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舟忆永和兄弟》赏析
首联记事。“一挂吴帆”是说自水路前去吴地,“不计程”是无法计算路程,极言自乡至吴水路的遥远;下句承接上句,从船只多次的停泊与开行再写行舟之久。两个“几回”,见水路行程的单调与乏味,又与上句“不计程”相照应。虽不言“忆”,而“忆”意隐含其中。
颔联写景,这是一联工整的对偶句。上句写天空,下句写江面。江南秋色本是迷人,更何况此次又是江行。然而映入诗人眼帘的却不是“楚天千里”的一片“清秋”,而是“天寒”“云冻”“江阔”“浪生”。“天寒”二字固然有诗人自己的感觉在内,“云”之能“冻”更是经过诗人感情滤化了的景物,表现了天色的阴霾、沉重。然而诗人还叙述,此刻天空是“有日”的,“有日”则云不应“冻”,但“云犹冻”,可见日色的晦暝,更增加了惨淡的气氛。再看江面,“江阔”本给人以显豁之感,再加“无风”,则更应是坦途,但“浪自生”显出了水势的汹涌。这一联描绘景色确切;“有日”“无风”,一有一无,都能宕开一步。虽是景语,但也表现了诗人离乡远行时那黯淡、凄凉的心境。
颈联也是以工整的对偶写景。上句从“家山”之变为“数点”,可见诗人自登舟离家的那一刻起,就凝望着越来越远去的故乡;从“常在眼”三字,可以想见当这“数点”“家山”从视线中消失之际,它的形象却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上句浸透了诗人难以排遣的乡思乡愁。下句的“寒雁”与颔联的“天寒”相照应,点明时值深秋。凄冷萧瑟的秋天本来容易使人产生思乡之情,更何况此时大雁又正飞向诗人离别了的家乡,长空一声雁叫自然会牵动诗人满怀的愁情。这一联中的“数点家山”与空中“寒雁”本是一幅淡远迷蒙的水墨画,一声雁叫又为这画幅增添了凄冷的气氛。颔联、颈联同属写景,但前一联写的是自然界之大景,情隐含于景中;后一联写的却是与诗人关系更为密切的远景,情与景结合更为紧密,抒情性也更为明显。
尾联转入叙事。船工在行舟时捕得鲤鱼是很平常的事,诗歌的妙处在于诗人在“鲤”前加了“南来”二字,鱼是从家乡来的,然后借用这习见的事,通过《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抒发盼望家书的急切心情。事借得巧,典故用得巧,表达了深沉的抒情意味。
从表面看,这首七律以“行舟”为线索,全诗四联围绕行舟分写行程之远、江行之险、家山寒雁、烹鱼取书;而究其内在的含义,忆兄弟、思故乡的情愫才是贯串全诗的一条主线,无论记事、写景、用典,其中包含的抒情成分是一层深似一层的。因此,除诗题而外,全诗无一字写及手足情,而手足之情甚浓;无一句明叙家乡恋,而家乡之恋自深。 [4]
名家点评
当代古典文学家金性尧《宋诗三百首》:船老大得到一条鲤鱼,作者想起古诗里面的两句诗,唯恐其中有书信,赶快叫船老大剖开。亦明知是一种空想,但思家忆弟之情却表现得极为真率。辞尽而意未尽,全诗心裁即出此两句中。
本页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病梅馆记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
-
富贵不能滛文言文翻译 富贵权势不能使自己的言语举止过分、超越常理;另一解为”迷惑“,即不受富贵权势所迷惑,明道而行正,是现代人见文生意,严格讲偏离本意。下面是小编收集
-
蛇是一种很冷血的动物,同时也是人们较为惧怕的一种动物。一想到冰冰凉凉,滑不溜秋的鳞片,就让人感到头皮发麻。虽然蛇可分为有毒与无毒两种,但是无论是哪一种,都会让人望而止步,毕竟,一身冷冷的鳞片就足够让人
-
张祖传文言文翻译 导语: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张祖传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张祖,字彦宗,以字行。十三岁,父祖继
-
能记下2000多首古诗词,才思敏捷,对答如流,曾获得第二届《中国成语大会》冠军、第三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媒体竞赛团年度总冠军。在2月7日晚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决赛中,他再次技惊四座。 还记得第二
-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后汉书·窦融列传附译文 融字周公,扶风平陵人也。 王莽居摄中,为强弩将军司马,东击翟义,还攻槐里,以军功封建武男。女弟为大司空王邑小妻。家长安中,出
-
人活着就会有种种烦恼。梦见自己被打死,意味着所有灾难和痛苦都会结束,会过上幸福的生活。
-
文言文考试考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
送 春 [宋]王 令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子规:杜鹃鸟。杜鹃鸣声凄切,咽下有红斑,所 "> 济颠道济《六十年来狼藉》佛门禅诗分析与鉴赏
六十年来狼藉 济颠道济[1] 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倒西壁[2], 于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 《续指月录》卷一页四十四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