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李燕燕《她们》散文鉴赏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0-13 16:49:21阅读:567

“你妈这人就是脾气坏。”当年,婆婆做家务时的消遣“小零食”里必定有这“一口”。

我吃着婆婆买的零食。吃人嘴软,我附和婆婆,还列举出妈妈新的罪状。但妈妈脾气坏我确有体会,虽然,十岁以下的小孩对性格之类的东西不会有明晰的判断。

车站露台上的一顿痛打,源于我在空地随意打滚,浅色的衣服沾上了浓黑的机油。过往的人,叔叔阿姨小伙伴,旅客,熟悉和不熟悉的人,都凑上来围观一个发急的母亲下力揍孩子。我哭得声嘶力竭,她气得青筋跳动。她惯常喜欢掐,掐脸,掐胳膊,我一路躲闪,她钳住我的肩膀,让我不能动弹只能挨掐。

还有,我过敏,身上起片状粉红的疹子。小孩子家家一边抓痒一边游戏,她却坐在椅子上恸声大哭。

“你妈这人就是脾氣坏。”婆婆一边用老人特有的腔调絮絮叨叨,一边把码好米粉和作料的五花肉一片片搁在红薯块上,“晚上吃粉蒸肉。”

婆婆脸上,余怒未消,嘴角的皱纹还扭着结。我喊的婆婆是奶奶的意思,川渝都习惯这么称呼,很亲。

婆婆与妈妈大清早拌了嘴,婆婆不高兴了一天,可这并不妨碍家里最好的一顿依然是晚餐。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买肉还要肉票,大荤绝对是难得的好东西。我刚学会啃排骨的时候,妈妈是长途客车的售票员,隔几天回一次家。常常在她归来的当晚,饭桌上便摆着红烧排骨或者回锅肉或者卤肥肠,使得小小的我在平日吃着莴笋叶时也有了念想。后来妈妈做车站调度,不用在外面跟车,可以天天回家,于是,晚餐也日日精彩起来。更不用说周边越来越多的农户,挑着筐,来菜市售卖田螺、鱼鳅和黄鳝。他们的孩子也渐渐成为我在厂子弟学校的小学同学。厂里的孩子戏谑地叫“农民娃儿”。这些小男孩持着铁环,站在厂家属区简陋的柏油道上,鄙夷地打量我们住的“闷罐房子”:哈,我家刚起房子,三层楼的,有十几个房间哩!

婆婆怄着气,盆地冬季的阴湿冻得红肿的手指,灵活地在蒸屉间忙碌。我撒娇地靠在婆婆微弯的背脊,一只手摩挲藏青的棉衣,另一只手顺势摘掉上面的花白发丝。

“李婆婆,你也别气了,好歹你儿媳妇给你生了个这么乖的孙女,瞧把你粘的。”

孙婆婆抱着她那只洗得干干净净的杂毛京巴,站在我家厨房门口。她住在隔壁。邻居们彼此乐于分享,就像孙婆婆把挑到的肥膘肉切成细细的小条,上浆炸成“羊尾酥”,装盘分发。那时的肥膘肉很是金贵,年轻人去割肉,家里老人都会叮嘱一句:“越肥越好啊!”大家住的“闷罐房子”不隔音,邻家的故事也会有意无意地被分享。

一套“闷罐房子”,除了厨房被一条长长的公用走廊隔开,其余三间加起来不到二十五平米的屋子一线连起来。婆婆住在进门的第一间屋子里,那里兼着客厅和饭厅的功能,最里面的一间屋子是父母的卧室,我原先和婆婆睡在一起,后来又挪到中间的屋子里。妈妈在车站上班,五点一过就要动身,打里面的屋子出来,从我和婆婆的房间穿过,洗洗涮涮,哐哐当当。我年纪小没心事睡得沉,老年人本来就少觉又睡得浅。这样久而久之,冲突便发生了。

事情本不大,却足够老人家气上一整天。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那经是啥,无非就是些鸡毛蒜皮的琐事,摊开来,好多都是情非得已。

待蒸肉的白气冒了出来,婆婆擦擦手,与孙婆婆等一块儿坐在屋前的小院坝打起了纸牌。婆婆们嘴里都唠叨着自己媳妇的不是、自己儿孙的不懂事,愤愤地说着说着,不知谁带头,讲了个年轻时的闺房笑话,后来大伙儿都呵呵地笑了起来。

