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平江百花洲》赏析
开头两句交待自己与苏州的因缘。平平叙事,颇有民歌风味。读来似乎是庆幸自己因王程之便而得游赏吴中佳胜,实际上却是为下文翻出感慨作势。“王程”二字已微露端倪。
“半世三江五湖掉,十年四泊百花洲”。杨万里于1154(绍兴二十年)中进士,初授赣州司户,继调永州零陵萃,以后历任内外官职,奔走于江湖间,到写这首诗时,已经半世(指一个人的半生)之多;十来年间,因主程所经,曾四次泊舟于百花洲畔。这一联用秀朗工整之笔概括了自己的漂泊羁旅的生活,其中含有身世之感,但调子并不沉重,毋宁说还带有一点悠然自赏的意味。从眼前的胜游回顾半世以来的行踪,从眼前的百花洲联想到所历的三江五湖,时间、空间都延伸扩大了。这一联在对仗上句法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多用数目字成对,如“半”对“十”“三”对“四”“五”对“百”;二是上下句的句法并不同(下句的“泊”是动词,与上句的“江”为名词不同,五湖棹与百花洲也有所不同,平仄也不调)。这样一种对仗,表现出诗人的巧思,具有一种轻快流利、拗折错落的美感。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颈联承“四泊百花洲”突出自己对这一带风物的熟悉。明明是诗人认得岸旁杨柳、依恋眼底云山,却故意将景物拟人化,从对面写来,说成是岸旁杨柳都认得自己,眼底云山也依依挽留。这样写,既饶情致,又不落套。诗人对此间风物的深情也更进一层地得到表现,运用移情于物的手法,诗人将主观的情感移到事物上,反过来有用被感染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我合一,浑然一体。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尾联承“半世三江五湖棹”从眼前泊岸的孤舟兴感,说别再埋怨孤舟漂泊不定,将自己载往三江五湖,要知道,自己原就是一只不系的孤舟。上句先放开一步,下句却透过一层,揭示了事情的底蕴。这个结尾,将“四泊百花洲”所引起的感触与联想凝聚到一点上:身如孤舟,漂泊无定,从而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本页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马说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1.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后世称其为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__之一
-
只到潼关即便休 洞山良价 嗟见今时学道流,千千万万认门头, 恰似入京朝圣主,只到潼关即便休。 《指月录》卷十六页二八三 "> 诸葛亮《诫外甥书》原文翻译注释出处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
《诫外甥书》 诸葛亮 【原文】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
-
文言文教学 山东省王庆锋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4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叫做《文言文教学要做到两重视一舍弃》,其观点是:重视诵读教学和积累教学,舍弃对篇章结构及写法技巧
-
《菩萨蛮·眉尖早识愁滋味》译文|注释|大意|赏析眉尖早识愁滋味,娇羞未解论心事。试问忆人不?无言但点头。嗔①人归不早,故把金杯恼。醉 "> 刘南垣公的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刘南垣公的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国朝尚书刘南垣公①,告老家居。有直指使②者,以饮食苛求属吏③,郡县患之。公曰:“此吾门生,当开谕之。” 俟其来款④之,曰:“老夫欲设席,恐妨公
-
答李琮书 苏轼 国之用兵,正如私家之造屋。凡屋若干,材石之费,谷米之用,为钱若干,布算而定,无所赢缩矣。工徒入门,斧斤之声铿然,而百用毛起,不可复计,此虑不素定之过也。既作而复聚
-
其一少年使酒走京华,纵步曾游小小家。看舞霓裳羽衣曲,听歌玉树后庭花。门侵杨柳垂珠箔,窗对樱桃卷碧纱。坐客半惊随逝水,主人星散落天涯 "> 梦见中邪
梦见中邪,五行主水,得此梦,乃是癸水之象征,事业压力大,与他人间纷扰多,财运多有坎坷之迹象,凡事应谨慎对待,不可与他人间针锋相对,冬天梦之吉利,春天梦之不吉利。
-
现在是炎热的夏季,说到这夏天想到的美好事物就算也数不完,比如:冰镇汽水、甜甜的西瓜、慵懒的午后、热闹的夜市、美味的烧烤等等。但是另外提到夏天令人烦恼的事情也有不少,就像那还未减掉的肥肉,以及令人厌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