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捕蛇者说》重点考点
语文文言文《捕蛇者说》重点考点
1、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异蛇”之毒?
这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暗示了当时的世上还有比毒蛇更毒的东西,使读者产生了急切读下去的愿望。
这一段重在写“毒蛇”之异,从三个方面加以描绘:一是颜色之异,二是毒性之异,三是用途之异。
注意首句的省略句“触草木,尽死”,“尽死”前省去的主语应是“草木”,其余皆省去“毒蛇”。
小结:写“异蛇”剧毒,而“永之人争奔走焉”。
2、蒋氏的自述反映了什么?文章在这一段着重写什么?
如果说第1段是概述,从第2段开始便转入到具体的描述。引出了主人公“捕蛇者”——蒋氏。先写蒋氏三代捕蛇之“利”,继而写捕蛇之“害”——“吾祖”、“吾父”、“吾”三代有的“死于是”,有的“几死者数矣”。一个“且曰”,将写“利”转为写“害”,再写蒋氏的神情“貌若甚戚”,极其生动地写出了“捕蛇”并非好事,“争奔走焉”实属无奈,字里行间,深含悲苦。“利”与“害”关系,跌宕有致。
3、作者是怎样描写蒋氏“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的?
文章通过对“捕蛇”、“赋敛”之间“利”与“害”的一系列对比,说明了“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4、作者是怎样写捕蛇之“利”来反衬赋敛之毒,试分析是怎样进行对比的?
5、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看看下面哪个句子是本文的主题。
苛政猛于虎也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是本文的主题,即作者的观点。
“苛政猛于虎也”是作者用来论证论点的一个论据,虽说与本文中心意思有关,但结合课文内容来看,它不是本文的主题。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是本文的写作意图,不是论点,也不是主题。
深入探求:
1、《捕蛇者说》一文引孔子的话“苛政猛于虎也”作结,说明柳宗元和孔孟之道在政治思想上有何相通或相悖之处?
说明他们“反暴政”的思想是相通的.,柳宗元揭露暴政的毒害更深刻。
2、《捕蛇者说》文末“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句话反映了柳宗元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反映柳宗元不仅对人民所遭受的灾难深表同情,而且希望能促成“暴政”有所改革。
积累:
关于下列句中的“是”字的用法。
吾祖死于是(代词,代捕蛇这件事)
吾尝疑乎是(代词,代“苛政猛于虎”这句话)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指示代词,这种)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指示代词,这个,代“永州之野”)
关于下列语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太医以王命聚之(代蛇)
问之(代蒋氏)
言之(代情况)
余悲之(代他的境遇)
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蒋氏自己)
谨食之(代蛇)
-
梦见杀死一条蛇,得此梦,乃是近期人情世故多有不顺,与他人间争执多者,财运有不利之意,唯有处事细致,洞若观火者,事业中方可有所改善,处事不可急于一时,急功近利之人,聪明反被聪明误。
-
尹赏字子心,钜鹿杨氏人也。以郡吏察廉为楼烦长。举茂材、粟邑令。左冯翊薛宣奏赏能治剧,徙为频阳令,坐残贼免。后以御史举为郑令。 永始、元延间,上怠于政,贵戚骄恣,红阳长仲兄
-
文言文《吕蒙的故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宁(即甘宁)厨下儿曾有过,走投吕蒙。蒙恐宁杀之,故不即还。后宁赍礼(赠送礼物)礼蒙母,乃出厨下儿还宁。宁许蒙不杀。斯须(一会儿)还船,
-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乃瞻衡宇 (衡,通“横”,横木) (2)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 (3)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 二、古今异义 1
-
《师说》高考语文常考文言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
-
语义说明:讥讽人见识不广,遇平常之事亦以为惊怪。 使用说明:用在「见识浅陋」的表述上。 少见多怪造句:01小明真是少见多怪,连蟒蛇都没见过。 02这种事经常发生,没什么稀奇,你就别少见多怪了。 03他
-
青莲阁记 汤显祖 李青莲居士为谪仙人,金粟如来后身,良是。“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心神如在。按其本末,窥峨嵋,张洞庭,卧浔阳,醉青山,孤纵掩映,止此长江一带耳。风流
-
文言文的辞职信 导语:文言文的`辞职信你会写吗?小编特意为大家整理好了相关的内容,欢迎大家的借鉴参考! 篇一:文言文辞职信尊敬的***: 吾本皖北颍淮河畔之野儒也,吾一凡
-
梦见自己会轻功,得此梦,辛金之象征,财运旺盛者,事业可得他人信任,求财之人不可与他人纠葛过多,凡事做事细致,一丝不苟,可得以好运相随。如做此梦,因金钱之事与他人间争执,虽刚毅果决,奈何与他人间有争吵之
-
初中文言文焦奇神勇解析 有焦奇者,素神勇。一日,徒步入山,遇两虎帅一小虎至,焦兴起,连毙两虎,左右肩负之,而以小虎生擒而返。富家某,钦其勇,设筵款之。倏有一猫,登筵攫食,腥汁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