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古文观止·阿房宫赋》译文与赏析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0-13 15:49:21阅读:548

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

唐·杜牧

【题解】

杜牧,字牧之,晚唐杰出文学家,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他的诗文精于议论,气势雄伟,秉承了韩、柳派古文家优良传统。阿房宫是秦始皇兴建的宫室,以奢靡宏丽着称。文中揭露了秦始皇骄奢淫逸的生活,指出了秦朝灭亡的必然性,从而警戒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勿蹈秦亡覆辙。

【原文】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114],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115],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116]。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117],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注释】

[114]兀:高而上平,形容山上树林已经砍尽。

[115]廊腰缦回:游廊像缦带一样的环绕。

[116]钩心斗角:房屋和中心区相钩连即钩心。屋角对凑,状如相斗,故称“斗角”。

[117]冥迷:迷惑辨不清。

【译文】

六国相继灭亡,秦王统一了天下。蜀山的树木被砍光了,才建造起阿房宫。它覆盖地面三百多里,高耸的楼阁似乎要遮蔽天地。它从骊山北面建起,延伸向西转折,一直到咸阳。渭水和樊川两条河流,缓缓流入宫墙。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走廊像锦织的绸缎一样迂回曲折,屋檐像鸟雀一样在高处啄食,楼阁随着地势高低而搭建,屋角互相对峙。盘旋着,曲折着,既像蜂房,又似水涡,高高耸立着不知有几千万座。长桥横卧在渭水上,天空没有云,怎么会出现龙呢?那么多的道路横空穿过,没有雨过天晴,怎么会出现彩虹呢?房屋高低错落,让人迷糊,分不清方向。台上歌声嘹亮,洋溢着春天般的欢乐。宫殿上舞袖飘浮,充满着风雨交加般的寒冷。一天之内,同一座宫殿之中,气候竟会如此不同。

【原文】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118],开妆镜也;绿云扰扰[119],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研。缦立远视[120],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取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121]。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注释】

[118]荧荧:光亮闪动的样子。

[119]绿云:比喻妇女黑润而稠密的头发。扰扰:纷乱的样子。

[120]缦立:长时间站立。

[121]逦迤:绵延不断的样子。

【译文】

六国的妃嫔宫女、王子皇孙,告别了自己国家的楼阁宫殿,被押送到秦国。她们日夜唱歌弹琴,成了秦王的后宫之人。明星闪亮,原来是她们打开了梳妆镜;绿云缠绕,原来是她们一早梳理头发;渭水上涨起了一层油腻,原来是她们倾倒的胭脂水;轻烟弥漫,原来是她们在焚烧香料;雷声轰鸣令人一惊,原来是皇帝的公车驰过;车声越来越小,也不知驶向何处去了,宫人们的肌肤姿容,都打扮得艳丽娇艳。她们久久地站着,远远地望着,希望皇帝能够有幸驾临。有的宫人等了三十六年也未见过皇帝一面。燕、赵收藏的财宝,韩、魏营求的珠玉,齐、楚搜罗的奇珍,这都是多少世代、多少年月以来,从他们百姓手中掠夺来的,堆积如山。一旦国家灭亡,就不能继续占有了,都被运送到阿房宫。秦王把宝鼎当做铁锅,把美玉当做石头,把黄金当做土块,把珍珠当做沙石,随意丢弃,秦人看见了也不觉得可惜。

【原文】

嗟呼!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122],多于在庾之粟粒[123];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124],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注释】

[122]磷磷:此形容砖木结构建筑物上突的钉头很多。

[123]庾:露天的粮仓。

[124]呕哑:乐声。

【译文】

唉!一个人的心愿,与千万个人的心愿相同。秦王喜欢穷奢极侈,老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业。为什么搜刮百姓的财物分毫都不放过,挥霍时却如同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阿房宫里支承屋梁的柱子,多于田野里的农夫;架在梁上的椽子,多于织布机上的妇女;房屋上的钉头,多于粮仓中的粟米;参差交错的瓦缝,多于衣服上的缝线;纵横交错的栏杆,多于天下的城池;管弦音乐的声音,多于集市上人的说话声。这就使天下的人们敢怒而不敢言,而专断的秦王,却越来越骄傲顽固。等到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攻下函谷关,项羽一把火,可惜阿房宫华丽的宫殿就成了一片灰烬。

