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
书《洛阳名园记》后
[宋]李格非
【文意】
洛阳地处天下中心,拥有崤山、渑池之险阻,正当秦川、陇地之咽喉,且为赵、魏必经之要道,因而在军事地理上,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国家长久平安无事则已,一旦发生变乱,则洛阳必首先遭受兵灾战祸。所以我曾说:“洛阳之盛衰,乃是天下治乱的征兆。”
唐代贞观、开元年间,王公贵族在东都洛阳营造公馆府第者,号称千余家。到唐末至五代,洛阳饱受战争之浩劫,原先的池塘竹林,经兵车践踏,变为一片废墟;楼阁台榭,被战火焚烧,化成灰烬焦土,城市园林之一切,皆随李唐王朝的覆灭而同归于尽。所以我曾说:“园林之兴废,乃是洛阳盛衰的征兆。”
既然天下治乱,由洛阳之兴衰而可知;洛阳兴衰,由园林之兴废而可知,则我的《洛阳名园记》之写作,绝非毫无意义!
呜呼!公卿大夫刚刚入朝任职,便放纵一己之私欲,为所欲为,忘记国家安危存亡之大业,却希冀于退位归老之时,而能坐享园林赏玩游观之乐,又岂能如愿?唐朝最终走向穷途末路,便是前车之鉴!
【原文】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 ① 。天下常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 ② 。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无余处矣 ③ 。予故尝曰:园圃(pǔ)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矣!
【注释】
①崤(yáo)山:河南洛宁县西北。渑(miǎn):渑池,古城名,在今河南渑池县西。崤山、渑池都在洛阳西边。秦:指秦地,今陕西一带。陇(lǒnɡ):今陕西西部及甘肃一带。襟喉:衣襟和喉咙,指要害之处。赵、魏:战国时赵、魏两国即今河南、山西一带。②贞观:唐太宗年号。开元:唐玄宗年号,这两个时期是唐帝国最强盛的时期。第:住宅。邸(dǐ):古时朝觐京师者在京的住所,官邸、府邸。③五季:五代(指五代十国时期)。
-
古代文言文的名句 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古代文言文的`名句,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NO.1) 兼
-
《百家姓.丰》文言文的历史来源 《百家姓?丰》 作者:佚名 历史来源 1、出自姬姓,春秋郑国公族后裔,以祖名为氏。春秋时,郑国公族后裔郑穆之子公子丰,在郑僖公时任大
-
风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溪边唤渡柳边行。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绿野先生闲袖手,却寻诗酒功名。未知明日定阴晴。今宵成独醉,却笑众人醒。 作品赏析【注释】①闲居带湖之作。韩南涧:见前《水调歌头
-
高三优秀文言文知我者唯有朋友焉 天降我于人世,我受赋于天之命,命我孝父母也,敬师长,爱同学也。孝中知父母,敬中晓师长,爱中揣同学,人与我赋予同命,可谁又知晓与我也?是兴时也,我
-
游桃花记 陈继儒 南城独当阳,城下多栽桃花。花得阳气及水色,太是秾华。居民以细榆软柳编篱缉墙,花间菜畦,绾结相错如绣。 余以花朝后一日,呼陈山人父子,暖酒提小榼,同胡安
-
崔弘度,字摩诃衍,博陵安平人也。年十七,周大冢宰宇文护引为亲信。寻授都督,累转大都督。时护子中山公训为蒲州刺史,令弘度从焉。尝与训登楼,至上层,去地四五丈,俯临之,训曰:“可畏也。”弘度曰:“此何足畏
-
水仙子·吴山秋夜 张可久 山头老树起秋声。沙嘴残潮荡月明。 倚阑不尽登临兴。 骨毛寒环佩轻。桂飘香两袖风生。 携手乘鸾去。吹箫作凤鸣。回首江城。 张可久:
-
左良玉,字昆山,临清人。少孤,育于叔父。其贵也,不知其母姓。长身赪面,骁勇,善左右射。目不知书,多智谋,抚士卒得其欢心,以故战辄有功。时陕西贼入河南,图怀庆。廷议令良玉将昌平兵往剿
-
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文言文练习题 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 (宋)苏辙 元丰三年,余得罪迁高安①。夏六月,过庐山,知其胜而不敢留。留二日,涉其山之阳,入栖贤谷。谷中多大石,
-
汤泛冰瓷一坐春。长松林下得灵根。吉祥老子亲拈出,个个教成百岁人。灯焰焰,酒醺醺。壑源曾未醒酲魂。与君更把长生碗,聊为清歌驻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