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唐宋八大家·六国论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0-13 16:41:26阅读:99

六国论

六国论

【原文】

尝读六国世家[67],窃怪[68]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69]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尝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70]之计;盖未尝不咎[71]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72],而见利[73]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74]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75],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挡强虎豹之秦,彼得安不折[76]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挡秦,而天下之诸侯,借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挡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77]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78],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注释】

[67]世家:指《史记》中记述诸侯王的家世兴衰的传记。六国在《史记》中专列“世家”记述。

[68]窃:私下。怪:意动用法。

[69]山西:战国秦汉时,崤山或华山以西为山西,即关西。秦国地属山西。

[70]自安:保全自己。

[71]咎:责备。

[72]虑患:对祸患的考虑。疏:疏忽。

[73]见利:对利害的见识。

[74]山东:战国秦汉时,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即关东,也指秦以外的六国。

[75]刚:今山东宁阳。寿:今山东郓城。皆齐国领地。

[76]折:折服,屈服。

[77]出身:挺身而出。

[78]伺其隙:利用六国间的矛盾。

【译文】

我曾经阅读《史记》里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和十倍于秦国的人口,全力向西攻打崤山以西方圆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被灭亡的命运。我常常为这些诸侯深思远虑,认为一定会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因而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的那些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了解整个天下的形势啊!

秦国要和诸侯各国争夺天下的场地,并不在齐、楚、燕、赵等国,而是在韩、魏的境内;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场地,也不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在韩、魏的区域。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一个人在心腹间患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从而掩护了崤山以东的诸侯各国,所以对天下各国来说,没有比韩、魏两国更重要的了。

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他就建议拉拢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他就建议拉拢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服时,就要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两地,范雎就为此担忧而加以劝阻。既然这样,那么秦国所顾忌的,就可以看得出来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兵,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他人的国都,前面有燕、赵的抵抗,后面有韩、魏乘机进攻,这是危险的道路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两国时,却不曾有对韩、魏的顾虑,那是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算得上是了解天下的形势吗?放弃小小的韩、魏两国,让他们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大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于秦国呢?韩、魏屈服于秦国后,秦国人就可以对东方各诸侯国用兵,从而使全天下诸侯普遍受到秦国的祸害。

韩、魏是不能独自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要凭借他们作为对西方的屏障,所以就不如亲近韩、魏以此来抗拒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越过韩、魏,去觊觎齐、楚、燕、赵等国,那么齐、楚、燕、赵等国就能够凭这样的局面保全自身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去支持面对敌寇的韩国和魏国,使韩国和魏国没有来自东方的忧虑,从而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以便暗中帮助前方两国解除危机,像这样就可以应付一切事变,那秦国还能怎么样呢?诸侯们不知道想出这样的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厄了。致使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攻取这些国家,结果能不令人悲哀吗!

【解析】

本文可与苏洵的《六国论》并读,二者都是总结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洵文着眼于政治形势,批评苟安的国策;辙文着眼于战略形势,批评六国没有战略眼光,不能联合抗敌,却互相残杀。

苏辙开宗明义,认为六国本可“自安”,然谋臣武士考虑太粗疏太浅陋。随后论及韩、魏两国地理位置的重要,认为“秦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这种语意反复,极言韩魏之重要,因此作者强调必须“厚韩亲魏以摈秦”,但六国之士目光短浅,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放弃韩魏,给秦国开了方便之门,灭亡的悲剧便不可避免了。

全文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中心突出,从大处着眼,高谈阔论,论长说短,颇有战国谋士纵横捭阖之风。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读《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有感

    每当叶嘉莹先生读词时,她奇特但又富于韵味的语调总能吸引我的注意力。再加上对于词一直以来都很有兴趣,惊叹于其精致的意象,合韵婉约的字词。"> 文言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译文及注释

    文言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译文及注释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这篇文言文是王维所写的,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文言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译文及注释,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

  • 语文下学期期末文言文要点练习

    语文下学期期末文言文要点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贡问:师与商①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②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公孙丑

  • 卢挚《折桂令 长沙怀古》全诗赏析

    朝瀛洲暮舣湖滨,向衡麓寻诗,湘水寻春,泽国纫兰,汀州搴若,谁为招魂,空目断苍梧暮云,黯黄陵宝瑟凝尘,世态纷纷,千古长沙,几度词臣。

  • 文言文名句

    文言文名句   1、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2、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

  • 白朴《春从天上来 至元四年,恭遇圣节,真定总府》全诗赏析

    枢电光旋。应九五飞龙,大造登乾。万国冠带,一气陶瓦,天眷自古雄燕。喜光临弥月,香浮动、太液秋莲。凤楼前。看金盘承露,玉鼎霏烟。梨园。太平妙选,赞虎拜兕觞,鹭序*班。九奏虞韶,三呼嵩岳,何用海上求仙。但

  • 弥天大罪造句六则

    【弥天大罪解释】天大的罪恶。弥天:满天,形容极大。 【弥天大罪辨析】和“滔天罪行”意义基本相同,往往可以通用。 【弥天大罪造句】 ①那几个杀人、抢劫,犯了弥天大罪的逃犯,终于被广州市

  • 敲诈勒索造句六则

    【敲诈勒索解释】形容利用权势或抓住别人的把柄,用威胁手段索取金钱财物。敲诈:依仗势力或抓住别人的把柄进行恐吓,索取钱财。勒索:用威胁或强逼手段,索取财物。 【敲诈勒索造句】 ①这几个流氓,

  • 《隋书·王世积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隋书·王世积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王世积、阐熙新囶人也。父雅,周使持节、开府仪同三司。世积容貌魁岸,风神爽拔,有杰人之表。在周,有军功,拜上仪同,封长子县公。高祖为丞相,

  • 《本草纲目·菜部·茄》文言文

    《本草纲目·菜部·茄》文言文   释名  落苏、昆化瓜、草鳖甲。  气味  (茄子)甘、微寒、无毒。  主治  妇女月经血黄。用黄茄子切开,阴干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