而成的鞋子。

【译文】

齐景公去探望晏子,说:“你的住房很小,又靠近集市,请你搬家到豫章的园林中吧。”晏子再次拜谢推辞说:“我晏婴家里比较贫穷,依靠购买食物过日子,而早晚都要到集市,不能远离集市呀。”齐景公笑着说:“先生家熟悉集市行情,知道物品的贵贱吗?”当时齐景公执政多使用酷刑。晏婴回答说:“受刖刑者穿的鞋贵而平常人穿的鞋很便宜。”齐景公说:“这是什么缘故?”晏婴回答说:“是刑法使用过多了。”齐景公吃惊得变了脸色说:“我大概过于残暴了!”于是减去五种刑罚。

【原文】

或曰:晏子之贵踊,非其诚也,欲便辞以止多刑也。此不察治之患也。夫刑当无多,不当无少。无以不当闻,而以太多说,无术之患也。败军之诛以千百数,犹北不止;即治乱之刑如恐不胜,而奸尚不尽[1]。今晏子不察其当否,而以太多为说,不亦妄乎?夫惜草茅者耗禾穗,惠盗贼者伤良民。今缓刑罚,行宽惠,是利奸邪而害善人也,此非所以为治也。

【注释】

[1]北:败逃。

【译文】

有人说:“晏婴说的刖鞋昂贵,这并不是真实的想法,他是想用巧妙的话来制止过多的刑罚。这是不懂得治理方法才造成的过错。用刑适当就不嫌多,用刑不适当就少也无益。晏子不以用刑不当告知君主,而以用刑过多而劝说,这是没有法术的祸患。打了败仗的军队被杀头的人数以千计,但还是败逃不止;可见治理混乱的刑罚只怕用得不够,而奸邪还是不能除尽。现在晏子不去考察用刑是否得当,而以用刑过多进行劝说,这不是很荒唐吗?爱惜茅草就会损害庄稼,慈爱盗贼就会伤害良民。如今要放松刑罚,施行宽厚仁爱,这就是便利奸邪的人而伤害好人啊,这不是用来治理国家的策略。

【原文】

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耻之,三日不朝。管仲曰:“此有国之耻也,公胡其不雪之以政[1]?”公曰:“胡其善!”因发仓囷赐贫穷,论囹圄出薄罪[2]。外三日而民歌之曰:“公胡不复遗冠乎?”

【注释】

[1]胡:怎样、何。[2]囷:(qūn)圆形的谷仓。

【译文】

齐桓公喝酒喝醉了,丢失了自己的帽子,感到很羞耻,三天没有上朝办事。管仲说:“这是国君的耻辱,您为什么不搞好政事来洗刷此耻辱呢?”齐桓公说:“您的建议何等好啊!”因而打开谷仓把粮食赐给贫穷的人,审查监狱中的囚徒把犯轻罪的人释放了。过了三天民众便为此歌唱道:“桓公为何不再次丢失帽子呀!”

【原文】

或曰:管仲雪桓公之耻于小人,而生桓公之耻于君子矣。使桓公发仓囷而赐贫穷,讼囹圄而出薄罪,非义也,不可以雪耻;使之而义也,桓公宿义,须遗冠而后行之,则是桓公行义非为遗冠也?是虽雪遗冠之耻于小人,而亦遗义之耻于君子矣。且夫发囷仓而赐贫穷者,是赏无功也;论囹圄而出薄罪者,是不诛过也。夫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于上;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此乱之本也,安可以雪耻哉?

