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纪事》赏析
清和景明,诗人杖策出户,偶遇老农,言之欷歔,慨叹而返。这是一首叙事诗。全诗按所见所闻所感顺序,分三大段。前四联写所见,以景物变迁初步凸现“感时”主题。史载文宗朝灾荒连年,仅至顺元年放赈,饥民达百万户以上。水旱、战乱,到处一片残破凋敝的景象。诗人以行路所见,选用四个形象来说明“风物异郊原”的惨景。第三联说树林不见了,只看到一片漠漠黄土;寺观破败不堪,只留下断井颓垣。以寻常物的遭劫,说明一般社会阶层的残破。平陆颓垣而阒无人迹,是跑光了、死光了抑或是拉光了,都说不清。这里的诗人,压抑、怅惘、迷茫、悲哀与之俱来,便逐步将读者导入诗境。第四联说高亭、华屋残破,给人更浓重的沧桑之感。两组形象的融合,显示一场全社会的灾难。“高田长檞枥,下田长荆榛”(李商隐《行次西郊一百韵》),“城郭为山林,庭宇生荆艾”(蔡琰《悲愤诗》),天灾人祸交并,只有“蔬园”显示了人未绝迹,为下文老农的出现作一铺垫。
中间四联是新闻。诗人行至半道,徘徊不知往哪里去的时候,偶遇老农而听其说。下面六句即老农语。新苗还没有栽,野草倒长得一天比一天更茂盛。青壮年都限期到军营集合,或作战并服力役。丁男(古代十六至六十岁为丁)已去,家中便只剩下耄耋老者和黄口小儿,况且又缺少畜力,真是“辛苦难具论”。老农语只是客观叙述,看似平淡,但其中所含辛苦与不公,已足使人愤惋。
《元诗选》云:“抑亦有所激而鸣其不来者耶?今观《南田耕舍》及《城西纪事》诸诗,亦可以知其寄托之有在矣。”诗的末二联写所感,这里表达的是一种有愧而无奈的心情。虽然凄怆倍增,却无力拯百姓于水火,他最大限度只能表明他个人的态度:既然身老不能耕作,哪敢企望饱餐盘中之飨?
据作者自述,他有“流水三椽舍,桑阴五亩田”(《春雨南田书事》),“下山交桑麻,上山友麋鹿”,而且“还肯过邻家,邻家酒应熟”(《南田耕舍》),有诗人隐士兼农夫的双重身份。《四库全书总目·秋声集提要》称:“则镇成盖遭逢乱世,有匡时之志而不能行,乃有托而逃。故诗多忧时感事之语。”诗人终于按捺不住了。这时,不能置身事外,也不能完全融于事内,不仅是这首《城西纪事》的态度,也是黄镇成乃至更多元代士大夫的共性。
本页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飞机上吹喇叭 歇后语:高明(鸣);高调;想(响)得高
-
傅亮,字季友,北地灵州人也。祖成,司隶校尉。父瑗,以学业知名,位至安成太守。瑗与郗超善,超尝造瑗,瑗见其二子迪及亮。亮年四五岁,超令人解亮衣,使左右持去,初无吝色。超谓瑗曰:“
-
长虹饮涧 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熙宁①中,予使契丹②,至其极北黑水(14)境永安山下卓帐③。是时新雨霁④,虹下帐前涧中。予与同职扣⑤涧观之,虹两头皆垂涧中。使人过涧,隔虹对立
-
窦叔向《夏夜宿表兄宅话旧》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夏夜宿表兄宅话旧窦叔向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明朝又是孤舟 "> 常建《宿王昌龄隐居》山水隐逸诗
此诗写作者在王昌龄隐居过的地方留宿时的所见所感,是一首在盛唐已传为名篇的山水隐逸诗,到清代,则更受“神韵派”的推崇,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 什么形状的嘴最容易惹是非? 答案:长嘴
脑筋急转弯题目:什么形状的嘴最容易惹是非? 脑筋急转弯解析:最惹是非的人是比爱说是非,毒舌之人。可理解为“长舌妇”。既然舌头够长,嘴巴自然也是长的。 脑
-
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更何处、一双鸂鶒,故来争裕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有飞泉、日日供明珠,三千斛。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犊。看云连麦垄,雪堆蚕簇。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
-
于谨字思敬,沈深有识量,略窥经史,尤好《孙子》兵书。太宰元穆见之,叹曰:“王佐材也。”正光四年,广阳王元深北伐,引谨为长流参军,特相礼接。时魏末乱,群盗蜂起,谨欲不劳兵甲
-
匡衡勤学 作者:葛洪 原文: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
-
陶谐,字世和,会稽人。弘治八年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工科给事中。请命儒臣日讲《大学衍义》,孝宗嘉纳之。正德改元,刘瑾等乱政。谐请以瑾等误国罪告先帝,罪之勿赦。瑾摘其讹字令对状,伏罪乃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