“妈,我带了点薄呢子料回来。颜色紫黑紫黑,适合老年人。眼看要翻春了,您拿去做件外套。”

“唔,我看看,还可以……以后也不要专门花钱弄这些,我穿的东西还够。”

妈妈下班回来,同院坝头几个老婆婆打过招呼,又主动与婆婆“和解”。很快,粉蒸肉的香味也出来了。

十年后,厂子周遭的荒地渐渐冒出许多高楼。爸爸厂里也给修建了集资房,有八十多平米,在山坡上。虽小,却是两室一厅。妈妈专门给婆婆收拾了一间朝南的屋子,带着一个小阳台,摆着婆婆原来在小院坝养的兰花和紫茉莉。可惜你婆种的那两棵魔芋带不走了,妈妈有点遗憾。魔芋开花奇大无比,突兀高挑,只是味道有些臭,总能引来几只绿头苍蝇嗡营其间。

过了两年,婆婆去世。临走的前一天晚上,在病房里一字一句地教给妈妈怎么炖猪蹄才够软糯,仿佛这才是最重要的遗嘱。我和爸妈都喜欢吃炖猪蹄,除了婆婆。万恶的胆囊癌在婆婆体内,以结石的名义埋伏了很多年,她吃不得油腻。生命的最后,她念叨着要吃炖得软软的青笋头。妈妈做了喂给她。婆婆虽然只吃下两小口,却一直称赞着,继而将自己最体己的手艺告诉了妈妈。

那晚,妈妈安静地听着婆婆的一字一句,手扶在婆婆肩上,任她那白发稀疏的头紧靠自己胸膛。我的记忆里,她们从未如此亲近。虽然,隔着十九年的时光,具体的语言,婆婆最后的模样,妈妈脸上的表情,都不那么清晰。

妈妈老说,婆婆在的时候妒嫉她,妒嫉她和我爸恩爱的样子。

我说,她怎么可能嫉妒你?她的儿子多个人关心,不是更好?

妈妈说,你不懂。

爷爷1976年夏天就去世了,我是1979年出生的,从来没见过他。从我记事开始,婆婆就一直跟我说,爷爷长相英俊,个头高大,最后入殓时,他的腿从灵床上伸出好长一截。爷爷特别会吃鱼,读书了得,从四川大学毕业就进了重庆大学电机系当教授。还有,每次爷爷从老家回重庆,都要带上一大罐婆婆亲手炒制的泡豇豆牛肉末。总觉得婆婆对爷爷的种种溢美有夸张之嫌,但这个定然是真的。因为爸爸说,爷爷患了胃癌,生命的最后时光,唯一能吃下的食物就是婆婆炒的泡豇豆牛肉末。豇豆是婆婆拿老盐水腌的,牛肉是婆婆积累了好久的肉票换的。七十岁的婆婆说到逝去的爷爷,被密密的褶子压得细细的眼睛,里头分明有小小的星星闪亮。婆婆那么喜欢爷爷,但两人并没有过在一块儿,一个在川西坝子,一个在山城。我年少时并没去细想缘由,但听妈妈说,婆婆爷爷跟家公家婆一样,属于旧时的包办婚姻。

娘胎里订了亲的家公家婆很是恩爱。家婆14岁从乡下打着赤脚来城里,找到在烟厂做工的16岁的家公。几十年过后,两人退休了还想为6个子女攒点钱,在电影院门口,一个摆摊卖雪糕,一个在一旁不歇气地为老伴打蒲扇。

婆婆爷爷又是怎样的呢?妈妈不肯告诉我。

婆婆去世几年后,我才从一个好事儿的亲戚那里听说:婆婆爷爷早年由各自父母做主订婚,可爷爷在大学里有了女朋友,他父母以断绝供给、断绝关系相威胁,逼着爷爷回来成婚圆房。个头矮小、不能识字的婆婆,是断断不能被爷爷接纳的,更何况那俊秀多才的男子心中,只有一个独立敏慧的女大学生。爸爸出生在1950年,是那个年代罕有的独生子。爷爷不愿接婆婆一同过活,只是在爸爸十岁时带他到重庆读书。爷爷喜欢吃婆婆做的菜,臨死也没能让婆婆陪在身边。婆婆孤独一生,却不愿与爷爷离婚;爷爷终其一生,未能相伴挚爱。

