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人最后之觉悟
吾人最后之觉悟
陈独秀
人之生也必有死,固非为死而生,亦未可漠然断之曰为生而生。人之动作,必有其的,其生也亦然。洞明此的,斯真吾人最后之觉悟也。世界一切哲学、宗教,皆缘欲达此觉悟而起。兹之所论,非其伦也。兹所谓最后之觉悟者,吾人生聚于世界之一隅,历数千年,至于今日,国力文明,果居何等·易词言之,即盱衡①内外之大势,吾国吾民,果居何等地位,应取何等动作也·故于发论之先,申立言之旨,为读者珍重告焉。吾华国于亚洲之东,为世界古国之一,开化日久,环吾境者皆小蛮夷。闭户自大之局成,而一切学术、政教悉自为风气,不知其他。魏、晋以还,象教②流入,朝野士夫,略开异见。然印土自己不振,且其说为出世之宗,故未能使华民根本丕变③,资生事之所需也。其足使吾人生活状态变迁而日趋觉悟之途者,其欧化之输入乎·欧洲输入之文化,与吾华固有之文化,其根本性质极端相反。数百年来,吾国扰攘不安之象,其由此两种文化相触接、相冲突者,盖十居八九。凡经一次冲突,国民即受一次觉悟。惟吾人惰性过强,旋觉旋迷,甚至愈觉愈迷,昏聩糊涂,至于今日。综计过境,略分七期:第一期在有明之中叶,西教、西器初入中国,知之者乃极少数之人,亦复惊为“河汉”④,信之者惟徐光启一人而已。第二期在清之初世,火器、历法见纳于清帝,朝野旧儒,群起非之,是为中国新旧相争之始。第三期在清之中世鸦片战争以还,西洋武力,震惊中土,情见势绌,互市局成。曾、李当国,相继提倡西洋制、械练兵之术,于是洋务、西学之名词,发现于朝野。当时所争者,在朝则为铁路非铁路问题,在野则为地圆地动、地非圆不动问题。今之童稚皆可解决者,而当时之顽固士大夫,奋笔鼓舌,哓哓⑤不已,咸以息邪说、正人心之圣贤自命。其睡眠无知之状态,当世必觉其可恶,后世只觉其可怜!第四期在清之末季甲午之役,军破国削,举国上中社会,大梦初觉。稍有知识者,多承认富强之策,虽圣人所不废。康、梁诸人,乘时进以变法之说,耸动国人。守旧党尼之,遂有戊戌之变。沉梦复酣,暗云满布,守旧之见,趋于极端,遂积成庚子之役。虽国几不国,而旧势力顿失凭依,新思想渐拓领土,遂由行政制度问题,一折而入政治根本问题。第五期在民国初元甲午以还,新旧之所争论,康梁之所提倡,皆不越行政制度良否问题之范围,而于政治根本问题去之尚远。当世所诧为新奇者,其实至为肤浅。顽固党当国,并此肤浅者而亦抑之,遂激动一部分优秀国民,渐生政治根本问题之觉悟,进而为民主共和、君主立宪之讨论。辛亥之役,共和告成,昔日仇视新政之君臣,欲求高坐庙堂、从容变法而不可得矣。第六期则今兹之战役也。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自经此次之实验,国中贤者,宝爱共和之心,因以勃发;厌弃专制之心,因以明确。吾人拜赐于执政,可谓没齿不忘者矣。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此谓之第七期民国宪法实行时代。今兹之役,可谓为新旧思潮之大激战。浅见者咸以吾人最后之觉悟期之,而不知尚难实现也。何以言之·今之所谓共和、所谓立宪者,乃少数政党之主张,多数国民不见有若何切身利害之感而有所取舍也。盖多数人之觉悟,少数人可为先导,而不可为代庖。共和立宪之大业,少数人可主张,而未可实现。人类进化恒有轨辙可寻,故予于今兹之战役,固不容怀悲观而取卑劣之消极态度,复不敢怀乐观而谓可踌躇满志也。故吾曰: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不得不待诸第七期吾人最后之觉悟。此觉悟维何·请为我青年国民珍重陈之。(一) 政治的觉悟 吾国专制日久,惟官令是从。人民除纳税、诉讼外,与政府无交涉。国家何物,政治何事,所不知也,积成今日国家危殆之势。而一般商民,犹以为干预政治,非分内之事。国政变迁,悉委诸政府及党人之手。自身取中立态度,若观对岸之火,不知国家为人民公产,人类为政治动物。斯言也,欧美国民多知之,此其所以莫敢侮之也。是为吾人政治的觉悟之第一步。吾人既未能置身政治潮流以外,则开宗明义之第一章,即为决择政体良否问题。古今万国,政体不齐,治乱各别。其拨乱为治者,罔不舍旧谋新,由专制政治,趋于自由政治;由个人政治,趋于国民政治;由官僚政治,趋于自治政治。此所谓立宪制之潮流,此所谓世界系之轨道也。吾国既不克闭关自守,即万无越此轨道、逆此潮流之理。进化公例,适者生存。凡不能应四周情况之需求而自处于适宜之境者,当然不免于灭亡。日之与韩,殷鉴不远。吾国欲图世界的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也。是为吾人政治的觉悟之第二步。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自服从之,自定权利而自尊重之。