【原文】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125],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注释】

[125]族:作动词用,灭族。

【译文】

唉!使六国灭亡的,是六国自己,而不是秦国。使秦国灭亡的,是秦国自己,而不是天下人。唉!如果六国诸侯各自爱护自己的百姓,那么就有足够的力量抗秦。如果秦国同样爱护六国的百姓,那就可以传到三世,甚至可以传到万世,有谁还能够消灭秦国呢?秦国诸侯没有及时为自取灭亡哀叹,只好留给后人替他们哀叹。后人如果仅仅替他们哀叹而没有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来的人来为他们哀叹!

【评析】

这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文章借秦建阿房宫为题材,运用赋的传统手法,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针对现实,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指出由于骄奢浪费,失去民心,最终将会国破家亡。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前半部分用铺陈夸张的手法,描写秦始皇的荒淫奢侈:阿房宫工程浩大,宏伟壮丽;宫廷生活的奢靡、腐朽。后半部分,由描写转为带有抒情色彩的议论。叙写秦的横征暴敛导致了农民起义,其统治被推翻,意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把统治者穷奢极欲的罪行和人民所遭受的残酷剥削和繁重徭役紧密联系起来,指出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通篇以散文为赋,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想象丰富,比喻新颖,语言瑰丽,音韵和谐,不愧为千古传唱之名篇!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二十四史》30句经典名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经典一词在古是指“经”和“典”。一般来说,“经”主要是南宋以后形成的“十三经”。是科举考试的基础内容。如果说经书用于立论,史书则是进行佐证,提供思路。

  • 洪荒祖巫烛九阴的神话传说故事

    今文化史家认为,烛龙为北方龙图腾族的神话,其本来面目应是男根,由男性生殖器蜕变而来。其产生晚于女阴崇拜时代。据《山海经大荒经》中记载“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

  • 周问渔《路夜》白渔诗选集

    路夜只求有一粒磷火能伴我夜涉大漠谁知闪现一盏风灯高擎在寒夜中我要拥暖你的僵冻你却催我快快赶路唯你在身边燃烧给荒径一片温红我一步一步 "> 文言文备考要牢记四“强化”

    文言文备考要牢记四“强化”   啃“本”:强化基础  现在,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分值已超过现代文,究其原因是区分度高,攻克高考文言文 牢记四“强化”。考题的阅读材料虽选自

  • 文言文《惠子相梁》译文及赏析

    文言文《惠子相梁》译文及赏析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文言文《惠子相梁》译文及赏析,供大家参考

  • 描写牡丹的诗句

    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而且品种繁多,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古往今来,

  • 荒戌落黄叶,浩然离故关:温庭筠《送人东游》翻译赏析

    【诗人简介】 温庭筠:(约812-约870),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宰相温彦博后代。早年才思敏捷,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淮间。宣宗朝试宏辞,代人作赋,以扰乱科场,贬为隋

  • 姜夔《以长歌意无极好为老夫听为韵奉别沔鄂亲友》全诗赏析

    孤鸿度关山,风霜摧翅瓴。影低白云莫,哀噭那忍听。士生有如此,储粟不满瓶。著书穷愁滨,可续离骚经。

  • “杨大雅,字子正,唐靖恭诸杨虞卿之后”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杨大雅,字子正,唐靖恭诸杨虞卿之后。虞卿孙承休,唐天祐初,以尚书刑部员外郎为吴越国册礼副使,杨行密据江、淮,道阻不克归,遂家钱塘。大雅,承休四世孙也。钱俶归朝,挈其族寓宋州。大雅

  • 亭林先生文言文翻译

    亭林先生文言文翻译   亭林先生出处《清代名人轶事》,下面请看小编带来的亭林先生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亭林先生文言文翻译  【原文】  顾亭林先生勤学  亭林先生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