【译文】

有人说:管仲在小人中洗刷了齐桓公的耻辱,却在君子中产生了齐桓公的耻辱。让齐桓公打开谷仓把粮食赐给贫穷的人,审查监狱中的囚徒把犯轻罪的人释放了,不符合义,就不可以洗刷耻辱;假如这样做符合义,桓公不及时行义,却等到遗失帽子后再施行,那么齐桓公行义不就是为了遗失帽子吗?这样虽然在小人中洗刷了耻辱,那么在君子中产生了丢失义的耻辱。况且打开谷仓把粮食赐给贫穷的人,是奖赏没有功劳的人;审查监狱中的囚徒把犯轻罪的人释放了,是不惩罚有罪过的人。奖赏没有功劳的人,那么民众就会侥幸地希望从君主那里得到意外的奖赏;不惩罚有罪过的人,那么民众犯罪不受惩罚就容易为非作歹。这就是国家动乱的根本,怎么能用来洗刷耻辱呢?

【原文】

昔者文王侵盂、克莒、举鄷,三举事而纣恶之[1]。文王乃惧,请入洛西之地、赤壤之国方千里,以请解炮烙之刑。天下皆说[2]。仲尼闻之,曰:“仁哉,文王!轻千里之国而请解炮烙之刑。智哉,文王!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

【注释】

[1]盂(yú)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沁阳市西北。莒:(jǔ)古地名,位于今山西祁县东南。鄷:(fēnɡ)古地名,又作丰,位于今陕西省户县东北。[2]说:(yuè)同“悦”,高兴。

【译文】

以前周文王侵占了盂、攻克了莒、夺取了丰地,做了这三件事而商纣王就憎恶他了。周文王感到恐惧了,便向商纣王请求献上洛水以西的土地、赤壤方圆千里的土地,用来请求废除炮烙这种酷刑。于是天下的人都很高兴。孔子听后,说:“太仁爱了,周文王!轻视方圆千里的土地而用它来请求废除炮烙酷刑。太明智了,周文王!献出了方圆千里的土地而得到了天下的民心。”

【原文】

或曰:仲尼以文王为智也,不亦过乎?夫智者,知祸难之地而辟之者也,是以身不及于患也[1]。使文王所以见恶于纣者,以其不得人心耶,则虽索人心以解恶可也。纣以其大得人心而恶之,己又轻地以收人心,是重见疑也,固其所以桎梏囚于羑里也。郑长者有言:“体道,无为无见也。”此最宜于文王矣,不使人疑之也。仲尼以文王为智,未及此论也。

【注释】

[1]辟:通“避”,躲避。

【译文】

有人说:孔子认为周文王很明智,不是错了吗?明智者,是知道祸害灾难所在的地方而能躲避开的人,因此自身不会遭到祸患。假使周文王被商纣王憎恨的原因,是文王不得民心,那么文王使用求取民心的办法来消除商纣王的憎恶是可以的。商纣王因为周文王很得民心而憎恶他,他自己又轻易放弃土地来收获民心,这是加重被商纣王怀疑,这正是周文王被戴上刑具囚禁在羑里的原因。郑国的长者有这样的话:“能领会和施行道的人,是无所作为无所暴露的。”此话最适用于周文王了,因为这样做可以不让人怀疑他。孔子认为周文王明智,还不如郑国的长者的这种理论。

【原文】

晋平公问叔向曰:“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叔向对曰:“管仲善制割,宾胥无善削缝,隰朋善纯缘,衣成,君举而服之。亦臣之力也,君何力之有?”师旷伏琴而笑之。公曰:“太师奚笑也?”师旷对曰:“臣笑叔向之对君也。凡为人臣者,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君弗食,孰敢强之也?臣请譬之:君者,壤地也;臣者,草木也。必壤地美,然后草木硕大。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

【译文】

晋平公请问叔向说:“以前齐桓公多次会合诸侯,一举匡正天下,不知道是依靠了臣子的力量,还是依靠了君主的力量?”叔向回答说:“管仲善于剪裁,宾胥无善于修削缝纫,隰朋善于镶饰衣边,衣裳做成了,君主拿起来穿上。这是臣子的力量,君主有什么力量呢?”师旷趴在琴上笑他。晋平公说:“太师笑什么呢?”师旷回答说:“我笑叔向回答君主的话。凡是做臣子的,就像厨师调好五味食品进献给君主。君主不吃,谁敢强迫他?请让我用一个比喻:君主,好比土壤;臣子,好比草木。必须土壤肥沃,然后草木才高大茂盛。这是君主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