二十多岁,我隐隐能够理解妈妈所说的“嫉妒”了,毕竟,婆婆身边只剩下承继心爱丈夫血脉的孝顺儿子,她怕自己再被至爱离弃。我也慢慢明白,为什么婆婆投入大量精力到厨房里。在那些物资匮乏的年头,婆婆清明前后去田间地头采回刚刚冒苔的棉花草,切碎,与糯米面混合,包上豆沙馅,蒸上一大锅喷香的“清明馍馍”,左邻右舍都有份。拿每个月剩下的最后一点肉票,换回别人都不要的猪肺,对着自来水龙头反复灌洗,抹盐抹姜汁,最后和白萝卜一起清炖上桌,哪怕不蘸辣酱,都没一点腥味。

感念着婆婆做的可口小菜,爷爷会逢年过节准时回四川老家,让这个一直都仰慕着自己丈夫的女人得到一点生活的欢乐。生命的尽头,妻子亲手做的小菜,成为丈夫最后的陪伴。世间有一种不可言说的情感,经由岁月浸染,渐渐深入骨髓。

留恋着母亲的家常菜,爸爸一参加工作,便把婆婆接到身边。从此,小小的单身宿舍,饭菜生香。

婆婆也给我留下了浓重的念想,比如,蛋花烩面,那碗高中时唯一能让我大口吞咽的食物。面汤很浓稠,表面凝固着一层金黄的蛋花,底下是软烂的番茄块、土豆片、肉末、平菇丝、豌豆。满满一碗,充满热乎乎的慰藉,连汤带水地吞,周身一下畅快,“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压力立刻烟消云散。可是,婆婆做的“蛋花烩面”,在她老人家走后,竟真的无法复制了。

其实,被婆婆“妒嫉”着的妈妈,年轻时特别容易和爸爸扭着拌着。

常常是这样:爸爸一边不知所云地跟妈妈还嘴,一边唤妈妈去帮他忙,“那件衬衣,你前两天收下来的那件。左右找不着。你要是解放前的地下党,特务肯定翻不到你藏的东西。”

你爸这人不但装木,还无趣得很。妈妈经常说。

无趣这点特别赞同。我帮腔。

爸爸不抽烟、不打牌,逢年过节喝点酒。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企俱乐部特别流行晚间跳交谊舞,舞会一般九点不到就结束,跳舞的都是本厂职工和家属,彼此很熟识。妈妈在一个姐妹的游说下,也跟着去跳舞。但两次过后,爸爸就坚决不让她再去了。

“那种舞是坏人跳的,男的女的抱那么紧,像个啥?”爸爸一本正经。

“你们厂头那些跳舞的都是坏人?”妈妈哂笑。

“他们还没明白过来。”

“哦,那你看看电视,那些跳舞的是谁?”

屏幕上播放的电视剧,延安的几位伟人在窑洞与外国友人跳着交谊舞。妈妈得意地看向爸爸,片刻语塞后,爸爸抛出一句:“那不一样。”

妈妈有时劲儿一上来,会蹬着脚扯着嗓子喊:“我怎么会嫁给你这样的男人!”“对呀,你怎么会嫁给我这样的男人?”爸爸自我揶揄。

爸妈的恋爱经历,我是听妈妈的闺蜜讲的。当时,区里办工人夜校,妈妈被好学的闺蜜拉去蹭课,结果那晚的数学老师就是爸爸。闺蜜喜欢数学,做了爸爸的粉丝,妈妈喜欢爸爸讲课文质彬彬的样子,拖着闺蜜课后找爸爸聊天。后来,又变成两人一块儿去爸爸的单身宿舍补课,吃婆婆做的小菜。再到后来,妈妈和爸爸谈恋爱结婚。

