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韩偓《惜花诗》是唐王朝的挽歌吗?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09-16 21:11:04阅读:172

清人吴乔云:“明人以集中无体不备,汗牛充栋者为大家。愚则不然,观于其志,不惟子美为大家,韩偓《惜花》诗,即大家也。”(《围炉诗话》卷一)为何韩偓以一首《惜花》诗即能称大家?吴乔所谓“观于其志”,又是指何而言?韩诗如下:“皱白离情高处切,腻红愁态静中深。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总得苔遮犹慰意,若教泥污更伤心。临轩一盏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字面上句句都是惜花之意,但后人都认为别有寄托,主要有两种意见:一,自咏怀抱。如清人朱三锡云:“此篇句句是写惜花,句句是写自惜意,读之可为泪下。”(《东岩草堂评订唐诗鼓吹》)二,抒发亡国之恨。持此说者最众,比如清人吴闿生云:“此伤唐亡之旨,韩公多有此意。”(《韩翰林集》)吴汝纶则云:“亡国之恨也。”(《唐宋诗举要》引)今人刘学锴先生则认为它“称得上是一首唐王朝的挽歌”(《唐诗选注评鉴》)。这种评价符合事实吗?

韩偓是唐末大臣,唐昭宗对之极为倚重。在朱温即将篡唐的危难时刻,韩偓始终忠于朝廷,因此被贬荒远之地。唐朝既亡,韩偓义不仕梁,入闽隐居。据南宋刘克庄《跋韩致光帖》,在朱温篡唐八年之后,韩偓仍然书唐故官而不用梁之年号,真乃唐末凤毛麟角的忠节之士。正因如此,后人解读《惜花》诗时,往往将它与唐末史实直接联系,例如吴乔云:“余读韩致尧《惜花》诗结联,知朱温将篡而作,乃以时事考之,无一不合。起语云‘皱白离情高处切,腻红愁态静中深’,是题面。又曰‘眼随片片沿流去’,言君民之东迁也。‘恨满枝枝被雨淋’,言诸王之见杀也。‘总得苔遮犹慰意’,言李克用、王师范之勤王也。‘若教泥污更伤心’,言韩建之为贼臣弱帝室也。‘临轩一盏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意显然矣。此诗使子美见之,亦当心服。”(《围炉诗话》卷一)姚范对此评极为推重:“看唐诗当须作此想,方有入处。”(《援鹑堂笔记》卷四四)陈沆的解读也基本相同:“此伤朱温将篡唐而作。次联言君民之东迁,诸王之见害也。三联望李克用之勤王,痛韩建之逆主也。结末沉痛,意更显然。”(《诗比兴笺》卷四)今人吴在庆在《韩偓集系年校注》卷二中系此诗于后梁乾化五年(915),此时韩偓身在闽地南安,上距唐亡已有八年,故吴认为:“此诗乃作于唐亡后多年,非唐将亡时诗,以唐将亡时情事比附解释诗句,恐未必符合。”可惜此诗系年并无确据,据此反驳吴乔之解读亦显无力。笔者也不认同吴乔之解读,因为如果每句皆指某项史实,那么此诗究竟作于何年?今检朱温逼迫朝廷东迁洛阳并弑昭宗,事在天祐元年(904)。朱温使蒋玄晖尽杀昭宗诸子德王等九人,事在天祐二年(905)。至于李克用之勤王,如指其在黄巢进犯长安时率军赴难,则事在中和二年(881);如指其在昭宗遇弑后令三军缟素,临终时遗命务灭朱温,则事在天祐元年(904)及五年(908)。王师范之奉诏进攻朱温军,事在天复元年(901)。韩建在华州行在所杀通王等诸王十一人,事在乾宁四年(897)。除了李克用之勤王难以确定年代以外,其余史实皆发生在天祐二年(905)以前。如韩诗全篇皆紧扣史实,则末联乃指唐室将亡而未亡,故必作于天祐五年(907)朱温篡唐之前。这样,此诗必作于天祐二年至天祐五年之间,也即唐朝的末代皇帝昭宣帝时期。韩偓于此时作诗惜花,并暗讽时事,为何所及之时事忽前忽后,时序混乱?且如韩建杀诸王早于蒋玄晖杀诸王八年,为何在韩诗中的时序先后颠倒?而且同样是指诸王被杀,为何叙德王等被杀用叙述语气,而叙较早发生之通王等被杀却用假设语气?可见吴乔之解读其实是穿凿附会,故扞格难通。