【原文】

或曰:叔向、师旷之对,皆偏辞也。夫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美之大者也,非专君之力也,又非专臣之力也。昔者宫之奇在虞,僖负羁在曹,二臣之智,言中事,发中功,虞、曹俱亡者,何也?此有其臣而无其君者也。且蹇叔处干而干亡,处秦而秦霸,非蹇叔愚于干而智于秦也,此有君与无君也。向曰“臣之力也,”不然矣。昔者桓公宫中二市,妇闾二百,被发而御妇人。得管仲,为五伯长,失管仲、得竖刁而身死,虫流出尸不葬。以为非臣之力也,且不以管仲为霸;以为君之力也,且不以竖刁为乱。昔者晋文公慕于齐女而亡归,咎犯极谏,故使反晋国。故桓公以管仲合,文公以舅犯霸,而师旷曰“君之力也,”又不然矣。凡五霸所以能成功名于天下者,必君臣俱有力焉。故曰:叔向、师旷之对,皆偏辞也。

【译文】

有人说:叔向、师旷的回答,都是片面的言论。一举匡正天下,多次会合诸侯,如此美好的大功业,既不是君主一个人的力量,也不单是臣子们的力量。以前宫之奇在虞国,僖负羁在曹国,这两个臣子的智慧,说话都能预料到事实真相,行动都能取得功效,但虞国、曹国都灭亡了,为什么呢?这是有臣子的力量而没有君主的力量啊。再说蹇叔住在虞国时候虞国灭亡了,住在秦国而秦国就称霸了,这并不是蹇叔住在虞国时愚蠢而住在秦国时就有智慧了,这是取决于君主的情形。叔向说“靠臣子的力量”,就不对了。以前齐桓公在宫中有两处街坊,女子住的里巷之门就有二百个,齐桓公披头散发在此玩弄女人。但得到管仲的辅佐,就成了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个称霸的;失去管仲、任用竖刁便自身死亡,蛆虫爬出尸体还得不到埋葬。如果认为这不是臣子的力量,那么就不能说因为重用了管仲才称霸;如果认为这是君主的力量,那么就不能说因为重用了竖刁才造成混乱。从前晋文公爱慕齐国的女子而不回国,舅犯极力劝谏,因此才使他回到晋国。所以齐桓公靠管仲而会合诸侯,晋文公靠舅犯称霸,但是师旷说“全凭君主的力量”,就又不对了。所有的五霸之所以能在天下立功成名,必定是君臣都为此出力了。所以说:叔向、师旷的回答,都是片面的言论。

【原文】

齐桓公之时,晋客至,有司请礼[1]。桓公曰:“告仲父”者三。而优笑曰:“易哉,为君一曰仲父,二曰仲父。”桓公曰:“吾闻君人者劳于索人,佚于使从[2]。吾得仲父已难矣,得仲父之后,何为不易乎哉?”

【注释】

[1]有司:专职官吏。[2]佚:通“逸”,安逸。

【译文】

齐桓公执政的时候,晋国的客人来到,主管接待的官吏请问用什么礼仪。齐桓公说了三遍:“告诉仲父”。身边的优伶就笑着说:“当君主容易啊!说一两次仲父就行了。”齐桓公说:“我听说做君主在寻找人才时很辛劳,使用人才就安逸了。我得到仲父已经相当艰难的了,得到仲父后,做起君主来为什么不容易呢?”

【原文】

或曰:桓公之所应优,非君人者之言也。桓公以君人为劳于索人,何索人为劳哉?伊尹自以为宰干汤,百里奚自以为虏干穆公。虏,所辱也;宰,所羞也。蒙羞辱而接君上,贤者之忧世急也。然则君人者无逆贤而已矣,索贤不为人主难。且官职,所以任贤也;爵禄,所以赏功也。设官职,陈爵禄,而士自至,君人者奚其劳哉?使人又非所佚也。人主虽使人,必度量准之,以刑名参之[1];以事,遇于法则行,不遇于法则止;功当其言则赏,不当则诛。以刑名收臣,以度量准下,此不可释也,君人者焉佚哉?