“是,我这辈子瞎你那了。”妈妈说。

妈妈嘴上爱埋汰爸爸,管得也严,可骨子里终究是崇拜。她崇拜爸爸知识高,崇拜爸爸通过自学考试拿到本科文凭。她脾气暴躁,爸爸把买肉的钱全数在新华书店换成一大摞不经吃不经用的书,也只见她沉了会儿脸,事情就算过去。她爱炫耀,在一大堆中年妇女的家常摆谈中,滔滔不绝的是爸爸出类拔萃的笔杆子,以及“一条腿下海”、从国企内退却能替“大老板”出谋划策的本事。说者意气勃发,听者敷衍一笑。因为,那群女人并没有在妈妈身上看见爸爸发达的任何迹象。

青年时代,我违逆着爸爸,我相信我的“眼见为实”——人情社会——利益关系——城府内敛,我把我的一切挫折归结于“父亲遗传的低情商”。我愤愤地解构爸爸曾描述的一切骄傲。在我刻意制造的一次次父女冲突中,我暴躁着,像极年轻时的妈妈。而渐渐老去的妈妈,坚定地站在爸爸一边,劝阻,责骂,哭泣,用尽全力维护爸爸。

人到中年,叛逆与锐气也在真实而多面的生活面前慢慢消退。我平静下来,连一向快如钢炮的语速也缓了。爸爸妈妈彻底老了。尤其是妈妈,枯槁且泛着点点老年斑的脸上,终日难见情绪起伏,那是一种老人最常见的神情,一如当年的婆婆。

老去的爸爸喜欢研究电子产品,后来竟把智能手机琢磨得透透的。在爸爸指点下,妈妈学会了玩微信,自己设置的头像,是她牵着五岁的小外孙女漫步春熙路的图片。

老去的妈妈病着,坚强着。2006年,妈妈做完大手术,腋下挂着引流管,剪成板寸的短发全部白了,走路轻飘飘,着实让人心酸。半年后,她竟一点点恢复生机。国庆,山城重庆拥挤的公交车上,她拒绝了年轻人的让座,抓着扶杆,直挺精神地站着,任由半开的车窗透进的江风吹拂那已经过耳的银发。

青春的过往,现在是妈妈快乐的重要来源,她记得特别清楚,包括每个细节。她特别愿意在我面前一遍遍地讲——

在她下乡的那个地方,小河流淌,满目青翠。傍晚时分,少男少女们拿着竹筲箕下河,不费多大工夫,便收获了整一篮子的鱼虾。“有一种鱼叫肉棒鱼,两指长,好吃得很。要是炸的话,更香。可惜那会儿油金贵着,舍不得炸。就直接煮汤,加点盐,加点河边扯来的野葱。鲜。”一次,他们抓到了一条将近七斤重的大鲶鱼,想要换个吃法,就把鱼拎到村支书家里,想要做点加工。可是生养了许多孩子的支书却从没打理过这样的大鱼,也只是开膛破肚,抹点盐加白水煮,又把自家晒的干辣椒扔了几颗进去。“可惜那么条大鱼,太腥了。”就是这样一个实实在在当了一辈子“贫下中农”的村支书,穿着草鞋,踏着蜀地初秋的泥泞,进城和县份上的干部“讨价还价”,拿回十几个“回城”指标,分给村里的知青,“那些娃儿的爸妈也盼着呢,娃儿的根到底不在这里。”

黑白照片上,刚参加工作的妈妈,体态丰腴,肩膀垂着麻花辫,与漆着粗条纹的大客车紧靠着。

去年,妈妈差点走失,因为清明在坟上与大舅母吵了一架,突发神智不清。爸爸私底下悄悄找我,非要我带着妈妈去青岛玩。因为妈妈到底还没有离开过川渝,怕留下什么遗憾,而青岛是爸爸年轻时去过的感觉最舒适的海滨城市。

在我和爸爸的连续游说下,妈妈终于同意8月份出去看看。出发头一天,妈妈细细收拾了一箱子的东西,甚至包括两根小调羹。我一直抱怨物件太杂,她坐在小凳子上,一边依次折叠着几张小毛巾,一边说:“这些出去用得着啊,燕来吃饭习惯拿调羹舀。”燕来是我的女儿,从小由妈妈带着。