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不独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厉行之保障。且宪法上之自由权利,人民将视为不足重轻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古之人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今之人希冀伟人大老建设共和宪政,其卑屈陋劣,亦无以异也。夫伟人大老,亦国民一分子,其欲建设共和宪政,岂吾之所否拒·第以共和、宪政,非政府所能赐予,非一党一派人所能主持,更非一二伟人大老所能负之而趋。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以其于多数国民之思想人格无变更,与多数国民之利害休戚无切身之观感也。是为吾人政治的觉悟之第三步。(二) 伦理的觉悟 伦理思想,影响于政治,各国皆然,吾华尤甚。儒者三纲之说,为吾伦理政治之大原,共贯同条,莫可偏废。三纲之根本义,阶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与阶级制度极端相反。此东西文明之一大分水岭也。吾人果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盖共和立宪制,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倘于政治否认专制,于家族社会仍保守旧有之特权,则法律上权利、平等,经济上独立生产之原则,破坏无余,焉有并行之余地·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原载1916年2月15日《青年杂志》第1卷第6号
〔注释〕 ①盱(xū)衡:观察;纵观。 ②象教:佛教。 ③丕变:大变。 ④河汉:银河。比喻言论迂阔,不切实际。语出《庄子·逍遥游》。一个叫肩吾的人,向一个叫连叔的人请教说:“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 ⑤哓哓(xiāo):吵嚷;唠叨。〔鉴赏〕 文章的宗旨是倡导思想启蒙,批判传统纲常名教与封建等级制度,要求在思想文化上进行一次彻底的革命。陈独秀梳理了外来文化传入中国以来的过程。一次是古代,为佛教的传入;一次是近代,为西方文化(“欧化”)的输入。佛教的传入,没有使国民心态发生根本的变化,而欧洲文化与中华固有文化,“其根本性质极端相反”,所以两种文化相接触、相冲突,势必酿成“吾国扰攘不安之象”,但是“凡经一次冲突,国民即受一次觉悟”。陈独秀分七期来讲自明代中叶开始中西文化“冲突”所引起的“觉悟”。一、二期是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把基督教传入中国。随同一起进来的,主要是天文历法与大炮。此时冲突已有,但范围较小。三期自鸦片战争始,人们见识了船坚炮利、声光化电的奇妙,觉悟到要学习西方的军事工业、制造业与科学技术,“于是洋务、西学之名词,发现于朝野”。四期为甲午战争后,泱泱大国败于蕞尔小国日本,“举国上中社会,大梦初觉”。北洋海军全体覆没,人们认识到“欧化”还有根本的东西。于是有政治制度的改良,戊戌变法应运而生。变法失败了,“觉悟”还在持续,废科举、兴学校、办实业等思想盛行于世。五期让一部分优秀国民“渐生政治根本问题之觉悟”,结果是辛亥革命的发生,神州大地首次不见君主专制,共和体制出现。六期是民国之后数年间,“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七期的现况是,“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的“新旧思潮之大激战”。作出上述梳理后,陈独秀以为,“吾人最后之觉悟”的时刻到来了。必须发动一场思想文化上的革命,用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制度及其学说(“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来否定封建的等级制与纲常名教(“纲常阶级制”)。要理解这一点,应当联系民初中国的状况来考量。皇帝被驱逐出中国的政治舞台,历史不再反复重演那种改朝换代的把戏,辛亥革命迸射出耀眼的光芒。但是政治制度的鼎革,却没有终结新与旧的冲突,帝制余孽、封建遗老出于政治上的需求,把文化上尊孔复古当作政治上复辟“纲常阶级制”的桥头堡。资产阶级革命派缔造了民国的基础,袁世凯却得到了民国的名器。遍布于全国各地的尊孔团体,是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重要社会基础之一。