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成虎文言文原文翻译
三人成虎文言文原文翻译
三人成虎 【出 处】 《战国策·魏策二》《韩非子·内储说左上》
【比喻义】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
【释 义】三个人都说街市上有老虎,别人便以为真有老虎。比喻谣言一再反复,就会使人信以为真。
原文: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 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翻译:
庞恭要陪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庞恭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恭说:“如果是两个人说呢?”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恭又说:“如果增加到三个人呢,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庞恭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赵国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议论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恭告辞而去,而议论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恭果真不能再见魏王了。
道理:
(1)三人成虎,讲的是一位大臣举例提醒魏王,应明察秋毫,勿听信流言,但最终魏王还是听信谗言,远离了忠臣。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对人对事不能轻信多数人说的`,而要多方面进行考察,并以事实为依据作出正确的判断。 做事要善于调查研究,不要轻信于他人。
(2)《三人成虎》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
典故故事: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恭,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 "现在有一个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恭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恭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恭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恭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 街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街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申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出处)汉·刘向《战国策·魏策二》
-
语义说明:形容外表庄重严肃的样子。 使用类别:用在「严肃冷漠」的表述上。 道貌岸然造句:01想不到他外表道貌岸然,其实却是满肚子坏心意。 02在大殿裡,众信徒莫不道貌岸然,静听上人开示。 03这个偽君
-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 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 只缘一曲后庭花。 刘禹锡诗鉴赏 六朝皇帝,以奢侈荒淫著称,最末的那位陈后主更甚。他在豪
-
索湘,字巨川,沧州盐山人。开宝六年进士,释褐郓州司理参军。 齐州有大狱,逮者千五百人,有司不能决,湘受诏按鞫,事随以白。太平兴国四年,转运使和岘荐其能,充度支巡官。会诏下东封,与刘
-
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篇一:小学语文文言文考点梳理及练习题 一、通假字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2、女知之乎女
-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君歌声酸辞正苦,不能听终泪如雨。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昨者州前
-
【急中生智解释】在情急时猛然想出了好主意、好办法。 【急中生智造句】 ①火车风驰电掣般地冲过来,他急中生智,解下红领巾使劲挥动…… ②大娘急中生智,猛地推下一块石头,把鬼子兵引开,保住
-
梦见天堂是什么意思梦见天堂,代表大吉大利,它寄托了你内心的美好愿望,暗示了你的心中希望得到美丽与宁静。梦见天堂,一方面可能表明你心中希望得到宁静、幸福的生活,追求某种精神或宗教真理;另一方面,也可能预
-
苏氏别业 祖咏 别业居幽处,到来生隐心。 南山当户牖,澧水映园林。 竹覆经冬雪,庭昏未夕阴。 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 作者简介: 祖咏,唐代洛阳人,开元
-
朱司农①载上尝分教黄冈,时东坡谪居黄。公往见,遂为知己。自此,时获登门。偶一日谒至,典谒②已道名,而东坡移时不出。欲留,则伺候颇倦;欲去,则业已通名。如是者久之,东坡始出,愧谢久候
-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古之人学焉而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而况当沧海横流[2],风雨如晦之日乎[3]?于此之时,其随世以就功名者固不足道,而亦岂列一二少知自好之士,然且改行于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