我和爸爸,带着妈妈和女儿,坐上了前往青岛的飞机。本来专门给妈妈留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妈妈却执意让燕来坐那个位置,她坐在燕来旁边。飞机离开地面,妈妈和燕来都扭头看向窗外。“家婆,我看見我们住的房子了,变得好小,就跟胶泥做的一样。”“燕来,你看,云朵升起来了,好漂亮。”“嗯,像绵羊,像雪山。”飞机上了千米高空,四周都是厚厚云层,妈妈才扭过头来,指着像个小壁虎般趴在窗上的燕来,跟我说:“小孩子就是开心。”一脸的满足。

原以为海滨城市自然是空调温度,谁知高温闷热。妈妈朝我讲:“你爸不是说这里特别凉快么?”“二十多年前我来过,这里确实凉快,或许是现在环境被破坏,气候变了。”爸爸在一旁讪讪地说。顶着干辣的阳光,我忙忙地撕扯纸巾搽着头面颈子四处奔涌而出的汗水,突然,妈妈递过一张脸面大的小毛巾:“这个拿着,好用些。”这是出发前一晚妈妈特意带上的,四个人四条。柔软的毛巾散发着香味,果然吸汗又舒适。

海洋馆里,色彩艳丽、奇形怪状的海洋鱼类让妈妈十分好奇。她在养着一群燕状小鱼的缸子前停下脚步,端详片刻:“这些鱼养在客厅里倒蛮好看的。”

“肯定养不活,那是海水鱼。”我说。

不过,生活得特别实际的妈妈居然说出这样的话,还是让我很惊讶。在我印象里,妈妈没有种过花花草草,就连婆婆从邻居那里拿来的小鸡长大后也被妈妈变成一罐鸡汤。就在昨晚,妈妈一边心疼地斥责我乱点菜太浪费,一边把剩下的菜汁全部倒进自己碗里。也许,数十年柴米油盐足以磨去一个人的烂漫理想,可想要的生活到底还沉睡在心里。当初,年轻得扎着麻花辫的妈妈也曾想着在狭小的新房里养上两条金鱼?也许是这样。

路过浙江路天主教堂,妈妈牵着燕来,看见广场上伫立的一对对新人,正以教堂为背景拍着婚纱照。

妈妈让燕来看那些披着长长婚纱的新娘,燕来惊呼:“新娘子好漂亮!”

妈妈说:“你将来长大也会当新娘子。”

“那我的新郎是谁?”孩子天真地问。

“当然是你喜欢的男孩子。”妈妈说。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王孙满对楚子

    王孙满对楚子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 梦见哭是怎样的征兆?

    不知道各位读者有没有做过梦中在哭的梦,记忆中小编有做过几次这样的梦,每次在梦中哭泣之后,醒来自己也会十分地疲惫。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梦见哭有什么样的征兆吧!一起往下看看吧!

  • 因惊路远人还远,纵得心同寝未同:柳永《鹧鸪天》赏析

    《鹧鸪天》 年代:宋作者:柳永 吹破残烟入夜风。一轩明月上帘栊。因惊路远人还远,纵得心同寝未同。 情脉脉,意忡忡。碧云归去认无踪。只应曾向前生里,爱把鸳鸯两处笼。

  •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诗翻译赏析

    无题 唐诗作者:李商隐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 竭泽而渔的文言文翻译

    竭泽而渔的文言文翻译   竭泽而渔,抽干池水,捉尽池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竭泽而渔的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帮助。  竭泽而渔的文言文翻

  • 苏轼《照日深红暖见鱼》精品诗词解读

    照日深红暖见鱼 苏轼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 "> 文言文意译翻译技巧

    文言文意译翻译技巧   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对使用比喻、借代、婉曲、用典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一般用意译。下面小

  • 《侍宴安乐公主新宅应制》赏析

      因为沈佺期伴随皇帝公主皇子多年,所以他的诗作多是应制诗,形式很华丽,被流放后风格却也发生过很大变化。沈佺期和宋之问等一帮诗人所作律诗使得这一体裁有了一些固定的格式,所以受到了后人很高的赞誉。这首诗

  • 甲乙丙丁四姐妹谁最潮? 脑筋急转弯答案:丁

    脑筋急转弯题目:甲乙丙丁四姐妹谁最潮? 脑筋急转弯解析:美女穿着比基尼、丁字裤是最潮的表现,而甲乙丙丁四姐妹中,只有“侗穿着性感的丁字裤,怎能不潮呢?

  • 《宋史·曹彬列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解析

    《宋史·曹彬列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解析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