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高尔斯华绥《远处的青山》抒情散文鉴赏
作者: 〔英国〕高尔斯华绥
【原文】:
不仅仅是在这刚刚过去的三月里(但已恍同隔世),在一个充满痛苦的日子——德国发动它最后一次总攻后的那个星期天,我还登上过这座青山吗?正是那个阳光和煦的美好天气,南坡上的野茴香浓郁扑鼻,远处的海面一片金黄。我俯身草上,暖着面颊,一边因为那新的恐怖而寻找安慰,这进攻发生在连续四年的战祸之后,益发显得酷烈出奇。
“但愿这一切快些结束吧!”我自言自语道,“那时我就又能到这里来,到一切我熟悉的可爱的地方来,而不致这么伤神揪心,不致随着我的表针的每下滴答,就又有一批生灵惨遭涂炭。啊,但愿我又能——难道这事便永无完结了吗?”
现在总算有了完结,于是我又一次登上了这座青山,头顶上沐浴着十二月的阳光,远处的海面一片金黄。这时心头不在感到痉挛,身上也不再有毒氛侵袭。和平了!仍然有些难以相信。不过再不用过度紧张地去谛听那永无休止的隆隆炮火,或去观看那倒毙的人们,张裂的伤口与死亡。和平了,真真的和平了!战争继续了这么长久,我们不少人似乎已经忘记了1914年8月战争全面爆发之初的那种盛怒与惊愕之感。但是我却没有,而且永远不会。
在我们一些人中——我以为实际在相当多的人中,只不过他们表达不出罢了——这场战争主要会给他们留下了这种感觉:“但愿我能找到这样一个国家,那里人们所关心的不再是我们一向所关心的那些,而是美,是自然,是彼此仁爱相待。但愿我能找得那座远处的青山!”关于忒俄克里托斯的诗篇,关于圣弗兰西斯的高风,在当今的各个国家里,正如东风里草上的露珠那样,早已渺不可见。即或过去我们的想法不同,现在我们的幻想也已破灭。不过和平终归已经到来,那些新近被屠杀掉的人们的幽魂总不致再随着我们的呼吸而充塞在我们的胸臆。
和平之感在我们思想上正一天天变得愈益真实和愈益与幸福相连。此刻我已能在这座青山之上为自己还能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世界而赞美造物。我能在这温暖阳光的覆盖之下安然睡去,而不会醒后又是过去的那种恹恹欲绝。我甚至能心情欢快地去作梦。不致醒后好梦打破,而且即使作了恶梦,睁开眼睛后也就一切消释。我可以抬头仰望那碧蓝的晴空而不会突然瞥见那里拖曳着一长串狰狞可怖的幻像,或者人对人所干出的种种伤天害理的惨景。我终于能够一动不动地凝注着晴空,那么澄澈而蔚蓝,而不会时刻受着悲愁的拘牵,或者俯视那光滟的远海,而不致担心波面上再会浮起屠杀的血污。
天空中各种禽鸟的飞翔,海鸥、白嘴鸭以及那往来徘徊于白垩坑边的棕色小东西对我都是欣慰,它们是那样自由自在,不受拘束。一只画眉正鸣啭在黑莓丛中;那里夜间还晨露未晞。轻如羽翼的新月依然隐浮在天际;远方不时传来熟悉的声籁;而阳光正暖着我的脸颊。这一切都是多么愉快。这里见不到凶猛可怕的苍鹰飞扑而下,把那快乐的小鸟攫去。这里不再有歉疚不安的良心把我从这逸乐之中唤走。到处都是无限欢欣,完美无瑕。这时张目四望,不管你看看眼前的蜗牛甲壳,雕镂刻画的那般精致,恍如童话里小精灵头上的细角,而且角端作蔷薇色;还是俯瞰从此处至海上的一带平芜,它浮游于午后阳光的微笑之下,几乎活了起来,这里没有树篱,一片空旷,但有许多炯炯有神的树木,还有那银白的海鸥,翱翔在色如蘑菇的耕地或青葱翠绿的田野之间;不管你凝视的是这株小小的粉红雏菊,而且慨叹它的生不适时,还是注目那棕红灰褐的满谷林木,上面乳白色的流云低低悬垂,暗影浮动——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这是只有大自然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而且那观赏大自然的人的心情也分外悠闲的时候,才能见得到的。
在这座青山之上,我对战争与和平的区别也认识得比往常更加透彻。在我们的一般生活当中,一切几乎没有发生多大改变——我们并没有领得更多的奶油或更多的气油,战争的外衣与装备还笼罩着我们,报刊杂志上还充溢着敌意仇恨;但是在精神情绪上我们确已感到了巨大差别,那久病之后逐渐死去还是逐渐恢复的巨大差别。
据说,此次战争爆发之初,曾有一位艺术家杜门不出,把自己关在家中和花园里面,不订报纸,不会宾客,耳不闻杀伐之声,目不睹战争之形,每日唯以作画赏花自娱——只不知他这样继续了多久。难道他这样做法便是聪明,还是他所感受到的痛苦比那些不知躲避的人更加厉害?难道一个人连自己头顶上的穹苍也能躲得开吗?连自己同类的普遍灾难也能无动于衷吗?
