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自常州还江阴途中作》赏析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0-02 00:13:48阅读:287

  当去年夏天,李嘉祐还在哀叹自己命运多蹇,考虑要不要辞官而去的时候,一场突然而来的战事打破了平淡的生活,刘展军队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席卷过江阴大地,李嘉祐没有经历安史之乱,面对战争他有点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应对判断,开始的时候甚至都分不清谁是谁非,江阴的老百姓出逃的出逃,被征兵的征兵,作为文官的李嘉祐似乎对这一切也无能为力,只能坚守江阴,等待时局的稳定。

  好在战乱来得快去得也快,但是战争对江阴的伤害短时间却无法恢复。上元二年春,李嘉祐去常州谒见新任常州刺史,回来的路上,看到满目疮痍的江村,心情应该是无比沉重的,一句“谁肯问凋残”,表达了李嘉祐对民生的关怀,也让他的诗名好了不少。

  首联“处处空篱落,江村不忍看”,前句是直接看到的,后句说不忍看,却偏还要看,江村的残破避无可避,直击人心。

  颔联是本诗的精华所在,可见诗人遣词造句的功力。前句是视觉的感受,花色本不会因为战争而有所改变,但在诗人看来,人民的悲惨境遇却通过花色反映了出来,赋予的花色别样的意味。后句是听觉的感受,虽然写的是声音,却同样赋予了鸟鸣声以感情色彩,一个寒字,反映了诗人当时的心情。

  颈联和尾联隐约地表达了乱后初定,诗人意图收拾残局,重新经营民生的愿望。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局的无奈和彷徨。不过李嘉祐并没有机会重整江阴了,因为当年春天,他就升官去当台州刺史了。

  此后,江南到大历年间,才渐渐从刘展之乱中恢复过来,《旧唐书》卷185下《萧定传》载:“大历中,有司条天下牧守课绩,唯定(润州刺史萧定)与常州刺史萧复、濠州刺史张镒为理行第一。其勤农桑,均赋税,逋亡归复,户口增加,定又冠焉。”

本页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赏析

      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而用词写悼亡,是

  • 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 作者:刘向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1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r

  • 分析中考文言文,《前辈勤学》

    分析中考文言文,《前辈勤学》   《前辈勤学》  胡澹庵①见杨龟山②,龟山举两肘示之,曰:吾此肘不离案三十年,然后于道③有进。  张无垢④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

  • 农妇与鹜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

    农妇与鹜 农妇与鹜原文 昔皖南有一农妇,于河边拾薪,微闻禽声,似哀鸣。熟视之,乃鹜也。妇就之,见其两翅血迹斑斑,疑其受创也。妇奉之归,治之旬日,创愈。临去,频频颔之,似谢。月余,有鹜数

  • 文言文翻译失误面面观

    文言文翻译失误面面观   学好文言文并非太难,只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基本就可以了。  一、熟读成诵  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古

  • 戴复古《江阴浮远堂》表达什么?《江阴浮远堂》原文及赏析

    戴复古 (1167—1248),字式之,自号石屏。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南宋江湖派诗人。 "> 《尉迟杯·离恨》赏析

      此词开头的“隋堤路”,是指宋之汴京至淮河一段的水路,因为是隋炀帝所开大运河的一段,故名。“渐日晚,密霭生深树”,写徘徊汴堤而未曾登船之际,但见日色渐渐向晚,浓重的暮霭正从茂密的树林中弥漫开来。接下

  •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

    南明永历十五年,郑成功率将领百员,水陆士卒2万,乘大小战船百余艘,向台湾迸发,欲收复被荷兰人占领的台湾。郑到台湾外围海岛鹿耳门,便停船结成水寨,派人侦察。 侦察人员化装成渔民,驾着小船,混进出

  • 披星戴月造句七则

    语义说明:形容早出晚归、连夜赶路或工作备极劳累。 使用类别:用在「勤奋苦干」的表述上。 披星戴月造句: 01、为了完成任务,他披星戴月,兼程赶往前线。 02、为了在天亮前赶回家

  • 梦见刮大风的含义

    春天的微风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温柔的感觉,夏天的狂风暴雨给人们带来的壮烈感,飒爽的秋风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清凉感,凛冽的冬风为大家呈现的则是寒冷的感觉。强度不同的分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而在梦中不同的风给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