【注释】

[1]刑名:即名实。刑,通“形”。下文凡言“刑名”之“刑”同此。

【译文】

有人说:齐桓公所应答优伶的,并不是做君主的人应该说的话。齐桓公认为当君主的人要辛劳地去寻找人才,寻找人才有什么辛劳的呢?伊尹让自己当了厨师去求取商汤的任用,百里奚让自己当了奴隶去求取秦穆公的任用。奴隶,是被人辱骂的;厨师,是被人耻笑的。蒙受耻笑和辱骂去接近君主,是因为贤德的人忧虑天下的心情很迫切啊。那么当君主的人只要不拒绝贤德的人就行了,所以寻找人才并不是君主的难事。况且官职,是用来任用贤德之人的;爵位俸禄,是用来奖赏功劳的。设置官职,安排爵位俸禄,那么有才能的人自己就会来到,当君主的人怎么会辛劳呢?而使用人也不是什么安逸的事。君主虽然使用人,但是一定要用法度来衡量他们,用名实来检验他们;使他们办事,符合法令的就让他们实行,不符合法令的就制止;功劳与所说的相称就加以奖赏,不相称就加以惩处。用名实是否相称来录用臣子,用法度为标准来规范臣下,这是不可以放松的,当君主的人哪里能得到安逸呢?

【原文】

索人不劳,使人不佚,而桓公曰:“劳于索人,佚于使人”者,不然。且桓公得管仲又不难。管仲不死其君而归桓公,鲍叔轻官让能而任之,桓公得管仲又不难,明矣。已得管仲之后,奚遽易哉?管仲非周公旦。周公旦假为天子七年,成王壮,授之以政,非为天下计也,为其职也。夫不夺子而行天下者,必不背死君而事其仇;背死君而事其仇者,必不难夺子而行天下;不难夺子而行天下者,必不难夺其君国矣。管仲,公子纠之臣也,谋杀桓公而不能,其君死而臣桓公,管仲之取舍非周公旦,未可知也。若使管仲大贤也,且为汤武。汤武,桀、纣之臣也;桀、纣作乱,汤、武夺之。今桓公以易居其上,是以桀、纣之行居汤、武之上,桓公危矣。若使管仲不肖人也,且为田常。田常,简公之臣也,而弑其君。今桓公以易居其上,是以简公之易居田常之上也,桓公又危矣。管仲非周公旦以明矣,然为汤、武与田常,未可知也。为汤、武,有桀、纣之危;为田常,有简公之乱也。已得仲父之后,桓公奚遽易哉?若使桓公之任管仲,必知不欺己也,是知不欺主之臣也。然虽知不欺主之臣,今桓公以任管仲之专借竖刁、易牙,虫流出尸而不葬,桓公不知臣欺主与不欺主已明矣,而任臣如彼其专也,故曰:桓公暗主。