整个世界的逐渐恢复——生命这株伟大的花朵慢慢重放——在人的感觉与印象上的确是再美不过的事了。我把手掌狠狠地压在草叶上面,然后把手拿开,再看那草叶慢慢直了过来,脱去它的损伤。我们自己的情形也正是如此,而且永远如此。战争的创伤已深深侵入我们的身心,正如严霜侵入土地那样。在为了杀人流血这桩事情而在战斗、护理、宣传、文字、工事、缝纫以及计数不清的各个方面而褐尽努力的人们当中,很少人是出于对战争的真正热忱才去做的。但是,说来奇怪,这四年来写得最优美的一篇诗歌,亦即朱利安·克伦菲尔的《投入战斗!》竟是纵情讴歌战争之作!但是如果我们能把自那第一声战斗号角之后一切男女对战争所发出的深切诅咒全都聚集起来,那些哀歌之多恐怕连笼罩地面的高空也盛装不下。
然而那美与仁爱所在的“青山”离开我们还很遥远。什么时候它会更近一些?人们甚至在我所偃卧的这座青山也打过仗。根据在这里白垩与草地上的工事的痕迹,这里还曾宿过士兵。白昼与夜晚的美好,云雀的欢歌,香花与芳草,健美的欢畅,空气的澄鲜,星辰的庄严,阳光的和煦,还有那轻歌与曼舞,淳朴的友情,这一切都是人们渴求不餍的。但是我们却偏偏要去追逐那浊流一般的命运。所以战争能永远终止吗?……
这是四年零四个月以来我再没有领略过的快乐,现在我躺在草上,听任思想自由飞翔,那安详如海面上轻轻袭来的和风,那幸福如这座青山上的晴光。
(高健 译)
【作者简介】:
约翰·高尔斯华绥(John Galsworthy,1867——1933) 英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曾用笔名约翰·辛约翰(John Sinjohn)。曾写成规模宏大的《福赛特家史》三部曲(《有产业的人》、《骑虎》和《出租》)、《现代喜剧》三部曲(《白猿》、《银匙》和《天鹅之歌》)《尾声》三部曲(《女侍》、《开花的荒野》和《河那边》)。此外还有小说《岛国的法利赛人》、《庄园》、《友爱》,剧本《银盒》、《斗争》等。
【鉴赏】:
这篇文章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的1918年12月,体现了饱受战争之苦的作者对和平的到来的由衷的欣慰和欢悦之情,同时也通过回忆和联想引出了对人类永久和平的思索,深情地呼唤着象征永远和平、充满着“美与仁爱”的“远处的青山”。
本文是作者在战争激烈进行的1918年3月和战争结束后的12月两次登山的见闻、感受和联想,从现实的青山引出对理想中的“远处的青山”的描摹与向往,抒发了诅咒战争、歌颂和平、呼唤美与仁爱的良好愿望。
本文在结构上采取回忆与现实互相交错进行的形式,将自己在战争过程中的所思所想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在抒情中又加进去许多议论,使文章跌宕起伏、深刻优美。
作品以回忆开头,追忆战争激烈的三月登上这座青山,内心充满痛苦阴郁,表达了对于战争的厌恶和自己心中的愿望。接着是现实中登上青山时的狂喜心情,同时又回忆起战争爆发之初的“盛怒与惊愕之感”,用大多数人的感觉提出了本文的主旨:“但愿我能找到这样一个国家,那里人们所关心的不再是我们一向所关心的那些,而是美,是自然,是彼此仁爱相待。但愿我能找到那座远处的青山!”之后转入议论,感叹忒俄克里托斯的诗篇与圣弗兰西斯的高风的“渺不可见”,同时又因为和平终归已来到而感到欣慰。接下来便详细描述了“和平之感”带给人们的幸福与欢愉心情,由于这种心情的重新返回,才使作者眼中的大自然又呈现出它本来的美与魅力。鸟儿在晴空自由飞翔,新月隐浮天际,一切都多么愉快。“到处都是无限欢欣,完美无瑕”,这是和平带来的美好心境与景色。接下来又对和平与战争问题展开议论,彻底否定了灭绝人性的战争。最后,是对“美与仁爱”的“青山”的强烈憧憬和永远和平的理想。
全文就在这种回忆与现实、议论与抒情的相错相杂中表现出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对和平的珍惜之情、对未来的理想和期望,表达了作者热爱和平、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人与人之间以“美和仁爱”相处的社会的深情。
-
《桃花源记》原文及欣赏 《桃花源记》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
〔诗题〕吊:凭吊,怀念。灵均:指屈原。《离骚》:“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这首诗写屈原虽自沉汨罗而死,但其道永存,抒发了作者对屈原的深深敬佩之情和无限感慨之意。〔作者〕王鲁复,字梦周,连江人。《全
-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等文中引用 ■解读 “必先”与“而后”两相对比,把孰因孰果表达得一目了然,习近平同志正是借此阐明“腐败规
-
高城鼓动兰釭灺,睡也还醒。醉也还醒。忽听孤鸿三两声。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
王轼,字用敬,公安人。天顺八年进士。授大理右评事,迁右寺正。录囚四川,平反百余人,擢四川副使。岁凶,请官银十万两为籴费。以按嘉定同知盛崇仁赃罪,被讦下吏。事白,还职。 弘治初,擢
-
普天乐·客怀 张可久 楚山云。湘江岸。 霜添白发。日减朱颜。 秋风马耳寒。夜雪貂裘绽。 万里南归孤飞雁。动离情故国乡关。 闲身易懒。休官怕晚。倦羽知还。
-
柒左风流迹已陈,故家余韵更何人全诗赏析及出处 《挽王抚干》 拼音:wǎnwaacute;ngfǔgagrave;n 朝代:宋作者:曾丰 柒左风流迹已陈,故家余韵更何人。 云霄浩荡开雏
-
梦见被追杀,自己选择逃跑,周公解梦表明梦者在现实中有很大的压力,依旧还没有整理出解决问题的头绪,自己往往不知所措,内心相当的纠结,不敢面对现实,根本就不想该怎样去解决问题,有一种消极逃避的心理,仅
-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祖籍宣州宣城(今属安徽),因宣城 "> 爱莲说的文言文及翻译
爱莲说的文言文及翻译 导语: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爱莲说的文言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爱莲说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