且从艺术上看,吴乔之解读也绝不可取。若依此解,则韩诗除了首联以外句句皆实指某事,全篇则浑如哑谜,这是对比兴手法的极大曲解。韩偓诗风,以“词致婉丽”为最大特征,宋人陈政敏和薛季宣皆持此论(分见《遁斋闲览》与《浪语集》卷三〇《香奁集叙》)。韩偓要在咏物诗中暗寓亡国之恨,岂会如此直截浅露!

那么,韩偓《惜花》诗还能“称得上是一首唐王朝的挽歌”吗?能!我们先从咏物的角度来细读此诗。古代咏物诗的主流,是咏物中需有寄托,在对物象的描写中需有情感的投射。早在南朝,刘勰就指出:“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文心雕龙·明诗》)又云:“写物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到了唐代,杜甫的咏物诗树立了咏物寄情的典范,正如清人乔忆所言:“咏物诗齐梁及初唐为一格,众唐人为一格,老杜自为一格。……当分别观之以尽其变,而奉老杜为宗。大率老杜着题诸诗并感物兴怀,即小喻大,何尝刻意肖题,却自然移他处不得。”(《剑溪说诗》)韩偓生于唐末,作诗咏物当然会继承杜甫的传统。况且韩偓的姨丈李商隐即是咏物诗大家,其咏物之作大多深情委宛,寄托遥深。韩偓年方十岁即以送别诗蒙李商隐之赏识,日后李商隐有诗追忆云:“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之一)李商隐的诗风会对韩偓产生一定影响,乃情理中事。所以韩偓的咏物诗也与李商隐诗一样具有寄托遥深的特点,这首《惜花》诗即是一例。试看李商隐《落花》:“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诚如清人姚培谦所评:“此因落花而发身世之感也。天下无不散之客,又岂有不落之花!至客散时,乃得谛视此落花情状。三四,花落之在客者。五句,花落之在地者。六句,花落之犹在树者。……人生世间,心为形役,流浪生死,何以异此。只落得有情人一点眼泪耳。”(《李商隐诗歌集解》引)何焯评曰:“致光《惜花》七字意度亦出于此。”(同上)此评极具手眼。李诗虽然寄托着身世之感,但在字面上则句句皆是写落花。韩诗“意度亦出于此”,当然也是别有寄托,但字面上则句句皆是写惜花。首联开门见山,叙述枝头残花之情状。“皱白”者,枯萎皱缩之白花也。“腻红”者,细腻鲜丽之红花也。白花即将脱离高枝,故离情悲切。红花暂时无恙,然亦深愁盛况难久,故沉寂无语。不同品种的花卉,开花落花都是有早有晚,但是花期短促则是普遍规律。所以在诗人眼中,“皱白”也好,“腻红”也好,都是转瞬即逝、值得哀悼的美好事物。此联的写法颇为新奇,诗人并未说自己如何怜惜残花,而是说将落未落的花朵在枝头自哀自怜。这样的拟人手法赋予花朵以情感、生气,堪称传神之笔。次联转从诗人的角度来观花:水流花谢,诗人的眼光随着片片落花流向远方。雨淋残花,诗人的心中愁恨堆积。颔联将情思转到飘坠地下的落花:落花随风飘荡,不由自主。如果落处有青苔遮掩,总算是个洁净的去处,诗人还能得到一丝慰藉。假如落在污泥浊水之中,诗人就更加伤痛难忍了。这两联前者实写,后者虚拟,虚实相应,很好地表现了诗人惜花、悼花的百转愁肠。末联写落花既尽,春天已逝,诗人无可奈何,只得以酒浇愁。明日重到此地,映在池塘中就只有一片绿阴了!

