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拓芫《纺车》抒情散文鉴赏
作者: 张拓芫
【原文】:
半夜里呜呀呜呀的纺车声,总是讨厌地把我从酣梦中摇醒,睁开眼看看,蚊帐外一灯如豆,母亲总是佝偻着身子坐在枣木凳上,左手牵着棉花条,右手摇着纺车柄,呜呀呜呀的摇着、响着,伴和着隔壁老屋里祖母的壳壳的木鱼声,组成一阕特殊而又优美的夜曲。
灯盏窝是粗瓦碟子,只是俏皮地翘起一张嘴;两根灯草心并排着伸出昏黄、暗绿的灯光来。
灯光是柔和的,但是太柔和,太幽黯了,有一种阴森森的感觉,这是奶奶规定的,只准点两根灯草,我读书只好到厢房去,爷爷特准我点煤油灯。
呜呀呜呀的纺车声是母亲的夜课。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除了过年那几天,几乎无日不纺,有时纺棉,有时纺麻。
当然,养蚕的时候是不纺的,乡间养蚕有很多迷信和忌讳,尤其是幼蚕期,据说幼蚕听了纺车声便长不大,母亲很服膺这些,奉行不渝。
读书时最怕这些“噪音”,但奶奶那儿我可不敢吭气,我求母亲:“妈,不要纺了吧。”“不纺你穿什么?今年冬天我还要把你长袍的面子换一换。”
我们孩子们的衣服,从里到外,每一根纱都是母亲自己纺的,每一寸布都是母亲织的,棉袍面子的布细一点,而且还是斜纹的,我们家的织布机可织不来;那是母亲用自己织的棉布去换来的。
“你一纺,我便读不下书。”这是实在话,我喜欢万籁无声的静寂下只听到我自己琅琅的读书声。母亲说:“足见你不曾专心过,你若专心在书上,外面打锣敲鼓也听不见。”
祖父、父亲长年在外经商,难得回家一次,督课的责任便落到母亲的肩上,但母亲从未读过书,我欺她不识字,时常蒙混,母亲有时发觉,便说:
“你现在蒙混我,将来你会后悔一辈子,你哪知道一个睁眼瞎子的苦楚!姑姑就比你娘强十倍不止。”
其实姑姑也只在女塾读过两年书,也不见得比母亲强到哪儿去;不过每次父亲来信,都是姑姑读给她听,姑姑回了婆家,来了家书只得去求三叔公。
纺棉花比较干净,只是雪花一样的棉花绒飞了母亲的一头,远看去像是奶奶房里观音大士头上的光圈。
麻就脏的很;并且还有一股子青臭。干了的麻皮在水中浸了两天,捞起来撕成条条,再织一织,织成一大堆待纺,总见母亲的一双手黑污污的。
这架纺车的历史颇为悠久,姑姑跟我说:“它是你娘的陪嫁,和花轿同一天进张家大门的。”母亲娘家在南陵县的若坑,那是个偏僻、闭塞而又贫穷的山村,母亲姓沈,生肖属兔,讳兔娘。
母亲一生与人无忤,从我懂事起,从未见她粗声粗气说过一句话,姐姐和我犯了错,只是眼睛瞪一瞪,我们就赶紧到墙角去下跪,她从没骂过我,更别说打。奶奶抽鸦片烟、念经,脾气很古怪暴躁,连我爷爷都怕她三分,母亲总是默默无言,逆来顺受。
除了过年那几天,母亲从没上桌吃过饭,总是和姐姐在灶门前吃,这是我们乡下的规矩——女人不得上桌。但是姑姑是例外,因为她是客人。
母亲很少说话,姑姑说她是金口。但是上天不长眼,竟因一场牙痈而与世长辞。
她一生与纺车结不解缘,却从未穿过一件象样的衣服,临终时还是那套洗得发了白、磨得发了光的安安蓝褂裤,姑姑看了心酸,入殓时脱下那件奶奶送给她的团花缎子夹袄,放进了棺材,陪了葬。
母亲虽然带了去,却未穿上身,以她生前的个性,恐怕还是压在箱子底下吧。
母亲辞世时我仅10岁,什么都不甚了了,因此她老人家的生辰忌辰我全不记得,罪孽深重莫此为甚!对于母亲的慈颜,我也模糊得很,清晰的只是那架纺车,那架古老、坚周、时时发出怨苦呻吟的纺车。
【鉴赏】:
这是一篇借纺车记念母亲的抒情散文。通篇充满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以及对母亲艰辛劳作一生的概叹,读来感人至深,是悼念母亲文章的上乘之作。
纺车与母亲有不解的缘,所以作者抓住纺车来写母亲。这架坚固、古老、随母亲嫁到张家的纺车,总是呜呀呜呀的怨苦呻吟地叫着,在作者少时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回声,他读书嫌这“噪音”,所以也记住了它。因此纺车是这篇散文的线索,围绕纺车,作者在苦苦地执着地搜寻关于母亲的往年的一切。