【译文】

寻找人才不辛劳,使用人才不安逸,而桓公却说:“寻找人才辛劳,使用人才安逸”的话,是不对的。而且齐桓公得到管仲又不艰难。管仲不为自己的主子公子纠殉身而归顺齐桓公,鲍叔能看轻高官厚禄谦让有才能的人任相,说明齐桓公得到管仲不难,这是很明显的。已经得到管仲之后,哪里就容易了呢?管仲不是周公旦。周公旦代理天子执政七年,等到周成王长大成人,就把政权交给了成王,他并不是为了自己得到天下,而是为了尽到自己的职责。不篡夺幼主的君位来治理天下的人,必定不会背叛已死的君主来侍奉自己君主的仇敌;背叛已死的君主而侍奉自己君主的仇敌,必定不难于篡夺幼主的君位而统治天下;不难于篡夺幼主的君位而统治天下的人,必定不难于夺取自己君主的国家。管仲,是公子纠的臣下,谋杀桓公没成功,他的君主死了就向桓公称臣了,管仲的取舍不像周公旦,是很明白的。假如管仲很贤能,那么他将会成为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人。商汤王,周武王,是夏桀王、商纣王的臣下;夏桀王、商纣王作乱,商汤王、周武王就夺取了他们的政权。如今齐桓公带着做君主容易的思想位居管仲之上,就好比是有夏桀王、商纣王的品行处在商汤王、周武王之上,桓公很危险啊。假如管仲是个德行不好的人,那么将成为田常那样的人。田常,是齐简公的臣下,而杀死了他的君主。现在齐桓公带着做君主容易的思想处在管仲之上,这是和齐简公安逸地位居田常之上一样,桓公又危险了。管仲不像周公旦那样已经很明显了,然而他将成为商汤王、周武王还是成为田常,还不能知晓啊。如果他成为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人,桓公就有夏桀王、商纣王那样的危险;如果他成为田常那样的人,那么就有齐简公那样的祸乱。已经得到仲父之后,齐桓公哪里就容易了呢?假如齐桓公任用管仲的时候,必定知道管仲不会欺骗自己,这就是齐桓公能了解不欺骗君主的臣子啊。然而,虽然齐桓公了解不欺骗君主的臣子,但如今齐桓公用使管仲专权的办法转用到竖刁、易牙身上,导致死后尸体上的蛆虫爬出了门还得不到埋葬,说明桓公不能知晓臣子欺骗君主还是不欺骗君主已是很明显了,但他任用臣子像管仲那样的专一,所以说:桓公是个昏庸的君主。

【原文】

李克治中山,苦陉令上计而入多。李克曰:“语言辨,听之说,不度于义,谓之窕言[1]。无山林泽谷之利而入多者,谓之窕[2]货。君子不听窕言,不受窕货。子姑免矣。”

【注释】

[1]说:(yuè)通“悦”,高兴。[2]窕:虚浮不实。

【译文】

李克治理中山,苦陉县县令年终上报时钱粮收入多。李克说:“话说得动听,使人听到就高兴,但不符合常理,这种活叫做窕言”。没有山岭森林湖泊峡谷等富饶的自然资源而收入多的,这种收入叫做“窕货”。君子不听信窕言,不接受窕货。你就此免除职务吧。”

【原文】

或曰:李子设辞曰:“夫言语辩,听之说,不度于义者,谓之窕言[1]。”辩在言者;说在听者:言非听者也。所谓不度于义,非谓听者,必谓所听也。听者,非小人,则君子也。小人无义,必不能度之义也;君子度之义,必不肯说也。夫曰:“言语辩,听之说,不度于义”者,必不诚之言也。入多之为窕货也,未可远行也。李子之奸弗蚤禁,使至于计,则遂过也。无术以知而入多,入多者,穰也,虽倍入,将奈何[2]?举事慎阴阳之和,种树节四时之适,无早晚之失、寒温之灾,则入多[3]。不以小功妨大务,不以私欲害人事,丈夫尽于耕农,妇人力于织纴,则入多。务于畜养之理,察于土地之宜,六畜遂,五谷殖,则入多。明于权计,审于地形、舟车、机械之利,用力少,致功大,则入多。利商市关梁之行,能以所有致所无,客商归之,外货留之,俭于财用,节于衣食,宫室器械周于资用,不事玩好,则入多。入多,皆人为也。若天事,风雨时,寒温适,土地不加大,而有丰年之功,则入多。人事、天功二物者皆入多,非山林泽谷之利也。夫无山林泽谷之利入多,因谓之窕货者,无术之害也。

