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 岳《骤雨》宋古诗鉴赏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翻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晓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华 岳
这是一首写景诗。写农村中夏日急雨之壮观,与唐代田园诗人写静中逸趣,有所不同;而且它是从牧童眼中来的,作为牧童生活的插曲,比之曾巩“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西楼》),苏轼“黑云泼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虽语言之精工稍逊,但又别有生活气息。
诗中写的是: 一个家住溪西的牧童,一早就骑着牛去溪北放牧。正在放牧时,忽然乌云翻滚,风雨骤至。牧童慌忙冒雨向西南方向渡溪回村,可是雨又“骤晴”,“山又绿”了。
作者巧妙地把风雨骤至之场景提到开头,突兀而起,使人惊心动魄。头两句写的与苏轼所写有些相似,但又有不同。苏轼是远处观赏,而作者所写是雨中感觉。远观故看得远(如云之遮山)、看得细(白雨跳珠);雨中感觉就不会如此,那只能是云色雨声。“泼浓墨”,喻云色之黑;它未写“遮山”,但从后面之“山又绿”看,“遮山”便意在言外。“翻车轴”的“车”是水车,水车戽水,轴翻水涌,发出声音,这里用以形容风雨之声。一以喻色,一以喻声。一以写暴雨将至未至;一以写风雨已经到来。而两者相距,只有牛头牛尾之间,正如今天俗谚说的“夏雨分牛脊”。这里确能把夏雨特征写出。
三四两句进一步用多种比喻写出风雨之势。“顷刻”言来势之猛,“十万军声”状雨声之壮。“怒涛卷”上“沙滩”,借潮水之汹涌,以喻雨势奔腾。“军声吼”如“鸣瀑”,以“鸣瀑(瀑布)”喻“军声”,又以“军声”喻风雨之声。梅尧臣《江心遇雷雨》:“声喧釜豆裂,点急盎茧立”,郑獬《滞客》:“忽惊黑云涌西北,风号万窍秋涛奔”,皆可互参。苏轼说“壮观应须好句夸”(《望海楼晚景》),作者正是着力以“好句”来夸“壮观”。
后三句是补笔。“溪西”应指西南,“溪北”应指西北,即修辞学上所谓“互文”。牧童迎着风雨向西南走,故牛头已经下雨,而牛后还只是乌云。点得清楚,补得必要。尤妙的是第四句忽又一转,写出雨晴山绿,与苏轼“雨过潮平江海碧”一样,写出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奇观。“山又绿”的“又”尤足玩味。
作者刻画壮观,自见豪气。虽精炼纯熟不如苏轼,而放笔写去,转折自如,多用口语,朴素清新,富有生活气息,足以显示出他的“粗豪使气”的诗格。比“江西派”之难涩与“四灵”之小巧,又自不同。
-
人日立春 唐卢仝 春度春归无限春, 今朝方始觉成人。 从今克己应犹及, 愿与梅花俱自新。 【注释】 ⑴人日:又称“人胜日”,农历正月初七;立春
-
有人焉,视于无形,听于无声,以事其君,可谓之臣乎?曰:否!杀其身以事其君,可谓之臣乎?曰:否。夫视于无形,听于无声,资于事父也;杀其身者,无私之极则也。而犹不足以当之,则臣道如何而后可?日:缘夫天下
-
于仲文,字次武,髫龀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仪同
-
杞人忧天文言文翻译文 杞人忧天常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下面我们来看看杞人忧天文言文翻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
-
一、 语义说明:形容杀敌报国之心急切,随时准备作战。 使用类别:用在「警戒备战」的表述上。 枕戈待旦造句:01前线将士们枕戈待旦,随时准备为保家卫国而战。 02大战一触即发,将士们枕戈待旦,一刻也不敢
-
梦见卷发,得此梦,五行主木,乃是桃花不利之征兆,纵然有真心喜欢之人,却是你二人情不投,意不合,感情难以顺遂,多被小人从中挑拨离间,春天梦之吉利,秋天梦之不吉利。
-
【坚不可摧解释】非常坚固,不可摧毁。形容十分牢固。坚:坚固。摧:摧毁。 【坚不可摧造句】 ①敌军吹嘘长江防线坚不可摧,可在我军百万雄师的炮火下,很快就全线崩溃了。 ②敌军的炮弹不停地倾
-
诸葛亮出师表文言文翻译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安邦治国,品德修养,儒家文化给后人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儒家的思想一直成为众多学者研究探讨的对象。那么你知道儒家的思想是什么吗? “中庸”就是强调l
-
端午节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英语:DragonBoatFestival 又名:龙舟节 释义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