尽是平淡生活中的琐事,但母亲的形象却跃然而出,却动人至深,因为作者用深切的笔,用浓厚的情来记下他的母亲。文笔虽是质朴,但意境深沉,画面真切。“一灯如豆”,“佝偻着身子坐在枣木凳上,左手牵着棉花条,右手摇着纺车柄”,几乎无日不纺;身后是半夜梦醒的儿子那不解或是不满的眼睛在瞪着她;纺棉花时一头的雪白的花绒;撕麻时一手的黑污污……作者称这些记忆已模摸不清,但却永远无法再从他的心中抹去,因为这了了的生活片断寄托了他永恒的怀念和感恩。
要写下母亲,但却对母亲记不清了,作者为此而自责而遗憾,他努力去写,去摸索母亲的音容笑貌。母亲是默默无言的,母亲能干,能吃苦;她出身贫寒,又过着艰苦的日子;她孝顺公婆,无私无怨。她渴望能过上好日子,起码她的子女应该过上宽松一些的日子。而这一点,却无人察晓,连儿子也并不理解她的这份苦心,为此,作者愧心,他要寻回母亲。
本篇用精炼的笔去描绘细节,有很强的感染力。母亲纺了一生的布,临终也没能穿上一件象样的衣服,还是那套洗得发了白,磨得发了光的安安蓝褂裤,读此令人心酸。姑姑不忍心,脱下奶奶给她的花缎子夹袄,放进了棺材,陪了葬。但母亲却“未穿上身”读此已感受得出,作者平淡的笔调下压着哀婉和悲惜。“以她生前的个性,恐怕还是压在箱子底下吧”,这句话平平常常,却牵人心魂,欲哭无泪,因为作者不想让读者在此时流泪。母亲不仅仅是感人的,她是应该引起人们对平凡女性对普通人生的感慨的:就这么艰辛劳作一辈子,从来没有对自己的怨苦呻吟过,从来都是默默无言。
作者在篇尾已压抑不住自己的悲恸之情,但也没有去抒发这份强烈的悲伤,却自责连母亲的生辰忌辰已全不记得,“罪孽深重莫此为甚”!这令人心颤的哀叹,坦露了作者无法给予母亲的无穷遗憾。
读这篇精短、质朴的散文,感到亲切,是因为,天下多少母亲本来就是如此一生呵!天下多少赤子本该就是如此挚切地爱呵!
-
什么东西被我们踩在脚下? 答案:袜子
-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叮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作品赏析[创作背景]此诗为文天祥《指南录》中的一篇,是其代表作之一。约作
-
此词写夏日乍雨还晴的景色,体物工巧。新竹成林,新荷跳雨,柳梢弄晴,具见新颖别致;至曲阑斜转,风约帘衣,水摇扇影,则人、景浑然一体,意趣横生,清新柔丽,委婉多姿。
-
老马识途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
-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作品赏析: 737年(开元三十五年),
-
柳中庸 柳中庸(生卒年不详),名淡,字中庸。中唐河东人,柳宗元同族。他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全诗赏析
出自盛唐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赏析一: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
-
此诗原题《海西庵夜》,陈衍辑《近代诗钞》,改为《独夜》,更为切合题旨,并廓展了诗的意境,避免了原题因过于坐实而显得拘泥局促的不足。"> 《后汉书•班超传》“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
-
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解与诗人意同。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