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高中文言文虚词18个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09-06 21:00:52阅读:634

高中文言文虚词18个

  文言文虚词是(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用来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下面是关于高中文言文虚词18个的内容,欢迎阅读!

  一、而

  (一)连词

  1、用来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2、用来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用来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祭十二郎文》)

  4、用来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用来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用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用来表示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用来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二、何

  (一)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用在形容词前,用来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通“呵”,可译为喝斥。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喝斥他是谁。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三、乎

  (一)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用来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三)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1)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四、乃

  (一)副词

  1、用来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3、用来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可译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五、其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它”。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4、指示代词,用来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5、指示代词,用来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6、指示代词,用来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大概”。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连词

  1、用来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用来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六、且

  (一)连词

  1、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再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3、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4、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又……又……”“一面……一面……”。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副词

  1、将,将要。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2、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七、若

  (一)动词

  译为“像”“好像”

  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促织》)

  (二)代词

  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八、所

  (一)名词

  表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用来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九、为

  (一)动词

  1、做,作为,当成,成为。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2)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3)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以为,认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3、判断词,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译为“为了”“因为”。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3、介绍涉及的对象,译为“给”“替”。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4、对,向。

  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用来表示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十、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3)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到哪里”。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2、哪里,怎么。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2、作句中语气词,用来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3、置于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十一、也

  (一)句末语气词

  1、用来表示判断语气。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句末语气词,用来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3、用在句中或句末,用来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4、用在句末,用来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5、用在句末,用来表示祈使语气。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用来表示语气停顿。

  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十二、以

  (一)介词

  1、用来表示工具,可译为“拿”“用”“凭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来表示凭借,可译为“凭”“靠”。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3、用来表示所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用来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5、用来表示依据,可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二)连词

  1、用来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2、用来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3、用来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致”等。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4、用来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5、用来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

  (三)助词

  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

  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2、用,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

  可译为“缘由”“原因”。

  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已”,止。

  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七)连词

  连接上、下、东、西、往、来等字,用来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等界限。

  十三、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2、依靠,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3、趁着,趁此。

  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4、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5、因为,由于。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梦溪笔谈》)

  (二)副词

  1、于是,就。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2、原因,缘由,机缘。

  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1、根据。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

  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十四、于

  介词

  1、在,从,到。

  乃设九宾礼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5、被。

  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6、与,跟,同。

  (1)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邹忌讽齐王纳谏》)

  (2)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7、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十五、与

  (一)介词

  1、和,跟,同。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2、给,替。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3、比,和……比较。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连词

  1、和,跟,同。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生二人,公与之饩。(《勾践灭吴》)

  2、结交,亲附。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3、对付。

  庞煖易与耳。(《史记·燕世家》)

  4、参加,参与。

  蹇叔之子与师。(《蹇叔哭师》)

  十六、则

  (一)连词

  1、用来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2、用来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用来表示并列关系,用在分句中,可译为“就”,或不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4、用来表示转折、让步关系,可译为“可是”“却”“虽然”“倒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5、用来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使用,可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二)副词

  1、用来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用来表示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已经”。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崤之战》)

  十七、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1)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2)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用来表示疑问语气等。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十八、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1)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三)动词,到……去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张可久《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注释赏析

    阿房舞殿翻罗袖①,金谷名园起玉楼②,隋堤古柳缆龙舟③。不堪回首,东风还又④,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⑤,战火曾烧赤壁山⑥。将军空老玉门关⑦。伤心秦汉,生民涂炭⑧,读书人一声长叹。

  • 醉别江楼橘柚香:王昌龄诗《送魏二》全文翻译赏析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王昌龄诗鉴赏 诗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 (从“橘柚香rd

  • 上古凶兽九婴的神话传说

    九婴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凶兽之一。出自《淮南子·本经训》。它是水火之怪,能喷水吐火,其叫声如婴儿啼哭,有九头,故称九婴。尧时出,作害人间,被羿射杀于北狄凶水之中。九婴是九头怪兽、怪蛇之属,

  • 范仲淹《岳阳楼记》袁中道《游岳阳楼记》阅读答案对比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

  • 不为亡国,却为剃发而战:明清易代时的乡党

    汉族民众被迫接受剃发易服时的景象 不论今人心理是否接受,满清征服江南的过程就是如此简单。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满清豫亲王多铎兵不血刃地进入南京,那个存在了276年的大明王朝,似乎就这么无声无息地

  •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世宗用兵淮上,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太祖尝与语,奇之。太祖北征至陈桥,被酒卧帐中,众军推戴,普与太宗排闼入告。太祖欠伸徐起,而众军擐甲露刃,喧拥麾下。及

  • 欧阳修《答祖择之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答祖择之书 欧阳修 修启。秀才人至,蒙示书一通,并诗赋杂文两策,谕之曰:“一览以为如何?”某既陋,不足以辱好学者之问;又其少贱而长穷,其素所为,未有足称以取信于人。

  • 梦见财神好不好

    财神是很多人心中都非常尊敬的,因为每个人的心里都希望财神能够给自己带来好运。那么如果一个人的梦中梦见财神究竟好不好呢?其实这还是需要根据你所梦见的财神的具体的场景来决定。

  • 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全诗赏析

    贫难聘欢伯,病敢跨连钱。梦岂花边到,春俄雨里迁。一犁关五秉,百箔候三眠。只有书生拙,穷年垦纸田。

  • 知恩图报|知恩图报的意思|故事|典故|近义词|反义词|造句

    知恩图报:意思就是得到别人的恩德,要懂得回报。 出处 选自《说苑·复恩》 《说苑》,西汉刘向撰。刘向,西汉时期的经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曾领校秘书,本书就是他校书时根据皇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