【注释】

[1]李子:指李克。[2]穰:(ránɡ)丰收。[3]举事:办事,这里指农作。慎阴阳之和:顺应自然的变化。慎:通“顺”。

【译文】

有人说:李克的观点说:“话说得动听,使人听到就高兴,但不符合常理,就称之为窕言。”语言是否动听在于说话的人;高兴不高兴在于听话的人;说话的人并不是听话的人。所谓不符合常理,不是指听话的人,就是指所听到的话。听话的人,不是小人,就是君子。小人不懂得常理,必然也就不能用常理来衡量;君子用常理来衡量,必定会不高兴了。如果说:“话说得动听,使人听到就高兴,但不符合常理”的,必定就是不诚信的语言。如果收入多就是窕货,就不可以长远地实行。李克对这种奸邪的行为不及早禁止,而让它一直拖到年终上报,这是助长过错。李克没有方法了解情况而只知道收入过多,收入过多,是因为庄稼丰收,虽然有加倍的收入,又能怎么样呢?农作顺应自然的变化,种植遵照四季的节气进行合适的安排,没有种早种晚的失误和过冷过热的灾难,那么收入就多。不因小功利而妨碍大的农务,不因为个人的欲望而损害人们的劳动,成年男子尽力于农耕,妇女致力于纺织,那么收入就多。致力于畜牧养殖业的技术,考察土地的情况,六畜兴旺,五谷丰登,那么收入就多。明察于权衡计划,审查地形、舟车、机械的便利,用掉的力气少,得到的功效大,那么收入就多。方便商场集市关卡桥梁的通行,能用自己富有的东西换到自己没有的东西,客商都来归聚,外来的货物都能存留下来,在财物消费上注意节俭,在衣着食物上注意节约,房屋器具合于实用,不追求珍贵的玩物,那么收入就多。收入增多,都是人为的。假如自然情况好,风雨适时,冷热适时,即使土地没有增加,也有丰年的功利,那么收入就多了。人的劳动、天气的作用这两方面都能使收入增多,并不是只能靠山岭森林湖泊峡谷的富饶资源而使收入增多。如果没有山岭森林湖泊峡谷的资源而收入增多,就称之为窕货,这是不懂法术的言论。

【原文】

赵简子围卫之郛郭,犀盾、犀橹,立于矢石之所及,鼓之而士不起[1]。简子投曰:“乌乎!吾之士数弊也[2]。”行人烛过免胄而对曰[3]:“臣闻之:亦有君之不能耳,士无弊者。昔者吾先君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战十有二胜,是民之用也[4]。献公没,惠公即位,淫衍暴乱,身好玉女,秦人恣侵,去绛十七里,亦是人之用也。惠公没,文公授之,围卫,取邺,城濮之战,五败荆人,取尊名于天下,亦此人之用也。亦有君不能耳,士无弊也。”简子乃去盾、橹,立矢石之所及,鼓之而士乘之,战大胜。简子曰:“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也。”

【注释】

[1]郛:(fú)春秋战国时期指城圈外围的大城。郭: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内城叫城,外城叫郛郭。犀:坚固之意。橹:(lǔ)大盾牌。[2]数:通“速”,很快。弊:疲困。[3]行人:官名,掌管外交事务。胄:(zhòu)头盔。[4]有:通“又”。

【译文】

赵简子围攻卫国国都的外城,使用坚固的大盾牌,站在箭和滚石到达不了的地方,击鼓而将士们不冲上去。赵简子丢下鼓槌说:“哎呀!我的战士这么快就疲困了。”掌管外交事务的官烛过脱去头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只有君主不会使用士兵的,士兵没有会疲困的。从前我们的先君晋献公兼并国家十七个,征服国家有三十八个,打了十二次胜仗,就是用的这些百姓。晋献公死后,惠公即位,荒淫无度暴虐昏乱,贪恋美女,于是秦国人肆意入侵,距离晋国都城绛只有十七里路,也是用的这些百姓。晋惠公死后,晋文公接掌政权,围攻卫国,夺取了邺城,在城濮战役中,五次打败楚军,取得了天下公认的尊贵的霸主之名,这也是用的这些百姓。因此只有君子不会使用士兵的,士兵没有会疲困的。”赵简子于是丢掉坚固的大盾牌,站在箭和滚石能到达的地方,击鼓而士兵们乘着鼓声进攻,于是战斗取得了大胜。赵简子说:“与其让我得到兵车一千辆,还不如听到掌管外交事务的烛过的一番话啊。”