袁世凯为做洪宪皇帝,不遗余力地支持文化上尊孔复古的活动,这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口号风靡神州大地的缘由。也如孙中山《讨袁檄文》中所说:“卒以非法攘攫正式总统,而祭天祀孔,议及冕旒,司马之心,路人皆见。”吴虞一语点明了尊孔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内在关联:“君主不假儒教之力,则其位不固。故洪宪建元之皇帝,而首制祭天祀孔之大典;儒孔教与君主,盖相得而益彰者也。”(《康有为君臣之伦不可废驳议》)陈独秀发表此文是在1916年2月15日,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是在同年3月3日。陈独秀所说的,“吾人果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正是他对时局所作出的正确预判。为了不让“绝不可能”局面的出现,陈独秀疾呼,“伦理的觉悟”是“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是进行“新旧思潮大激战”的先决条件。细绎陈独秀“伦理”一词,不难知晓,决非单纯思想上的内涵。它包括了“三纲”、“阶级制度”、“名教”、“礼教”、“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等,也就是封建专制制度及维护此种制度的意识形态。陈独秀很清楚,几千年旧体制所留下的文化心态,如同一块板结了的土壤,使共和制难以把自己的根须扎进社会的深处。与“吾伦理政治”告别,而代之“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的“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就是当务之急。因为后者与“纲常阶级制”相反,为“东西文明之一大分水岭”。陈独秀说的“新旧思潮大激战”,实质上是西方近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决战。因“欧化”引起的“觉悟”,从有形的船坚炮利、声光化电,中经政治制度,再到无形有思想文化,这才算是到了最后的、根本性的“觉悟”了。新文化运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就毋庸置疑了。-
诗一开始就对郑所南所画的兰抒发自己的感受。但这种感受是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把郑所南所画的兰加以改造后而抒发的。郑所南画的是不着土地的兰花。而作者想象这画中的兰花,在肃杀的秋风里已变成了茅草。这里作者
-
上人书 王安石 尝谓:文者,礼教治政云尔。其书诸策而传之人,大体归然而已。而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云者,徒谓“辞之不可以已也”,非圣人作文之本意也。
-
常见文言文句式有哪些 1、判断句式 2、宾语前置 3、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
-
青衫初入九重城。结友尽豪英。蜡封夜半传檄,驰骑谕幽并。时易失,志难成。鬓丝生。平章风月,弹压江山,别是功名。 作品赏析【注释】:陆游有《诉衷情》词二首,其中一首的首句是“当年万里觅封候”,另外一首
-
语义说明:比喻为了维护公理正义,不徇私情,灭了犯罪的亲人,或让他们接受法律制裁。褒义。 使用类别:用在「公正严明」的表述上。 大义灭亲造句: 01、历史上那些能大义灭亲的人物,都是
-
·梦见许多穿着华贵服装的人聚集在一起——未婚者将会喜结良缘。·梦到穿脏衣服的人聚集在一起——做梦人的亲属会有人与世长辞。
-
语义说明:形容天灾人祸造成人民穷困散亡的凄凉景象。 使用说明:用在「空荡萧条」的表述上。 十室九空造句:01连年战祸,使得这个城市十室九空,几乎闃无人声。 02有些国家战乱频仍,让许多村镇十室九空,看
-
思 君 恩令狐楚小苑莺歌歇,长门蝶舞多。眼看春又去,翠辇不曾过。令狐楚(766—837),字壳士,并州(今山西太原)人。德宗贞元七年(79 "> 《西游证道书》评点文字探考
《西游证道书》评点文字探考 曹炳建 内容提要西游证道书》的评点文字固然有宣扬道教金丹大道的内容,但亦有不少评点文字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不平,揭示《西游记》的哲理性内涵,赞美《西游
-
柳恽字文畅,少有志行。好学,善尺牍。与陈郡谢沦邻居,深见友爱。沦曰:“宅南柳郎,可为仪表。” 初,宋时有嵇元荣、羊盖者,并善琴,云传戴安道法。恽从之学,特穷其妙。齐竟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