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师说
师说
师说
【原文】
古之学者[1]必有师。师者,所以[2]传道受业[3]解惑也[4]。人非生而知之[5]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6];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7]知其年[8]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9]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10]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11]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1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13]也,则耻师焉,惑[14]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15]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16]师焉,或不[17]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18]乐师百工[19]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20],今其智乃[21]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22]。孔子师郯子[23]、苌弘[24]、师襄[25]、老聃[26]。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27]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28],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29]皆通[30]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31]。余嘉[32]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33]之。
【注释】
[1]学者:求学的人。
[2]所以:用来……的,凭借……
[3]受:通“授”,传授。
[4]……者,……也:句式,表示判断。
[5]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
[6]师之:以之为师,把他当做老师。
[7]庸:哪里,岂。
[8]年:年龄。
[9]师道:从师的社会风尚。
[10]出:超出。
[11]下:低于。
[12]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耻……于……”用作意动用法,“以……为耻”。
[13]于其身:对于他自己。
[14]惑:糊涂。
[15]句读(dòu):古代一句话文意已尽叫“句”,句中需要停顿的地方叫做“读”。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的教学。
[16]或……或……:句式,译为“有的……,有的……”。
[17]不(fǒu):通“否”。
[18]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以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治疾病为业的人,连称为巫医。
[19]百工:古代指手工业者。
[20]不齿:不屑,看不起。
[21]乃:竟。
[22]常师:固定的老师。
[23]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少皞(hào)氏(传说中古代帝王)时代的官职名称。
[24]苌(cháng)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
[25]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师,指乐师。
[26]老聃(dān):即老子,孔子曾向他请教礼仪。
[27]不必:不一定。
[28]李氏子蟠(pán):李蟠,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进士。
[29]六艺经传:六艺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经,指六经原文。传,注解经典的着作。
[30]通:普遍。
[31]余:我。
[32]嘉:嘉许。
[33]贻:赠送。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道理和知识都懂得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却不向老师请教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以他为老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凡是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没有流传了,想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认为向老师学习是羞耻的。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钝。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人们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而对于他自己,却认为跟从老师学习是羞耻的,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惑的老师。不知断句要问老师,有不能解决的疑惑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遗弃,我没有看到这种人的明智之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等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这种说法的时候,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为何嘲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作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作老师,则近于谄媚。”唉!从师学习的风气不能恢复由此便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是君子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君子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可真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请教。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明。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李家有孩子叫李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记他都普遍地研习了,没有受时代风气所影响,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从师学习的正道,因此写了《师说》赠他。
【解析】
这是韩愈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一篇文章,此文针对当时社会上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进行了深刻有力的批判,可称为韩愈散文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篇论说文。
纵观全文,作者从老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选择老师的标准和方法等方面细致而精辟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整篇文章从立论、论证到结论,紧扣中心,布局谋篇,颇具匠心。在论证的过程中,又有的放矢,有褒有贬,有虚有实,有综合有分析,理论联系实际,极有说服力。从修辞上看,排偶句式和对比手法的大量运用,正反两面的反复论证,也使得文章的主题更为鲜明突出,气势更为顺畅壮盛,不仅感情充溢,而且增强了论辩的逻辑力量。
《师说》一文感情充沛,论证有力,不愧为论说教师重要性的千古佳作。文中更是出现了大量流传千古的名句,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等。
-
吕僧珍字元瑜,东平范人也。世居广陵,家甚寒微。事梁文帝为门下书佐。身长七尺七寸,容貌甚伟,曹辈皆敬之。妖贼唐宇之寇东阳,文帝率众东讨,使僧珍知行军众局事。僧珍宅在建阳门东,自
-
送李愿归盘谷序送李愿归盘谷序 唐·韩愈 【题解】 这是韩愈写给友人李愿的一篇赠序。韩愈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即使积极奔走也无济于事。他在送李愿回盘谷隐居之时写下这篇文章,借以倾吐他的不平之
-
文言文阅读部分中考命题有什么特点呢 1.加大了对古诗文考查的分量。2001年不少地区,如厦门、广西等地,已将文言文阅读语段由传统的一大段上升到两大段。考查背诵或默写有此
-
语义说明:形容忧伤、愁苦的神色。 使用说明:用在「忧虑愁苦」的表述上。 愁眉苦脸造句:01看他那愁眉苦脸的样子,就知道事情没解决。 02每次遇到难解的问题,他就愁眉苦脸,唉声叹气。 03你先不要愁眉苦
-
晋书卷六十节选文言文及答案 文言文,完成4—7题。 张方,河间人也。世贫贱,以材勇得幸于河间王颙(yóng),累迁兼振武将军。方在洛既久,兵士暴掠,发哀献皇女墓。军人喧喧,无复留
-
作者: 卢维明 "> 黄庭坚《鹧鸪天》全诗赏析
紫菊黄花风露寒。平沙戏马雨新乾。且看欲尽花经眼,休说弹冠与挂冠。甘酒病,废朝餐。何人得似醉中欢。十年一觉扬州梦,为报时人洗眼看。
-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答案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 风烟俱净 俱:全,都 2、 从流飘荡 从:随着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缥碧:青白色 4、急湍甚箭,
-
情人崖话,静静地说心,慢慢地掏世界虽大,唯这里没有人会来打扰情侣回避热闹亲近寂寥世上只有被放逐的人没有撂荒的爱1985年3月作者简介: "> 《洞仙歌·丁卯八月病中作》赏析
这首词是开禧二年,宋王朝又任命辛弃疾为绍兴府知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但是辛弃疾在镇江任上遭受的打击,伤痕犹在,无意出山,便上疏辞掉了。十二月又任命为陵兴知府,并诏命于上任前先赴阙奏事。奏事后,又升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