【原文】

或曰:行人未有以说也,乃道惠公以此人是败,文公以此人是霸,未见所以用人也。简子未可以速去盾、橹也。严亲在围,轻犯矢石,孝子之所爱亲也。孝子爱亲,百数之一也。今以为身处危而人尚可战,是以百族之子于上皆若孝子之爱亲也,是行人之诬也。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赏厚而信,人轻敌矣;刑重而必,人不北矣。长行徇上,数百不一失;喜利畏罪,人莫不然。将众者不出乎莫不然之数,而道乎百无失人之行,人未知众之道也。

【译文】

有人说:掌管外交事务的烛过并没有用什么道理来进言,他只说出晋惠公用了这些人就失败了,晋文公用了这些人就称霸了,却没有指明用人的方法。赵简子不能因为这些话就马上丢掉坚固的大盾牌。父母亲在包围之中,儿子冒着箭和滚石去援救,是因为孝子爱父母的缘故。孝子敬爱父母,一百人中才有一个。如今认为君主亲处危险之中才可以使士兵们为自己打仗,这是认为来自各个家族的士兵对于君主都能像孝子爱父母一样,这是掌管外交事务的烛过的谎话。喜好利益厌恶灾害,这是人们的本性。奖赏丰厚而诚信,人们就会轻视敌人;刑罚严厉而且必定实行,人们就不会败逃了。凭着高尚的品行为君主殉身的,几百人中没有一个;喜好利益害怕受到惩处,人们没有一个不是这样的。统率士兵们的人不采用使人不得不这样的手段,却依靠百人之中也没有一个人能做到的高尚品行,掌管外交事务的烛过不懂统率众人的方法。

【评析】

《难二》主要对七个故事进行了辩论。

首先论述评议的还是法治问题。晏婴旁敲侧击地指出齐景公在治理中的刑法过多,晏婴的指责是对的吗?韩非的评议中有一点是对的,那就是“用刑不当”,刑法可用,但不可滥用,滥用就是用刑不当。实际上使用刑法的目的就是为了震慑人们,使之不违法乱纪,晏婴并没有劝说齐景公放松刑法,这“多”“少”就是两码事了。

故事二齐桓公遗失了帽子,管仲出主意让齐桓公施仁政,齐桓公照办了,这样对不对呢?韩非的这段评议有些牵强了,齐桓公为小事而烦恼,管仲劝谏他想一些大事;齐桓公不懂得正确的行为方式,经管仲劝谏后懂了,于是开粮仓审监狱施行仁政,这些做法都是正确的。对于“怜穷念孤”的奖赏做法,是不会造成混乱的,只是为了百姓更好的生活。所以,韩非的这段评议的确是很牵强,对依法治国有些理想化了。

故事三说,周文王侵占别的诸侯邦国,之后又将侵占的土地献给商纣王,请求废除炮烙酷刑,以这样的方式来换取民心,不也太愚蠢了吗?孔子怎么会称赞周文王有智慧呢?周文王到底对不对?韩非的这段评议也较为牵强,郑长者的话对周文王更不适用。如果周文王身处太平盛世,当然可以无为而治,但周文王身处残暴统治之世,就不得不奋起反抗,他既为自己,同时也是为了全体周国人民,为了天下民众。所以,孔子的赞誉才是正确的。

故事四一件事的成功大都是汇集了很多人的力量。那么叔向的说法对吗?都是下级的力量?师旷的说法对吗?主要是领导的力量?韩非的这个评议是对的,任何一件事的成功,都有上下级共同努力的因素,也是上下级共同努力的结果。

