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词原文赏析|名句解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导读】
王勃(649—676),初唐著名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人。隋朝著名学者王通之孙,六岁能文,七岁有“神童”之称,九岁读《汉书》时,作《指瑕》九卷批评颜师古注文的失误。十四岁时应举及第,授朝散郎。后渡海赴交趾省亲,返时溺水,惊悸而死。死时仅二十七岁。原有集十三卷,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王勃生命短促,但学识渊博,极有才华,诗文均负盛名,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这首诗是古代诗歌中抒写“别情”的名篇,它出自一个少年之手。诗大约是王勃十七八岁在长安任朝散郎和任沛王府修撰时所作。杜少府是王勃的朋友,名不详。“少府”是当时对县尉的通称,“蜀州”为地名,在现在四川省崇庆县,一作“蜀川”,指川西岷江流域一带。
【原诗】
城阙辅三秦①,风烟望五津②。
与君离别意③,同是宦游人④。
海内存知己⑤,天涯若比邻⑥。
无为在歧路⑦,儿女共沾巾⑧!
【注释】
①城阙:指长安的城郭宫阙。宫门前的望楼称“阙”。辅:夹辅,护持。三秦:泛指长安附近的关中地带。项羽灭秦之后,将秦地分为雍、塞、翟三国,称为“三秦”。②风烟:风尘烟雾。五津:四川岷江自灌县至犍为有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等五个渡口,合称“五津”。③君:指杜少府。意:情意。④宦游人:离家出游以求官职的人。⑤海内:四海之内,天下,即全中国。知己:知心人,彼此了解很深的人。⑥天涯:天边,指遥远的地方。比邻:近邻。⑦无为:无须,不要。歧路:岔路口,指离别之处。⑧沾巾:沾湿手巾,意思是流泪。
【译诗】
长安城的宫殿矗立在三秦大地,
岷江的渡口上笼罩着一片烟云。
我与你离别是这样的依依不舍,
因我们都为求官而远离了乡亲。
四海之内知心朋友都记在心里,
相隔天涯也如朝夕相伴的近邻。
用不着在分别的路口伤心落泪,
像儿女那样让泪水沾湿了衣巾。
【赏析】
王勃的这首送别诗,不同于一般送别诗抒发的都是依依不舍的忧愁伤悲,而洋溢着旷达超脱甚至是豪迈的情调。
诗的开头就起笔不凡,虽是点明送别地点,但展开的却是一个壮阔的境界,不拘泥于一景一物、一山一水的眼前实景,而是在实景的基础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正所谓写大景抒大情,为后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做了铺垫。诗人在这里把好友离别的细腻情感转为宏大的情怀:再远的离别也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即使四海之内、天涯海角也如同近邻一样。这里诗人高尚的志趣远远超出了世俗的常情,广阔的胸襟可以囊括整个世界。这两句名诗发出的光亮使得其他一般的送别诗黯然失色。我们很难想象这样的胸襟气度和文采出自一个少年。因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诗句连同“神童”王勃的名字一起永垂不朽。
-
【不以为然解释】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为:认为。然:对。 【不以为然造句】 ①对这种做法我一向不以为然,在酒席上吃吃喝喝是建立不起可靠的信任和友谊的。 ②听完我的介绍,她不以为然地
-
生活中我们都知道眼镜蛇属于一种非常危险的生物,他身上散发的毒也会让人瞬间致命,这对于人类来说也是一种生命的威胁。在生活中我们很害怕见到眼镜蛇,在梦境中梦见眼镜蛇,同样也是让我们感觉恐怖的一件事情。
-
初中文言文异读字知识点总结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异读字 异读字是一种特有的读音现象,它是指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而表示的意义相同的字。文言文异读字有三
-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高中文言文通假字,欢迎
-
郑光的初中课文文言文 郑光,宣宗之舅,别墅吏颇恣横,为里中患。积岁征租不入,户部侍郎韦澳为京兆尹,擒而械系之。及延英①对,上曰:“卿禁郑光庄吏,何罪 ? ”澳具奏之。上曰:“卿拟
-
春夜洛城闻笛 作者:李白年代:唐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赏析: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
-
代出自蓟北门行鲍照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箫鼓流汉
-
【诗人简介】 韦应物:(737-792?),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系贵胄出身,少为皇帝侍卫。后入太学,折节读书。代宗朝入仕途,历任洛阳丞、县令、滁州刺史、江州刺史、苏州刺史,罢官后,闲居苏州诸佛
-
晋平公射鴳 平公①射鴳②,不死,使竖③襄搏之,失。公怒,拘将杀之。叔向④闻之,夕,君告之。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先君唐叔⑤射兕⑥于徒林,殪⑦,以为大甲,以封于晋⑧。今君嗣
-
高考文言文阅读提分技巧 高考如何复习一直都是考生们关注的话题,语文一直是考生把握不准的科目。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