诗人惜花,多因花期短促象征着美好的事物容易消逝。刘禹锡诗云:“但是好花皆易落,从来尤物不长生。”(《和杨师皋给事伤小姬英英》)吴融诗云:“月不长圆花易落,一生惆怅为伊多。”(《情》)前者实为哀悼少女早逝,后者干脆以“情”为题。杜甫在乾元元年(758)春季在曲江池边看到落花成阵,不由得连声惊叹:“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曲江》)清人蒋金玉评曰:“只一落花,连写三句,极反复层折之妙。接入第四句,魂消欲绝。”(《杜诗镜铨》卷四)为何如此?因为此时大唐王朝中兴无望,诗人自己也前途渺茫,满腹愁绪,乃借落花一吐为快。如果说前人的落花诗多抒哀惋之情,那么韩偓的《惜花》诗简直是悲不自胜。如非心怀深哀巨痛,何以致此?对韩偓而言,还有什么比唐朝衰亡更加悲伤之事?所以吴汝伦一针见血地指出:“亡国之恨也!”我们不必将此诗句句落实到唐末史实,诗人的比兴手法是从整体着眼的,他对亡国之恨的抒写也是从整体落笔的。惟其如此,此诗在千古的落花诗中卓然挺出,因為它确实是情深意长的“一首唐王朝的挽歌”。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欲擒故纵文言文的原文翻译欣赏

    欲擒故纵文言文的原文翻译欣赏   【原典】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①。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②。需,有孚,光③。  【注释】  ①逼则反兵,走则减势:走,

  • 陶渊明《归去来辞》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

  • 苏轼诗集《荆州十首(其一、其二、其四)》原文及鉴赏

    苏诗各体均有极好作品,有人只重七古、七律、七绝而忽视五言,是不全面的。荆州十首是苏轼青年时期五言律诗的代表作。">

  • 周处文言文翻译彰

    周处文言文翻译彰   导语:周处自新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有过错并不可怕,关键要有改正错误的决心和行动。下面是《周处》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原文:  周处年少时,凶

  • 《宋史·赵尚宽传》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赵尚宽,字济之,河南人,参知政事安仁子也。知平阳县。邻邑有大囚十数,破械夜逸,杀居民,将犯境,出捕,曰:“盗谓我不能来,方怠惰,易取也。宜亟往,毋使得散漫,且为害。”尉既出,又遣

  • 解读中国的团圆文化

    “中秋团圆”是中华民族血液中流淌的文化音符 中秋节是浓缩了几千年儒家文化现代非物资遗产的活化石,它以独特的血亲团圆为基础,将民族团结和国家一统融合于儒家“团圆文化”之中,

  • 王建《羽林行》描绘中唐时期羽林军恶行诗

    本诗揭露了中唐时期羽林军的种种恶行,实际上对放纵这些恶行的最高统治者進行了批判。羽林:即羽林军,是对皇帝的禁卫军的称呼。">

  • 奋起直追造句九则

    【奋起直追解释】振作起来紧紧地追上去。奋:振作起精神。 【奋起直追辨析】和“急起直追”意义相似,但“奋起直追”重在振作起精神;“急起直追”重在立即行动,抓紧时间。 【奋起直追造句】

  • 杞菊垂珠滴露红,两蛩相应语莎丛:范成大《秋日田园杂兴》赏析

    秋日田园杂兴范成大 杞菊垂珠滴露红,两蛩相应语莎丛。虫丝罥尽黄葵叶,寂历高花侧晚风。 朱门巧夕沸欢声,田舍黄昏静掩扃。男解牵牛女能织,不须徼福渡河星。 橘蠹如蚕入化机,枝间垂茧

  • 诸葛亮《前出师表》原文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

    前出师表诸葛亮 【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uacute;);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