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信《明月山铭》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庾信:明月山铭
庾信
竹窗标岳,四面临虚。山危檐迥,叶落窗疏。看椽有笛,对树无风。风生石洞,云出山根。霜朝唳鹤,秋夜鸣猿。堤梁似堰,野路疑村。船横埭下,树夹津门。宁殊华盖,讵识桃源?
庾信的铭文共有十二篇,大多用来描绘山水,《明月山铭》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据刘勰看法,“铭实表器”,“铭题于器”,“铭兼褒赞”、“体贵弘润”、“文约为美”(《文心雕龙·铭箴》)。即是说,铭是用来彰明器物、品题器物的,兼有褒扬赞美的作用,其体以弘大润泽为贵,文辞则以简要为美。这篇赋短小精悍,生动地描绘出明月山深幽诱人的秋天景色。
开端四句,从所在竹亭开始描绘,向竹窗外眺望是高山,竹亭的周围也是山丘;走出竹亭观望,山是高高的,亭檐是伸展得远远的;树叶袅袅落下,飘经雕有花纹的竹窗。这是一幅高山竹亭秋景图,由窗及山,由亭及丘,由高山远檐及叶落窗格,远景近景结合,静景动景相兼,山之高,亭之美,宛然可见。
紧接四句,以“看”字领起。“看椽有笛”一句,写近看竹亭,椽管有清音如笛,使人不禁想起蔡邕《长笛赋序》,“邕避难江南,宿之柯亭。柯亭之馆以竹为椽,邕仰而盼之曰:‘良竹也。’取以为笛,奇声独绝”,这亭子的竹,不也是良竹吗,简直可以用来制笛吹奏了。而“对树无风”一句,又不禁使人想起《管辂别传》中说的:“辂与倪清河既刻雨期,言树上已有少女微风”,面对亭前的这棵树,不也是这种情景吗?由景及典,典中寓情,确实是“铭兼褒赞”了!远看石洞、山根,风从石洞徐徐吹来,云从山根缓缓腾起。如果说近看是浮想连翩,那么远看是“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了!
接着六句,移步换形,描写徐行于月下山路,犹如步向桃花源。周处《风土记》曰:“白鹤夜警,至八月露降则鸣。”故“霜朝唳鹤”,则写秋夜白鹤警鸣。而“秋夜鸣猿”一句,则写月下猿猱悲鸣的凄清之景。这两句既写鹤唳猿鸣,亦写山间皎月,以声觉衬托视觉,而扣山名“明月”。秋月朗朗,山路通幽。河堤、桥涵朦胧似河堰之景,山路、村落曲折逶迤,在幽暗的夜色下,远远望去也不甚分明。忽见渔船横泊于土堤之下,几行霜树夹植于渡口津门两傍,这些景色,是那样地隐约缥缈,恍若仙境。顿使作者联想起《西京杂记》所写的华盖树和陶渊明《桃花源记》所写的桃源仙境,觉得这明月山的夜景,仿佛和它没有什么两样。故而结尾两句说:“宁殊华盖,讵识桃源。”奇树仙境都不必它求,这眼前的美景是以令人心醉了。写到这里,全文结束,而余韵不绝,令人遐想不已。
铭文原多警戒之语,后世很少再写;庾信这篇铭文,以描述山水为题,仅十六句,即勾勒出似桃花源的山间胜景;这应该说是成功的再创造。
-
全文一共一百条脑筋急转弯大全及答案:每页20条一共五页 1:贝多芬给了学生什么样的启示? 【答案:背了课本就会多得分(背多分)】 2:一座桥上面立有一牌,牌上写“不准过桥”。但是很多人都照样不
-
丁年歌盛世;卯兔耀中华。 玉兔蟾宫笑;红梅五岭香。 玉兔迎春至;黄莺报喜来。 玉兔迎春到;红梅祝福来。 卯门生喜气;兔岁报新春。 卯门生紫气;兔岁报新春。 红梅迎春笑;玉兔出月欢。 红梅迎岁笑;玉兔伴
-
王士禛:蜀道记行(节选) 王士禛初五日,枕上闻急雨淙淙,四山草木有声,如甲马驰骤,冒雨即行,诸山出云,缕缕石上。过古陈仓道,即两当道也。度柴关岭,岭上下二十里,石齿廉利如剑锷。下岭沿青羊河行,河流挟雨
-
文言文《鸿门宴》原文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xiǎng)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
高彦休《崔尚书雪冤狱》“尚书博陵公碣任河南尹”阅读答案及翻译
崔尚书雪冤狱高彦休尚书博陵公碣任河南尹,摘奸翦暴,为天下吏师。先是,有结客王可久者,膏腴之室,岁鬻茗于江湖间,常获丰利而归。是年笈贿适楚,始返楫,值庞勋构逆,阱于寇域,逾期不归。有妻美少,且无伯仲息嗣
-
首先,赵文的解释使谭诗的第四句和第三句含义有所重复,这在绝句中是不大可能的。其次,这样解使得整首诗尤其诗的后两句的诗意表达总是不那么畅快淋漓,不仅不甚吻合诗人写作该诗时的悲壮慷慨之心情,而且也有异
-
在生活中耳朵流血是一种警告,或者说是自己对自己辨别真假能力的怀疑。如果是在梦境中,梦者可能会遇到困境,发生一些变故,需要多多沟通。梦是一个人心灵的剧目,每个人都会做梦,每个人都是心灵的剧作家。
-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归有光《项脊轩志》 院中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亲手栽种的,今天已经是干直叶茂,像把打开的巨伞一样了。 点评:时间流
-
梦见棉絮,五行主木,乃桃花多有不顺之征兆,纵然有真心喜欢之人,却是你二人情感难以长久,彼此互相猜疑,感情有不顺之事,郁结于心,发之于梦,春天梦之吉利,秋天梦之不吉利。
-
原文: 孔僖字仲和,鲁国鲁人也。曾祖父子健,少游长安,与崔篆友善。及篆仕王莽为建新大尹,尝劝子健仕,对曰:“吾有布衣之心,子有衮冕之志,各从所好,不亦善乎!道既乖矣,请从此辞。”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