故事五齐桓公所说的对吗?是不是找到一个好臣子好部下,就可以安逸地容易地当君主了?领导的责任就是寻找到好下属吗?韩非的这段评议是矛盾的,不论寻求人才、使用人才,都是不易的,都要自己尽心尽力地努力。

故事六苦陉县县令年终汇报收入多了,结果就被罢免了,他的被罢免符合情理吗?李克认为他花言巧语而捞取了不义之财,合情合理吗?韩非的探讨偏离了主题,对于苦陉县县令的花言巧语进行辩解,李克对苦陉县县令的罢免是正确的。如果苦陉县县令的辩解不是花言巧语而是正确的辩解,那么李克的做法才是错误的。

故事七赵简子一开始躲在后面而想要士兵们冲锋陷阵,听了烛过的一番话后,就身先士卒,不避箭石,使得士兵们再也不害怕了,于是战斗取得胜利。赵简子这样做对吗?外交官烛过的话有道理吗?是不是君主都要冲锋在前,才能激励士兵们不顾危险?韩非的这段评议很对,仅靠身先士卒并不能激励人们奋不顾身,领导人身先士卒,下属们凭什么就非要奋不顾身呢?所以,真正领导、统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设立诚信的奖惩机制,促使人们为了奖赏而奋不顾身,警告人们害怕惩处而勇往直前。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元稹《有唐赠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铭》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有唐赠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铭 [唐]元稹 公讳倰,字德长。宣州观察使崔衍状为南陵,会南陵赋钱三万,税输之户天地相远,不可等度,由是岁累逋负,人被鞭迫。公始至,一旦命负担者三四人,悉以米

  • 文言文知识点:齐桓晋文之事

    文言文知识点:齐桓晋文之事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放、辟: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放荡;邪辟,不老实)  2、诸:不识有诸?(兼词,"之乎"的合音)  3、异: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

  • 魏学洢《核舟记》原文翻译注释出处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

    核舟记作者:魏学洢 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盈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wǎ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yiacu

  • “李晟,字良器,洮州临潭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李晟,字良器,洮州临潭人。世以武力仕,然位不过裨将。晟幼孤,奉母孝。身长六尺。年十八,往事河西王,忠嗣,从击吐蕃。悍酋乘城,杀伤士甚众,忠嗣怒,募射者,晟挟一矢毙之,三军欢奋。忠嗣抚其

  • “白居易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白居易 白居易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篇,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而性浮薄,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 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

  • 文不对题造句八则

    一、 语义说明:文章内容和题目不相符合。 使用类别:用在「文意离题」的表述上。 文不对题造句:01这篇作文根本文不对题,难怪分数这么低下。 02写文章最忌讳文不对题,令人读起来不知所云。 03如果文不

  • 《潘德久永嘉佳士也闻其能诗久矣而不我过仆一》鉴赏

    【原题】:潘德久永嘉佳士也闻其能诗久矣而不我过仆一日以小诗挑之遂携古风见访次韵奉舍

  • 麦当劳和肯德基谁比较大? 答案:肯德基

    脑筋急转弯题目:麦当劳和肯德基谁比较大? 脑筋急转弯解析:因为麦当劳是叔叔,肯德基是爷爷埃 脑筋急转弯答案:肯德基。

  • 梦见苹果

    梦见苹果是什么意思梦见苹果,通常象征成功、长寿、吉祥。梦见能清楚感觉到苹果饱满香甜,还预示财富。另一方面,还象征着对逝去的纯真时光的怀念。梦见很多熟透了的苹果,堆在筐里或桌子上,意味要有偏财运,会有意

  • 六艺之御:战车是先秦时期的“坦克”

    在交通上,学会骑马和驾车要比走路节省好多时间,是提高效率的主要手段,在战争方面,除了运输上提高效率外,战车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坦克”,在那个阵而后战的时代是冲击对方战斗阵型的强大力量。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